查看原文
其他

被隔代养育压垮的晚年:放不下的儿女,回不了的家!

城市“老漂族”: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

每日商报记者 王然 见习记者 叶歆 等

2021年杭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之关爱“杭漂”老人项目


随着9月初全市小学、幼儿园的开学、开班,承担着孙辈们上下学接送、准备三餐任务的老年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在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专程“漂”到杭城照料儿孙辈的老年人,他们被称“杭漂族”。

据《杭州老龄事业公报》数据,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06.2万,减去上一年公布的174.44万在籍老年人。大致估算外来老龄人口达到30万,占全部外来人口的12%左右。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之中。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身体和心灵处于“双重漂泊”的随迁老人构成当今老龄化中国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景。他们承受着可能比年轻人更大生活压力,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近日,本报联合杭州乐活公益服务中心对“杭漂”老人的现状、困境、需求等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2份。结合本报记者对“杭漂”老人的实地体察、深度访谈,一起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

342位“杭漂”老人的342种生活
“儿孙辈”几乎是所有人的重心

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杭漂”老人中,年龄最大的调查对象92岁,年龄最小的50岁。342位“杭漂”老人中,来杭帮子女照顾孙辈的占比50.58%,来杭养老占比15.79%,照顾子女生活和打工分别占比13.45%和12.28%。


随着杭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来到杭州工作和生活,随之而来的还有帮忙照顾子女和孙辈的老人们。


以蒋村街道西溪里社区为例,“目前社区外地来杭的老人大约3600人,约占社区总人口18%,绝大部分都是来帮子女照顾孙辈的。从历年社区走访登记情况来看,这个数据正逐年上升。”社区党总支书记包治芳告诉记者。

据本报调查显示,64.62%的老人在杭居住年数超过8年,2年-5年和5年-8年均占比14.04%,2年以下占比7.31%。


“我孙子今年10岁,上小学二年级,从他一出生我就来杭照顾他,基本上没有回过老家。”今年65岁的黄姿颖来自山西,她告诉记者,小区里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杭漂’老人,都是孙辈一两岁时过来帮忙带,有些一直照顾到上初中。


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有许多像黄姿颖一样的“杭漂”老人,虽已来杭多年,但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远离亲戚朋友等原因,他们面对着许多困难,始终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本次问卷调查也显示,37.72%的老人觉得在杭生活成本高、经济压力大,31.58%的老人有缺乏朋友和社交困难的困扰,19.88%的“杭漂”老人面临着照顾子女、孙辈压力大的困境,14.04%对目前的“杭漂”环境不适应,2.92%的老人觉得和子女、孙辈相处不融洽,甚至有焦虑、失眠等情况。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朋友缺失、活动范围小……“杭漂”老人们虽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杭州靓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爱上了这座包容、热情的文明城市。据问卷统计分析,74.85%的老人们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想回老家的老人仅仅占比7.89%。

夫妻分离,异地医保,社交困难……
“杭漂”老人更需要精神赡养

每天6点起床做好早饭,7点从菜场回来后再送孙子去幼儿园,下午在家打扫卫生准备晚饭,16点准时去接孙子放学……这就是葛小群每天的生活。

3年前葛小群为照顾孙辈从老家湖南来到杭州。原本想和老伴一起来杭,但儿子在杭州居住的房子不大,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商量后决定葛小群一人来到杭州,老伴留守在老家。


老伴身体不太好,担心其身体的葛小群每天视频提醒他吃药。有时她看到老伴一个人一碗白饭就着榨菜咸菜吃,也只能干着急,心疼他不为身体着想。


“都说老来伴,现在变成了‘老来离’。离孙子小学毕业还有六七年,再次和老伴一起生活估计我们都到古稀之年,怕是连吵架都吵不动了。”葛小群笑着说道,但这笑容里带着些苦涩。


三代同堂按理说应该是其乐融融,但记者调查发现并非如此,不少老年人和老伴长年分居两地,无人倾诉的痛苦与陌生孤寂的异地环境,让他们身心俱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三科主任陈梅芳介绍,分居两地的老年人因为身处异地,情感无法输出,不能直面交流沟通,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的问题。


“老年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他们为了家庭和下一代迫不得已两地分居,作为子女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善待。老人帮忙照顾孙辈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应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尽可能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晚年。”陈梅芳建议,子女在做好老人“物质赡养”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赡养”,多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诉求需求。

在异地生活,除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就医难”“就医贵”仍是他们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报的“杭漂”老人热线电话就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来电:自己在老家退休,为照顾孙辈跟随子女来到杭州居住。因为医保在老家,生病就医报销比例较低,后续报销流程也非常复杂,常常面临报销周期长、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即使报销后也还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无法适应节奏快速的城市生活也阻碍了他们融入新环境的进程。两年前从老家金华来到杭州帮忙带孙辈的胡建民,曾是犁地种田的一把好手。但因没上过学,看不懂路牌,平常在杭州的活动范围只在小区楼下和经常去的菜市场。早些年劳作落下了旧疾,他还有腰疼腿麻的毛病,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他时常感觉自己“老了不中用”。

65岁我成了免费保姆:没有老人
带娃的家庭,最后都咋样了?

