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上海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老上海的街景

昔日的老上海生活

读懂社会的一个方面是考察工资和物价。
几十年前的中国,农产品贱,工业品贵。百元以上是很高的工资,人数极少。

70年代,上海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

  • 第一年:17.84元/月

  • 第二年:19.84元/月

  • 第三年:21.84元/月

  • 满师后:36元/月,奖金5元。

因一直不加工资,民间有“36元万岁”一说。


上海里弄生产组计时工资

  • 0.70;0.80;0.90元/天。

  • 星期天没工资。


下面一组物价

除特别注明的,为上海1970年代左右及80年代早期价格。购买米面制品和豆浆均要粮票。


  • 芝麻大饼(咸)3分/只

  • 大饼(甜)4分/只

  • 老虎脚爪4分/只

  • 油条4分/根(半两)

  • 淡豆浆3分,咸豆浆4分,甜豆浆5分。

  • 阳春面8分/二两一碗(除面条,外加葱花而已)

  • 菜汤面15分(加现炒的菠菜、油豆腐等)

  • 火柴2分/盒

  • 盐0.15元/斤

  • 白砂糖0.78元/斤(凭糖票供应)

  • 食油0.88元/斤(1987.1)(凭油票供应)

  • 米14.30元-17.10元/百斤。新米、好米要排队买。(凭粮票和购粮证)

  • 赤豆棒冰4分,奶油雪糕8分,奶油大雪糕12分

  • 涮羊肉30分/份,饭店

  • 大闸蟹5元/斤(1985.9)

  • 脆麻花4分-5分/根

  • 水果蛋糕4分/只

  • 什锦糖1.20元/斤

  • 水果糖1分/颗

  • 盐金枣3分/一小包

  • 橄榄、桃板等蜜饯一般5分一包

  • 寄放自行车3分/次

  • 寄放自行车2元/月(1986)

  • 书籍1元钱约400页玻璃围棋(中号)2.40元/副

  • 公园门票5分避孕套免费万金油5分/盒

  • 扇牌肥皂0.36元/块(1982.12)黄啤0.33元/瓶黑啤0.36元/瓶飞马烟0.28元/包。凭香烟票供应,下同

  • 大前门烟0.35元/包

  • 勇士烟0.13元/包

  • 生产烟0.08元/包

  • 阿尔巴尼亚香烟0.20元/包。免烟票

  • 零拷墨水8分/墨水瓶

  • 露天游泳池8分

  • 场电影0.15—0.30元 电影1元

  • 公车最低票价:汽车5分无轨电车4分有轨电车3分一般最高不超过15分

  • 公交月票 6元(供固定的一个人无限次坐所有市内公车)

  • 寄信 本埠4分,外地8分

  • 寄印刷品 本埠1.5分,外地3分。稿件可当印刷品寄。

  • 公用电话 4分/次,不限时。传呼费5分/次

  • 电费 0.24元/度

  • 公费医疗:生孩子住院费里自己付出部分 101.64元(1986.8)

  • 住家保姆工资 55元/月(1987.3)

  • 小学学费 6元/学期

  • 中学学费 12元/学期

  • 我母亲家的房租 2.54元,约25平方米

  • 房租 8.56元(1987)两室户厨卫独用的单元房,约50平方米


1971年的安徽农村
  • 鸡蛋 6-7分一只

  • 老母鸡 1.30一斤

  • 大闸蟹 0.70一斤

  • 南京到上海火车

  • 慢车 5.40元

  • 直快 6.50元

  • 南京到芜湖慢车2.40元

  • 买连票便宜:芜湖到上海慢车 7.10元

  • 京沪特快硬卧下铺 44.10元(1982.11)

  • 四管半导体收音机 32元

  • 上海牌全钢手表 120元(凭手表票购买)

  • 凤凰牌18型自行车168.50元(1982.5)凭自行车票购买

  • 蝴蝶牌缝纫机 175.40元(1986.12)凭缝纫机票购买

  • 双缸洗衣机 357元(1986.6)

  • 香雪海单门冰箱 125升685元(1984.10)凭票供应

  • 双鹿牌双门冰箱 1260元(1986.12)凭票供应。

  • 台扇 85元

  • 电视机(12吋黑白) 440元(1982)凭票供应

  • 金星牌电视机(14吋彩色) 998元(1984.8)凭票供应

  • 海鸥牌DF相机 453元(1982)

  • 闪光灯 46.70元

  • 摄影暗袋 15元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0巨册) 156元(1986.9)

  • 三洋牌四喇叭收录机 530元(1982.7)另需侨汇券若干张

  • 先锋牌音响 2112.84元(1986)凭出国人员指标

  • 聂耳牌钢琴 2292.50元(1987.5)凭票供应

  • 琴凳 57元

  • 286台式电脑 12吋彩显 1M内存 6200元(1992.5)

  • 东芝牌二手24针打印机 1600元

  • 方正三型汉卡 1200元(即WPS)(1993)

  • 结婚证书 1元(1982)

  • 正版CD 歌剧全剧 360元(三片)

下面这些照片记载了改开前,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满载着老上海人儿时的回忆。时代变迁,抹不去的是记忆。

票证时代

那时物质匮乏,吃、穿商品都要凭票供应。有购粮证,煤球卡,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香烟票、鸡蛋票,还有脚踏车缝纫机购买券等。

