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回到那年!追忆我们简单幸福的童年
改编 佘时箭 演唱 白桦林合唱队
制作 大奔儿
视频:50年代的孩子们
50年代纪录片《玩》
50后的童年时光照片
一代人的儿时记忆
50后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初期,几十年与共和国同频共振,如今都已年过花甲,最年长的已届古稀。他们出生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一切新的制度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共和国的新一代,他们被当作“祖国的花朵”精心呵护,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被寄予建设新中国的热切希望。
▲城厢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六一”演出,庆祝儿童节
▲川沙县人民医院的医师在为孩子做体格检查
▲东郊区的家庭妇女边带孩子边学习脱盲
▲建国初期新修建的东昌幼儿园
▲建国初期新修建的崂山路幼儿园
他们最早拥有共和国新的儿童节,在热闹而充满欢愉的集体活动中,庆祝自己的节日。让他们“得到温暖的保育”这一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成为社会分工和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内容。在“如繁星密布”于生产队、里弄的幼儿园和托儿所里,他们过着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受到有规律的生活教养,开始懂礼貌、爱清洁、能识字、会唱歌。他们也会以力所能及的劳动,参与到大人的生产中去,作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崂山托儿所的晨间检查
▲浦东城市地区建立的儿童营养食堂
▲托儿所的保育员与孩子们在一起
▲托儿所里,小朋友欢庆“六一”儿童节
▲托儿所里的游戏日常
▲小朋友们也来参加劳动生产
囿于时代所限,他们住过的园舍、受到的教育、玩过的玩具和游戏、吟诵的童谣、日常的饮食,与后来的孩子们相比,都显得匮乏和简朴,充满了那个年代独有的色彩。不过即便如此,他们所得到的周围人期盼的目光、老师温暖的关爱,与同伴共同度过的快乐童年时光,以及他们在人生之初对于新世界和未来的好奇和渴望,与后来所有年代的孩子们都没什么不同。
▲严家门托儿所的孩子们在跳集体舞蹈
▲严桥公社幼儿园,孩子们排排坐做游戏
▲杨家渡中心幼儿园,点心时间到了
▲杨家渡中心幼儿园,孩子们在室外游戏
▲一天劳动结束,妈妈到崂山托儿所接孩子回家
▲张江公社的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们在做盘牛车游戏
从那时的50后,到初生的20后,已经跨越了世纪。代际的交替,是历史的更替,更是希望的延续。凝视那些过去的场景,仿佛几十年的光阴浓缩在了这一刻。我们虽然在不同年代出生、成长,岁月的变迁仍有迹可寻。
作者|鹿鸣 图片来源于浦东新区档案馆馆藏
50后:这些小时候吃过用过的东西,
你还记得多少?
时间如流水,转眼几十年,
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
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闲暇的时候,
是不是发现自己越来越怀旧了?
怀念童年时光,
怀念小时候特别喜欢去的供销社,
怀念那些朴实的老物件......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
提起“供销社”这三个字,
往往是童年那个时候,
对一些吃的、喝的、文具用品,
和小玩意的这种渴望糅杂在里面。
布票、油票、糖票......
平常很多东西销售很紧俏,
逢年过节更是摩肩接踵,
往往明天到货的东西要提前一天,
在供销社门口竖起牌子提前通知,
而第二天一大早还没开门,
就有长长的队伍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候了。
宽版弹力带,
那时候物质贫乏,
家里的秋裤都是妈妈亲手做的,
裤腰都用这样松紧带。
雪梅牌线球,
是那时候缝被子用的线球,
满满的年代气息。
蘸笔两用,
一头是蘸墨水书写的,
另一头是圆珠笔。
还记得小时候用来耍帅的折扇吗?
那时候买到一个这样的扇子,
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久。
凤凰自行车尾灯,
当时的尾灯并不只是个装饰,
在晚上灯光照射下它能起反光作用,
对骑车人是一种保护作用,
现在这样的车灯很少见了。
风靡一时的女孩子穿的小白鞋。
老式塑料凉鞋。
男士穿的经典鞋子,
流行过好一阵子,
你是不是也穿过?
当时下地干农活必备穿的鞋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样的鞋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瑞蚨祥,
选购“的确良”和人造棉布的人们。
布票不够,钱也不宽裕,
穿衣必须精打细算、艰苦朴素。
最让人头疼的是纯棉服装容易破损,
于是穿打补丁的衣裤、
戴保护衣袖的袖套,
成了那个年代的标志。
当年不少孩子吃杂拌儿时,
先拿起一个放在嘴里,
尽情地吮吸那蜜糖,
心满意足地吸尽糖分后,
再慢慢咀嚼。
金鸡饼干也算60年代零食的代表,
包装封面就是几个饼干的图形拼凑,
不过在当时算是很豪华的包装了,
当时这种饼干也只有
在粮油店才能买到。
红虾酥也是60年代受欢迎的零食,
是比较硬的糖果,
外层是一层乳白色的,
里层是有点像花生酥的口感,
吃起来很香甜。
60年的冰棍,
没有那么多口味的,
大部分都只有甜味,
在那个年代的夏天,
手中能拿着一根冰棍吃
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第一套人民币:1948.12.1发行(现在发工资有这个数就好了)
第一套人民币(要求不高有这个数也行)唉!可惜不是“你”
第二套人民币(1955.2.1)发行最大面值,那时候大米0.146元一斤
第二套人民币,别小看这一分钱,当时可以买两块糖
第三套人民币1962.4.20日发行,2000.2.1日结束。用了38年
搬拐,你还记得怎么玩吗?
火柴枪,制作水平够可以的吧
坐过的小竹车
跳皮筋儿,256~257~28~29~31~多么熟悉的声音
自制弹弓,杀伤力极强,小时候不知轻重
曾经用过的课本,还记得内容吗?
抽陀螺,那时也不知哪来的干劲,不辞劳苦,自己削陀螺
拍洋画,那时也不知道手痛赢了就成。现在没人干这种“傻事”了吧
翻绳,当初一根绳子能玩一下午
老鹰捉小鸡,看师生多和谐
当年幼儿园的小朋友多么可爱
吃过这么长的冰糖葫芦吗?
没有书店,就这样看小人书
70年代发电报是快捷的通讯方式,一个字约0.14元
布店.布票可以精确到“寸”佩服设计人员
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53年产的)那时候家里有一台就相当不错了
70年的三大件(都要上海产的)
并驾齐驱。牛~
以前的银行没有保安也没有发生什么,现在行吗?
弹球,你还能蹲下来找回感觉吗?
简朴的婚礼
粮店,没有粮票、粮本,有钱也不卖给你,粮食是定量供应
那时邮局是这样寄取钱、订送报、寄信、收寄包裹,那时没有快递
家家都曾经有过
那时候家里如果有那么一台电视机,真是人满为患还要倒贴茶水
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吆喝声了
最高兴的一天——去天安门
公园里面真热闹
听老师的话,排好队
小小乐队
少先队员
农村的小学生
真正的自然熟,现在谁能吃到?
还有人自己做鞋吗?
受过她(他)指挥过的人,老不老你自己知道~
怀念那再也回不来的时光,更怀念那时的我们,转给那时候的朋友看看吧!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