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荒知青往事:一串猪肝引发的血案​

猪肝“事件”作者:陈坚

前不久参加荒友聚会,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许多相识或并不曾相识的坛友们,相见时的真情实意着实让人感动一番。然而,四十多年前那些天南地北来到北大荒的年青人相见的时候却并不都是那么的温馨、和睦。正如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经历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几千年冲突才形成的一样,一部中华民族宏篇史诗中的那些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战争,充满悬念的智慧博弈,梦幻般神奇的英雄故事。让现在的人们读起来才能如此的引人入胜,绚丽多彩,津津有味。


历史浓缩到知青的那一点点的人和事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虽然历经四十多年现在让我们这些步入了中老年的知青们回忆起来仍然余味无穷,感慨万分。那么当年全国知青们的相遇、相知到后来的相亲相爱也是经历过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我现在把当年的一段非常有趣而且十分真实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也许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难忘的年代。

“一串猪肝引发的血案”,或者称之为“猪肝事件”。听起来怪吓人的,因为这个故事给人多少有些惊心动魄的血睲感觉。话说68年的夏天我们作为文革中第一批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北京知青来到了宝泉岭农场,被分配在第七生产队,后来,十来名上海知青加入了我们屯垦戍边的行列,大家到也相安无事。冬季将至时,上面传来消息大批的哈尔滨知青即将到来。我们为将要到来的大批新的知青战友感到新奇,又莫名地涌出一丝担忧。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久闻哈市革命小将横扫一切害人虫的威名,再联想起那松花江水哺育的彪悍的女真民族,那曾经的努尔哈赤的子孙,所向披靡的八旗铁骑,在他们揭竿而起之后,明王朝的几十万大军望风披靡,李自成的三十万民军瞬间作鸟兽散。尔后北京城便被拿下,大清江山乾坤已定。而我们这一帮人虽然生在皇城根下,也曾算是大清臣民的子孙,可早已为后来八旗子弟同化,再加之我们多是些喝了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黑墨水的老高中生,且队伍中四眼先生又占多数,如何与这支久经沙埸的革命小将相处是我们不得不有所防范的问题了。要知道在当今世界,和平相处是要有武力作后盾的。况且在文革当中武斗是一件习以为常又为喜欢尚武的年轻人十分津津乐道的小菜一碟。


当寒冬降临的一天,近百名哈尔滨知青来到生产队,广场上是一片喧闹,真可谓是鸡飞狗跳,人欢马叫。他们多是些才上中学不久就遇上文革的初中生。曾经宁静的生产队成了繁华的大集市。有了思想上的准备,我们处处小心翼翼面对这些革命闯将。但是矛盾还是发生了,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是一串猪肝,当年我们称之为“猪肝事件”。


按照北大荒的生产惯例冬天是冬闲,正好是开展路线教育的时机。农场革委会把当时的一批牛鬼蛇神集中押送到各生产队轮流批判,清除流毒。当路线教育轮到我们生产队时,生产队在广场上搭起帐篷,牛鬼蛇神们住在帐篷里。

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丁玲和她丈夫陈明(从他们棉袄上缝着名字上便可认出)。


为了“人犯”的安全也为了防止他们的阶级报复,夜晚需有可靠的人员来看守。任务分配到我们北京知青当中选派一人。我们委派了老实忠厚的郭健同学。几天下来恪尽职守的郭健非常辛苦,眼见人日益憔悴,于是我们有人提议给郭健补补,我们也顺便改善一下生活。

当天郭健想方设法从一位杀猪准备办喜事的老职工处买了一串猪肝,并且借了口大铁锅,预备第二天大家美餐一顿。没曾想到第二天一早那挂在外面的猪肝不见了,我们大惑不解,心里嘀咕,四处寻找打听,最终没有结果,我们只好悻悻然不了了之。


