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酒不醉人”——知青下乡的文化体验

“酒不醉人”
——知青下乡的文化体验

作者:丘保华

半个世纪前,中国并不像现在这样盛行喝酒,原因之一是红色文化不提倡“吃吃喝喝”,二是当时的生活条件也不鼓励人们经常喝酒。对多数知青而言,平时的饮食也就是填饱肚子。只是,“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日子过得再苦,也有个逢年过节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席”,也就有了酒。看来,这“喝”是“吃”的高级阶段。于是,不少知青还是经历过一个由不喝到喝,从不会喝到会喝的过程。


要具体地看,喝酒的原因就因人而异了。


根据原广州赴海南农场知青天涯孤客的博客(网名),促使知青喝酒的原因之一是自然环境:海南天气炎热潮湿,知青干活时,一清早到山野中,齐腰高的灌木杂草露水很重,一下就能把腰部以下打湿,而一干活,汗水则从上而下流淌,所以,晴天雨天都是一身湿,分别只在晴天收工时,汗水干了会变成细盐粉粘在皮肤上,雨天则是要回到宿舍才能换上干衣服。听人讲,酒能驱寒湿,晚上找乐趣,几个人就搞点宵夜,尝试着喝点酒,排解乡愁。就这样,喝酒成了我知青岁月里的一项乐趣。气候原因应该得到知青的高度认可,北国下乡的不少知青一定也有漫漫长冬“炉前一壶酒”的难忘时光。


原辽宁赴辽北农村插队知青管见愚话(网名)提到了另一个原因:下乡伊始,倒是没有看到老乡们喝酒的情况,可能是接触少的关系吧。最大的可能是老乡生活困难,没有闲钱买酒喝啊。后来,接触的多了,我又在大队的小学校当过几天民办教师,又是大队的报道员,可能是“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老乡们有事时就想到了我。什么红白喜事,什么杀年猪,连做豆腐都找我去吃,大队的一些礼仪性的活动,迎接上级检查啊,开现场会儿啊,等等,不一而足。上述这些活动,有一个必须要上演的节目,就是饮酒。管见愚话的经历说明,物质条件还在其次,当上民办教师和大队报道员,“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各种活动中,喝酒难以避免。于是,会喝酒往往能帮助知青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如果以上案例侧重客观原因的话,下面的就偏于主观了。


管见愚话(网名)还回忆道:面对这人生的茫茫前路,不得不去想。那段时间真是寝食不安,晚上躺在床上浮想联翩,通宵达旦,白天神思恍惚,胸中就像堵着什么东西,呼吸都不能顺畅。以前有什么事和伙伴们说说,借点什么发泄一下,就没事了,可这次跟伙伴们说什么呢?只能更增添烦恼。这天下午,我背上大号“腰篓”上山采药,实际上腰篓里藏了一瓶川藭酒,一包水果糖。这时候我哪有心思去采药。来到一处山涧,这里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坐上去,拿出酒和糖,开始了我的借酒浇愁。看来,“面对这人生的茫茫前路”,知青们也有“借酒浇愁”之需要。

再往深一点看,不少知青也总结过“饮酒三阶段”:刚喝几口酒,胃部发热,浑身暖烘烘的;再喝下去,头脑发昏——越来越兴奋;然后是,腾云驾雾——飘飘然,似乎没有了地心吸引力。当然,酒再喝下去,后果就很难说了。根据赴内蒙知青黄守智的描绘,他第一次喝酒是在达斡尔族工人古博利的家,不知道喝了多少,反正感觉自己醉了,被同学扶着回了知青的蒙古包,倒头就睡。睡着睡着觉得心里难受,胃里有一股东西往上拱,一下没憋住,弄得蒙古包里一塌糊涂!于是“这年的整个冬天,我再也没喝酒”。是啊,不管因为什么,酒喝到烂醉在当时的知青中绝非个例,酒后伤身酒后误事的也时有所见。


当然,酒大伤身只是一方面。新浪博客作者原辽宁赴铁岭插队知青 铁岭-记忆 (网名)回忆道:村里的小卖部卖烟卖酒,我们不时也会去买酒喝。那时候,通化葡萄酒才几角钱一瓶,浓浓的葡萄汁货真价实真好喝。有时也喝点白酒,没有瓶的喝散的,记得那酒叫“地瓜蒙”,喝多了上头。1969年的11月28日,青年点里的男生就剩我和济国在,晚上,我们找来了队里赶大车的李福和崔凤贵(后来他和我们青年点的女生小田结了婚),四个人就着没有油的炒白菜喝干了二斤白酒,凤贵喝吐了,李福是拄着铁锹踉跄回家的。济国也有些醉了,在地上踱来踱去不停的唱着同一首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在这里,人是醉了,豪迈的“主旋律”依然在心中回响。原哈尔滨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张玉林的回忆就更浪漫了。一次酒后,作者动了真情,给大家朗诵了他头天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写下的人生第一首现代诗“山丁子树”:“是什么牵动我的眼睛/更秋天 更清亮/山丁子树上小小果实/一齐喊叫着芳香/苦寒天涯 土生土长/根 是瘦伶伶手掌/紧紧抱住山冈/也不离开溪流和村庄/这命硬的树啊/守着我的幸福和忧伤……”这不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吗?他的诗借着酒劲把周围的人听得“眼泪吧嚓”的。