作者:月月“65岁,我成了免费保姆。”


2019年,为了帮忙照顾小外孙,65岁的李阿姨和老伴一起从湖南老家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


可不到一年,老两口就和儿子吵翻了天。


李姨委屈地说:


“活了大半辈子了,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大老远跑来给你们当保姆,不感激也就算了,还挑三拣四,嫌这嫌那。你们行,自己带,我回家去。”

不知从何时起,“隔代养育”的现象变得十分常见。


在中国,像李阿姨这样的“老漂族”总共有1800万,他们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因为自己的孩子,又风尘仆仆地踏上征程。


央视就曾专门拍过一部纪录片,以“姥姥”为视角,讲述了每个带娃老人背后的心酸苦难。


让人看了,“心里一颤”。

01
老人带孙的 一天

昀昀姥姥的一天,是从孩子“闹腾”开始的。


正值4、5岁的小男孩,往往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单单一只玩具手表,他都能摆弄半天。

照看这样的孩子,常常是力不从心、不得安生。

有时候姥姥不舒服想要多休息一会儿,还要小心翼翼地去“求”孙子。

平日里,女儿女婿忙着上班,昀昀姥姥就包揽下所有的家务:买菜、做饭、照看昀昀。


唯一的休闲时间就是带孩子去楼下遛弯。


累吗?挺累的。


最近抖音上有一条点赞千万的视频,视频里的奶奶讲述了自己“忙碌的一天”。

早上6点半,起床做早餐;


7点,早餐准备好,一边给孙子收拾洗漱,一边叫醒儿子、媳妇起床吃早饭;7点半,送孩子上学;


8点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小孙女已经醒了;


带着孙女去公园玩一会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要赶紧去买菜,不然孙子中午回来会饿肚子。
简直和昀昀姥姥的生活如出一辙,


又或许,这就是所有带娃老人的真实写照。


但这还不是最累的,最怕就是一边受着辛苦,一边却受着委屈,还遭子女埋怨。

都说中国式父母是天底下最隐忍的生物。


年轻时为了孩子心力交瘁,到老了依旧有操不完的心:孩子虽然长大了,可孩子的孩子还小啊!


“姑娘生孩子了我肯定得去啊,谁不为也得为我姑娘啊。”

和自己的子女比起来,自己能否适应、交不交得到朋友、开不开心,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只要能帮上一点忙,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和安慰!

02
平日里干的越多 被骂就越多

这世上,所有不愿委屈孩子的父母,都在委屈自己。


怕孩子压力太大,所以穷尽一生买套房子;


怕孩子受了委屈,所以劳心劳力伺候月子;


怕孩子分身乏术,所以二话不说照顾孙子。


可到头来,竭尽所能却换来心安理得,子女是一边依赖,又一边嫌弃,对父母既没有感恩,更缺乏尊重。


就像纪录片里的另外一位姥姥,自从她住到了女儿家,女儿和女婿就彻底成了“甩手掌柜”。

更让人心寒的是,平日里干的越多,被骂就越多。


“妈,孩子不能这样惯着,都被你惯坏了。”


“你的方法不对,不科学,不能这样照顾孩子。”


“怎么回事,孩子都发烧了,你怎么不告诉我呢。”


爱子心切的女儿坚持“照书养”,动不动就对“照经验养”的姥姥各种嫌弃和指责。
甚至就连对孩子说句话,女儿也能挑出毛病,书上说了不能跟孩子这样说话,这样容易……巴拉巴拉又是一堆说教。


那段时间,加上老伴的突然离世,心力交瘁的姥姥患上了抑郁症。


有一次她说自己半夜五点起来吃强化精神的药:


“感觉那时候很委屈,想哭,想大声喊。”

其实不光是纪录片里的姥姥,很多带孩子的老人都坦言,给儿女带孩子既是心甘情愿,也是迫不得已。


心甘情愿的是,为了子女儿孙,再苦再累也不怕,


但面对子女的嫌弃和不满,他们又显得“迫不得己”,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对,真的是又气又累。

还记得新闻曾报道过一个帮忙看孙女的爷爷,有一次他差点丢了当时2岁半的外孙女。


“我正仔细看一株梅花的介绍,突然意识到外孙女不见了。”他喊出了平生最大的嗓门,在整个公园奔跑叫唤孩子的名字。


整整半小时,他想的竟不是外孙女的安全,而是回家怎么跟女儿交代。


好在半小时后,他在一棵树下找到了外孙女。  


回家后嗓子哑了几天。更严重的是,他当晚失眠,在之后半个月里反复后怕,“如果没有找到……”

如今,“带孙焦虑症”早已成了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病”。


可原本,他们根本不必如此。


退休之后,谁不想种花、跳舞、下棋、看书,悠闲地渡过晚年。


但他们甘愿切断老家的亲戚朋友,远离家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住进子女家的次卧。


这样无条件的帮忙,除了爱,别无其他。
山药配一宝,不看医生身体好!这些一等一的搭配你知道吗?

03
好好珍惜帮儿女带孩子的老人吧

说到底,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的生活负重前行。


只要平时多用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有多深,有多重。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那个让人泪目的画面吗?

年轻的妈妈一口一口的喂着自己的女儿,而她的妈妈就站在她身边,一口一口喂着她。


爱总是一代代向下蔓延,谁也不会回头看看那个为了自己耗尽心血的人,因为享受的太多,以至于变得不在乎、无所谓。


所以,请对咱们老年人好一点吧。

请对那个帮家里带孩子的老人,多说一声谢谢!也请好好珍惜,那个帮你带孩子的老人吧!

文章来源:每日商报、励志语录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