吃了哑巴亏,本以为事情至此算告一段落了。谁曾想,下午收工后我们正在换衣服,外面传来一阵阵叫骂声,接着“咣当”一声巨响,我们冲出门外见一群哈市知青,有一人手中拿着镐把,地上铁锅已经变成一堆烂铁,无疑那锅便是它的棍下鬼。他们愤怒地指责我们为什么污蔑猪肝是他们拿的,我一看那架式赶紧大呼“要文斗、不要武斗”。并向他们宣传党中央下发的“六、六通令”精神(文革时的68年6 月6号中共中央为了制止全国性武斗而专门下发的文件的简称,文件内容很多,但我只记得其中的一条:要文斗,不要武斗)。

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我的声音只能是“翁翁叫的苍蝇”。正当我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不知所云时,忽然一记准确的直拳迎面飞来,我促不及防被击中咀巴,立时感觉咀上一阵麻木,一股咸腥的味道充斥口腔。后面的同学看我被打,拼命往前冲。我一看对峙双方实力悬殊。我们是寡不敌众,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撤,我用劲拦住同学退回宿舍关紧房门,还好对方没有再继续强攻。只是敲窗砸门虚张声势后便没了动静。众人围拢查看我的伤情,还好我只是咀唇被牙咯破了不妨大事。我们顶紧房门,紧张地观察门外动静。待门外确实没有了动静,我们才打开门,一看对方已经撤离,我招呼大家收拾残锅,随后赶紧和几位同学跑到队部反映情况,那时生产队已经进驻了工宣队准备筹建建设兵团。工宣队的人安慰我们不要把事态扩大,他们会向军管会报告。事已至此,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我们只好自我安慰“吃亏理常在了”,谁叫我们兵力不足,战斗力不强呢?


受了惊吓又劳累了一天的我们,刚刚睡着便突然被一阵喧嚣声惊醒,不知何时宿舍里灯已经大开,一大群哈市知青站在屋中吵吵嚷嚷,骂骂咧咧地要我们穿好衣服跟他们走。他们声称,因为我们的诬陷致使他们的一个小首领受了刺激,生病发烧而昏迷不醒。看他们大军压境不依不饶的劲头,不跟他们走是不行的了。我们只好如被押的俘虏一样跟着他们来到一个机务排的宿舍,我预感大事不妙,此行凶多吉少,暗中关照一位知青悄悄溜走赶紧去队部报信。机务排的宿舍是个小房间一半被炕占据着,我们来到炕边,看着这位受了委屈昏迷不醒的小首领,只见他人事不知的呼呼大睡。我们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我环顾四周突然明白了一切,顿时一股冷气从后背冒出。

只见有人站在炕沿边上的电灯拉绳开关旁边。屋里的人手上拿着各式家伙,正跃跃欲实。我非常清楚此时此刻绝不能有一丁点激怒他们的行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想当年我还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大风大浪的,就在这前一年的反军风暴中我曾经和一帮哥们儿受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首都兵团的委托到张家口支持进驻北京中小学进行军训的解放军某部队,在临离开时我被反解放军的造反派组织捉进了火车站候车大厅,在小受了一顿拳脚后,我忍耐着没有继续刺激他们,与他们大讲政策,巧妙周旋,拖延时间终于等到后援的解放军部队的来到,被顺利救出。有了前车之鉴,于是我继续义无反顾反复地向他们宣传“六、六通令”的核心内容:要文斗、不要武斗。没有人能够听进去。屋里的气温和室外的冰天雪地形成极大反差。我们的人也很快都明白了继将发生的事情,只要有人一声令下电灯开关即刻会被拉下,在漆黑的房间里接下去我们可能将遭遇灭顶之灾,其结局是我们竖着进来,横着出去了。


屋内空气紧张地凝固起来了,只有数十颗心“嘭嘭”地跳着。我停止了苍白无力的宣传,紧盯着掌握开关的那位仁兄,他的手已经放在了灯绳上,也可能预感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开关迟迟没有拉下,我想他的手此时也一定在发抖。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门被撞开了,工宣队长冲了进来,看到屋里拔剑弩张的紧张气氛,他歇斯底里地冲着满屋人狂吼到:“军管会的解放军马上就到,谁敢动手,谁去蹲笆篱子”。队长的话发挥了作用,屋里的人都被震慑住了,乘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用下令立刻奔出门外,回到自己的宿舍封住房门,合衣而卧,一夜无眠。