这样贴身防卫,是要严防有人插队。

菜场  

买点鱼真不容易

那时精肉0.98元;后腿0.90元;夹心0.78元;小排0.56元;板油0.35元;骨头0.15元一斤,凭医院骨科医生证明购买。

如果肉票吃光了,就只能站着看看了。

排队买盆菜

一早几家炉子一起生,弄堂里烟雾腾腾。

男人生炉子一般都这样,放在风头里让依吹。

家里来客人,用钢种锅子买几碗小馄饨。

一早弄堂口稀里哗啦倒马桶声。

一般家里人不多,二三个人、或新婚二个人都用痰盂比较多,倒起来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马桶那么尴尬。

最早买牛奶要凭卡还不是天天有,隔天有。还要排队。

后来有了牛奶供应点,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统一的。

这张照片拍的是什么知道吗?对!公用电话。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

泡开水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热水瓶,二分钱一铜吊。

当时的一家三口下雨天出来就这样的。当然是走不远,就在附近,买个油盐酱醋啥的。

弄堂生活千奇百怪。天好家家洗东西,弄堂里一排洗衣机。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

上海人喜欢嘎闹猛

老弄堂里的人们。

上海人的许多故事,都是在弄堂里发生的。

最早没烘干机,要想快点干,就要拧的干。

类似这种场景,在上海是普遍的。几乎每个弄堂口都有这样的小便池。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在煮饭。

小朋友就喜欢爆米花,8分钱爆一壶,2分钱加粒糖精片。

晚饭后,一家人围着9吋电视机看。

夏天乘风凉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所谓好: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

好热闹吧

还蛮早,就出来乘风凉了。

这张照片很经典。应该是九十年代初,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

那时上班不吃力,主要晚上没睡好。

那年女人做头发个个都这样。

那时没有美容师,只有美发师。

那时买个电视机是很招摇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83年在王家沙买了只14吋金星彩电,就是这么拿回家的。那时买这类大件是要凭票的,票子上规定在那个商店买。

这时的服装式样已经多起来了。

中秋节买月饼,人头攒动。大都是为了走亲访友而买。

那时糖果品种很多,巧克力寥寥无几。

那时的副食品供应奇缺,都要凭票。买鱼有鱼票,肉有肉票,鸡蛋有鸡蛋票。但买到的东西都是正宗的,现在叫绿色食品。那时食品没假货一说。

买点东西真不容易。肉票用完,只能看看。

那时的小孩都是散养,上下学都是自己走,那怕是一年级。放学回来就是和小朋友们玩。所以后来学校规定了“小小班”。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学一起做作业。老师安排一个小组长,一般都是女同学担任。

这叫“造房子”。

打的很认真哦。

上海很多乒乓世界冠军,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玩这个还记得吗?小时候玩过,叫啥忘了。知道的朋友提醒下哦。

那时的人民广场,成了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摇篮。

小小班里,老老实实温功课。

散养的小孩就这样皮。

小姑娘就喜欢跳橡皮筋。

买根棒冰属于很不错了。当然买到断的棒冰就更好,因为便宜。

教室里。

下象棋。

下课一起走的,都是很要好的。

像这样小孩属于很用功的,不知道有没有大人在监督。

踢键子也是女孩子的最爱。

那个时候的油墩子咪道老好。

▲那时的糖果店

老弄堂里故事多

弄堂里一排洗衣机,天气好家家洗东西。

弄堂里挂着五颜六色晾晒的衣裤床单,风吹过时哗哗响,大家调侃称其“万国旗”。

拧床单

要想快点干,就要拧得干。

弹格路

那时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

发大水

上海时常发大水,一落雨便水漫金山。

许多老弄堂的家庭里没有水龙头,所以洗刷的水斗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侧,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余时间喜欢或坐或站在家门口,来访者都会被大家留在记忆中,那时候流动人口寥寥,所以治安出奇的好。当然,也没啥好偷的。

这张照片也是很经典的,那个年代结婚生子后,都有这个经历。

那时上下班这样的情况很多的。

尤其碰到铁路道口。

南京路第一百货门口。也是可以骑自行车的。

上班靠它。

下班靠它

外出游玩也靠它

下雨天还是靠它

最早的电车是这样的。

后来改成这样。

那时除了骑自行车就坐公交车,所以公交车相当挤。有时车门都关不上,需要后面有人推。

肯定要等下一趟车了。

那时的车厢里是这样的。

后来为了增加运输量,把沿窗的座位拆了。这样的车后来俗称“大篷车”。

一般终点站都有退休工人维护次序。

上海类似这样的地方很多。

儿童用品商店门口有专门供儿童玩的。

那时的外滩防浪堤。

晚上就成情人墙了。

那时的粮店。

那时没有110,但在闹市区,警察不会离你很远。

街上的人们

早晨的南京路外滩。几十年了,就是打太极拳的地方。

豫园湖心亭,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

那时老百姓要出上海,就靠这样的绿皮车。

西藏中路,青年商店,后面是人民公园

城隍庙,豫园

重庆南路,电车三场

福佑路

新会路农副产品市场

外滩东风饭店

人民公园,打太极拳

小卖部、马路水果摊,西瓜每块一角

弄堂口乘风凉

西藏中路(青年会对面):大方照相馆、自力百货店、老公兴鸡粥店、马詠斋熟食店、永新钟表店、大世界眼镜店、岳阳楼

乘风凉,南京东路福建路口,对面国际电视机商

安远路,玉佛寺

金陵东路河南南路口,那时的警察岗亭

虹桥机场,当时规模还很小

那时在马路边弄堂口,新村里都能看到。

看完之后有啥体会?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只是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感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老上海的生活如今还记得吗?

来源: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