其实,在知青岁月中,酒的作用远远不止“逢场作戏”。原哈尔滨知青张玉林对此有更深入的叙述:首先,他的通人情长见识与喝酒有关。一次连队大会餐,上海女知青“阿四”端着一个装满酒的饭碗向全体叫号,他挺身而出仗胆喝了一杯“男人酒”。又一次,鲁莽有余曾拽着尾巴上马的北京女知青娟子在宿舍里打死一条大花蛇,炖好了请他吃人生第一口,他于是携酒赴宴。还有一次老职工艾德山请他到家喝劈柴火酒,还神秘地告诉他,中央又出了个女干部叫叶剑英!这可真让他长了“见识”。更多的时候,喝酒与作者的成长有不解之缘。一个奇寒的风雪夜,干机务的作者与师傅驾车从大山里出来,车后,是装满原木的大爬犁,原木上坐着十几个伐木的老职工和知青,不巧的是,刚出山口,拖拉机就熄了火。师傅发现油管冻了,说把车底下的油管卸下来,用火把凝结的柴油烤化再装上就行。于是作者与师傅在紫铜的油管两端各卸各的螺丝。作者光手一碰到冰冷的金属立刻就泛白了,疼得钻心。看到同样光手的师傅面无表情,他没敢吱声。回到连队,食堂的炊事员给大家端上了北大荒酒祛寒。师傅喝着酒,谈笑风生,没看出手上遇到什么麻烦。作者把一碗酒都喝下去,不是为了止疼,而是羞愧于自己太嫩。后来,他被提职到别的连队任指导员,临走时向上级推荐作者当副指导员。作者推说自己胆子小,怕干不好。连副指导员王宪起说,这个连队就属你文笔好,胆子可以练。他于是与作者连喝三杯。“三杯酒后,我就下定了进入‘政界’的决心。”作者就此得出结论,善酒胆就大,能喝就能干。


再往深了说,酒是一种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指各种酒本身所体现出的地域与人文特色,而是指知青在饮酒过程中所领略的文化内容。例如,知青自己喝闷酒可能是为了放松取乐,也可能是为了消愁解闷。而“以酒会友”却成了知青交友办事的重要程序。在公众喝酒场合,知青逐渐学会了“你随意,我干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当然,社会上的一些风气也会体现在喝酒中:“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毋庸讳言,酒对知青产生的副作用也时有所见,“酒后吐真言”或许令人感动,“酒后无德”也常常发生。下乡东北的知青在酒席上常常看到东北老乡的缺乏分寸感:“喝倒了就是喝好了”,“酒场如战场”,“舍命陪君子”,喝酒似乎成了对敌斗争。原下乡辽北的知青管见愚话(网名)还注意到喝酒与当地习俗的关联:当年的满族先人为了御寒特别爱喝烈性酒,而且讲究豪饮。后来,老人管待客喝酒叫“摆谱”。家中来客,喝酒必用小盅,每次都不能把酒喝尽,俗称“留福”,即给主家留下福气。敬酒时按辈分,主人须跪着给年长客人敬酒。妇女不能上席,但可敬酒。通常主人都让妇女跪着敬酒,客人不喝不起来,往往搞的客人大醉。从这风俗上看,当年满人的妇女地位似乎比汉族妇女高,因为当地汉人是绝不让妇女露面敬酒的。作者还注意到不管哪个民族的都用酒来祭祖。


以上讲的是一般民俗,原上海赴黑龙江建设兵团知青山丁树(网名)把逢年过节到“堡垒户”(即与知青关系密切的当地人家)喝酒写得十分具体:到了请客喝酒的时光,宿舍里那几个没有“堡垒户”关照的知青的屋里弥漫着一股酸溜溜的气氛。他们“喝着那著名的兵团汤, 屋里似飘来‘小白菜啊,地里黄呀’之类凄婉的调子”。也许,没人邀请喝酒不能上升到没有很好“与……相结合”,但人缘好坏却是人们日常所看重的。作者还看到过一位非“堡垒户”的老职工真心想请知青到他家喝酒,却一次次落空,原因是他“不好聊天”。看来,这里的“喝酒”透着人情,没人请或请不到都说明当事人不够世故练达。当作者初进一家“堡垒户”喝酒时不太适应,不是因为酒菜不好,而是因为“人家的招待规格太高了”。那天,作者一进屋就看见上下两张桌子,上桌在炕上,待客,下桌在地上,围着那家的几个孩子。作者看到上桌的好几个“硬菜”下桌没有,想夹给孩子一些,但主人不让。其实,作者的以上经历很有普遍性。很多知青都发现,当地老乡越淳朴,就越把来客当回事,他们宁可平时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东西待客。毫无疑问,与老乡炕头一壶酒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这种美好,在原赴黑龙江插队知青秋水(网名)的诗中有更艺术的展现:  

迎进土坯屋,跑来小黄狗。

窗外茫茫雪地白,锅里炖鸡肉。

久未见肉香,久违烧锅酒。

夕阳沉醉西天红,月上柳稍头。

其实,在知青的下乡经历中,喝酒已经从开始的纯粹饮食转变为社交、时尚,甚至文化活动了。在当地的生活中,知青们体验到,人生如酒,酒能让你昏,让你醉,也能让你流连,让你升华。要把握好与酒的关系,不仅仅要有酒量,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强健的心。而这些,并不是每个知青都能做到的。

(文中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丘保华,上海赴黑龙江农场下乡知青。研究生学历,英语副教授。自1987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共出版译著、传记、教材等八种(部),并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杂文、翻译、学术论文近百万字。近几年在《华夏知青》、《知青》、“南加知青”等杂志、公众号发表多篇有关知青研究文章,2019年初加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

来源:南加知青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