第二天我们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第三天、第四天生产队太平无事,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下地干活、收工吃饭,晚上批判黑帮、牛鬼蛇神,一切在平静中过去了。一天宣传队的一个北京知青悄悄告诉我,真险啊,那天得到我们报告,队长急得打电话请求军管会来人,半夜三更的军管会不肯来人,队长万般无奈才出此之策。


没过多久,宝泉岭农场首届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我们生产队分了两个名额。在工宣队的主持下知青们投票选举。那天选举结束后队长把我找去,说我被选上了,得票还挺高呢,好多哈尔滨知青选我,特别是女知青。同时被选上的还有一位哈市小伙子,他因为猪养得好而得名。我一头雾水。难道我因祸得福了?队长教育我,要相信群众,相信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有许多哈市知青选你吗?我心想,这到也是,参预“猪肝事件”的到底只是一小部分。我接着想幸亏是一小部分,如果是大部分那如何了得啊!队长布置我们需要参加讲用时的事迹材料,特别关照我介绍如何宣传“六、六通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维护知青团结的事迹。我暗自觉得好笑,打不还手?能打得过吗?但还是欣然接受了。

在后来的讲用会上我清楚地记得我正襟危坐在主席台上,开始发言。那题目是: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六、六通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决维护知青团结。发言完毕自然获得热烈掌声,后来我还被推荐到二师继续讲用。为此,在后来我光荣地参加工宣队跑到二九0农场去参加兵团的组建工作。后来明白了我为什么因祸得福而小红了一下,那是因为在“猪肝事件”发生的前后随着全国各地大批知青的到来,不少地方相继出现知青群殴事件,而且大有蔓延扩大之势。于是我便成了一个典型,在各方领导通力配合工作下这种危险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止。


再后来,我就离开了七队(后来的六连)。那年我虽然离开了连队但内心还耽心着我那帮同学的安危,后来我曾打电话询问过他们和哈市知青的关系,同学告诉我没事了,我们现在关系铁着呢。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哈市的几个知青和我的同学来看我,我打饭给他们吃,可惜那会没酒喝。饭间,我提了三个问题,他们都爽快的回答了我。


一、那猪肝到底谁拿了?答:我们拿的,随手扔了;

二、那位小首领那天怎么了?答:他女朋友要和他吹,他喝醉了;

三、咱们往日无仇,近日无冤,怎么会有那么一手?回答让我几乎喷饭。


原来生产队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丰富生产队的文艺生活,决定成立文艺宣传队。队员自然是我们这些知青,女队员多由哈市女知青组成,她们年纪小长相漂亮且能歌善舞,男队员则由我们来担当,因为我们能编能导,而且会许多乐器。参加文艺宣传队是个美差,不但不用下地干活还能跟着生产队领导到各处演出好吃好喝。而那位小首领的女朋友也在其中,看来真是事出有因啊。

所谓朋友之妻不可欺。可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啊,真是天大的误会。大约是这么一埸误会让他导演了这么一出惊心动魄的“猪肝事件”。大家哈哈一笑,这真是渡尽劫波情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后来据我了解在我们当中没有人敢和哈市女知青谈朋友,尽管她们很出色。


“猪肝事件”四十年后的08年我们去北大荒寻旧,路过哈尔滨小憩,当年的那帮哈市知青,几位“猪肝事件”的目击者设宴招待我们,席间又提及当年“猪肝事件”的那些人和事,有位哈弟说了句感人至深的话,他说,那会年纪小跟着瞎起哄,当年你们那些北京老哥们,人真是不错啊!这话说得真切。“干”,不约而同,我们的酒杯响亮地碰在一起,笑声伴随着溢出的酒香回荡在诺大的餐厅。久久不散……。

窝头的故事陈 坚

窝头是北方人过去养家糊口的主食,一日三餐饭桌上绝不能没有窝头。

窝头的主料是玉米粉。玉米是高产农作物,在贫脊的土地上一亩玉米的收成是小麦的几倍,这大约就是北方老百姓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吧。窝头做之简单、存之方便、食之耐饥。将玉米粉用水搅匀用手搓一坨放在手掌上另一手将大姆指戳入,双手均匀旋转倾刻貌似“金字塔”般的窝头便应运而生。据老人们说窝头下面的洞是极讲究的,大了上锅易碎小了上锅蒸不熟。出屉的窝头金光灿烂香气扑鼻嚼之软硬适中口感极好。那时我总在琢磨北方人高大粗壮是不是都是窝头催得呢。我想我大约就是,在那个炼钢、渡荒、下乡的年月里我之所以还能“茁壮成长”不能不说是与窝头相伴的结果。难怪北方人那么亲妮地称呼窝头为“窝窝头”。可真正领悟窝头之伟大的还要数在广阔天地北大荒接受再教育那阵子。

那年到北大荒屯垦戍边。屯垦主要是伺候大豆、玉米、小麦。这大豆、小麦如遇风调雨顺还是比较好伺候的可那玉米就不那么好对付了,从播种、间苗、锄草、施肥到收获大都要靠人工特别是那锄草都是在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因为那样锄下的草立时会被太阳晒死。东北地多人少一条玉米垅长的三千多米,少的也在二千米上下,一条垅拿下来生手就得一个晌午。头顶上烈日曝晒,脚底下热气蒸腾,为防虫咬和日晒还必须长衣长裤包裹,学着老农的样子前腿蹬后腿弓的拼命往前赶腰酸背痛的就怕“打狼”,倘落后了形单影只的且不说吃饭喝水跟不上,趟若真的要来只狼那可就麻烦了。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玉米收获的时候往往是在寒风呼啸之际更须抢在大雪封门之前将玉米收回入囤。故此每年的夏、秋两个收获季节都如同上战场拼得个疲惫不堪元气大伤。那时的豪言壮语无不浸透着悲壮,不信你听“宁肯血淌尽,汗流光不丢一粒战备粮”。当劳作的疲惫搅得我们倍觉悲伤的时候真想把这可恶的玉米打翻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可老农说:玉米好呀,玉米棒子是个宝消灾渡荒少不了。生活的艰幸逐渐让我们这些城市娃儿品尝了它的可贵,隆冬季节玉米叶子可以做鞋垫,干活时玉米杆子可以解渴,平日玉米粒子炒熟了既解馋又解饿,玉米蕊子当柴禾烧特别耐火,往往是灶下烧的是玉米枝叶锅上蒸的是窝头。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与两位伙伴被派往大山里砍柴回来途中我们迷了路,在冰天雪地里我们足足转悠了大半夜。饥饿、寒冷、劳累裹挟着我们寸步难行了,我们只好点燃了篝火跌坐在雪地上昏昏欲睡,大伙心里都明白这一睡下去就会永远地醒不过来。但是大家肚里没食哪有力气,大凡北国荒原上被冻死的人都是先被饿的没了行动的劲,最后才被冻僵至死。当我们每个人心里明白却不由自主地躺下身子时我的腰被一个硬硬的东西硌了一下,伸出无力的手摸到了一个令我们惊喜的家伙,它是我不知那一天从伙房里偷出来的一个窝头藏在大衣的破口袋里落进夹层而被我遗忘了。我将这一宝贵的发现告诉了伙伴,大家激动万分地围看着这个救命的冻得硬硬梆梆的宝贝然后把它放到火上烤化分食,窝头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救生的力气。于是我们凭借着这一点点的活力保持着仅存的体温终于等来了寻找我们的战友。 

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了农村也离开了北方但我对窝头的倦念却没有淡漠,我常常对妻子、儿子讲诉窝头的故事。近年来忽的一下子粗粮成了调味品和营养餐,南京街头不时可见有窝头买且价格不菲,于时也就常常购些来请妻儿与我同享“窝头的故事”。可南方的窝头总吃不出北方窝头那种实在,大约是南方人把窝头当点心而北方人要把窝头当做主食的缘故吧。有一年途经北京,发现北京人虽已经告别了窝头但市面上买窝头的还是不少且十分正宗,于是便狠心买了一提包,同行的人都大惑不解说我大约是被三年自然灾害饿怕了,我心中暗笑,他们那里知道我心里面有一个永远的“窝头的故事”。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精选文章推荐

▲ 冰冻北国情 | 增利你在哪里?

屯垦戍边北大荒的上海知青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