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山战场上的版纳知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文杂谈 Author 杨培慧

老山战场上的版纳知青作者:杨培慧

1984年记者走进老山采访。三十八年过去,旧地已不是旧地。而今旧地重访,陡峭的山路,不见爬跪重卧的军工的身影。军人、猫耳洞已荡然无存,战争的痕迹已全部消逝无踪。焕然一新的山脉,处处只见今天的新气息。被炮弹炸开的坑道已填平,烧焦的土地,多年前就覆盖新土,没有一粒炮弹子弹壳。山水依旧,绿树成荫。鲜花开满山坡,小溪水流淙淙。这是老山吗?我问自己。往日的战争硝烟,已悄悄离去,老山主峰的石碑仍然林立,战后新栽的小树,已成一片片树林。山,是那样空旷,仿佛从未发生惨烈血战。这是老山吗?我自己问自己。老山,是自卫反击战最激烈的战场。战斗频繁,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一线阵地点多面广,保障供给困难。成批的军人在老山,用青春热血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他们有的幸存、有的负伤,有的壮烈牺牲,记者采访了老山战场参战的版纳知青。

上海知青到版纳

曾当过知青,下乡西双版纳勐远农场的徐春亮,身高1.75米,英俊帅气。1971年他从上海坐知青列车三夜四天到昆明,又坐了五天客车到勐远。17岁的他,被分配到一师六团一营十二连。当年的西双版纳,遮天避日的森林,还有野兽出没。没有房,不通路,没有电,整天云雾弥漫。他所在的连队,是才组建的百余人的新连队。没房现盖,茅房四处透风透光。白天通过竹排墙能见外景,晚上透过房顶,可见月亮与星光。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要用脸盆接漏雨。要用塑料布铺盖床被上挡雨。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前三个月基本喝的是“玻璃汤”(盐水泡饭)半年都吃不到一顿肉。下乡第二天,连队给每个知青,发了一把锄头、一把短刀、一把小弯头的长把刀。锄头挖地、挖梯田、挖穴和橡胶林地锄草,短把刀,砍树砍竹子、长把刀,用于橡胶林地梯田带上砍坝。

徐春亮在版纳勐远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一营十二连当知青时的照片(18岁)

南疆西双版纳勐远,翠峦连绵起伏,林海郁郁葱葱,到处散布着成片的橡胶林。徐春亮到连队后与老知青、老工人一起砍坝、垦荒,挖梯田、种橡胶。后被选为割胶工。经割技培训,就开始正式割胶。他分管15亩胶树林地(每亩28株),橡胶树420株。其中能割的胶树约360株,每天天不亮起床,上山去割胶(每月每树平均割胶15~18刀)。腰间背一小竹篓,篓里放置三角形割胶刀和磨刀石。割胶刀越锋利,产胶量越高每次割胶完后第一件事,都要去胶林工棚,进行认真地磨胶刀。割胶需讲究技术,一手握刀柄,一手托刀身,“嚓、嚓、嚓”,动作要轻巧快速地、割掉一层薄薄倾斜的树皮(分短弧形状、三角形状),最好割成短弧形状。且胶刀须要紧贴在软皮层和增生层之间切割,割断乳管,胶乳就会迅速流出,似一条雪白胶线,快速顺着切口末端的铁皮槽,流入下面安放的胶杯内。

版纳勐远农场十二連割胶班

割胶工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割胶时,胶刀越靠近增生层,胶的流产量越高,但胶刀越靠近增生层,风险也越大,稍不留神就易割伤增生层,破坏树皮再生能力,造成橡胶树割面的溃烂和坏死。为此,割胶工,不仅要有细心负责的态度,更要有娴熟技能。就像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要精益求精。

徐春亮左与丁惠民右在版纳

对割胶工管理,关系橡胶树的寿命期和产胶量。每到月末月初,连里的割胶排长率各割胶班长,到各胶工分管的橡胶林,对每一棵开割的胶树进行“伤情”检查。按橡胶树割面伤口,大小区分一般可分为:特伤、大伤、中伤、轻伤四个等级。对伤树多、伤树率高的割胶工,年终不得评“先进”或割胶能手。徐春亮干中学,学中干,很快掌握了割胶技术,1973年“五四”青年节,他被评为“先进青年”和连队的割胶能手。1973年底,全营经过筛选,他和其他四名上海知青应征入伍。

在部队十六年,他在65师后勤部汽材库当过保管员、汽车连司务员、司务长、师后勤部战勤科参谋、战勤科副科长、616团后勤处副处长兼财务股长。在部队入党提干,并上了两次军校(武汉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参谋系、武汉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指挥系毕业),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的军事与后方勤务理论、参谋与组织指挥等知识。

走上老山战场

1987年8月,徐春亮从武汉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指挥系毕业,作为优秀学员,奉命来到中越边境。在轮战的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79师236团参战见习。被分配到团后勤指挥所任代职参谋,重点负责军工运送物资和后勤保障工作。老山战区那拉方向,一线阵地没有公路,物资全靠军工和民工背送。能否及时、准确、有效的把作战物资送到阵地,军工力量安排使用是关键。

徐春亮在老山军工路照

徐春亮告诉记者:物资配送,本着“先特供阵地、后一般阵地”的保障原则,由军工把物资背送到前沿阵地。全团共2145人参战,552人是后勤保障。下设指挥所、救护、弹药、油料、军需、营房、汽车、修理等。

徐春亮在老山坑道指挥调度

军工出行首先要防地雷;越军四处埋雷,稍不注意就踩响造成伤亡。指挥所总结了防雷经验告诫官兵:“沿道路走,半步不错离;遇石踩大块,走高不走低;危险路段上,标记要分明;雨天防滑倒,夜暗防偏移;构工先探雷,设障不马虎;防炮先防雷,顾此不失彼;排雷清物要胆大细心;”


水是敌人封锁的目标:老山官兵用水,全靠军工送和战士自己背。敌人只要发现水源点有人就射击,多人负伤牺牲。水是用生命换来的,在窄小温度达40多度的猫耳洞内,有的战士光着身子,过着汗流不止,无水还空气污浊不通风、大小便用罐头盒装的生活……。

军工无路;他们背负弹药、粮食,肩负战友的生命之源,胜利的希望。走在了一条蜿蜒崎岖、凸凹不平、路面狭窄、沟壑纵横的军工路上。有的地段要爬行,有的地段,要步步倒退逆行,有的地段,要抓野草侧身挪过,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云遮雾绕万丈深渊,能走的只是咫尺之宽的羊肠小道。道路荆棘重生,地雷密布。稍有不慎,就会炸断胳膊、飞走腿脚。


军工背送物资,要过一条500米的暗道,过了暗道还要过一条小河,两边又斜又滑。往下是深沟,沟下是地雷,陡滑的台阶,军工们只能用双脚双手、双膝着地向上爬行。军工每天要翻越三座山,攀登1500米悬崖峭壁,爬400米陡坡,通过18处敌人炮火,军工一天往返十多公里,任务忙时,往返二至三次,每天每人背运物资285斤,每天/每人次背98斤。军工为猫儿洞战友坚守阵地,为战斗的胜利,留下串串汗水,斑斑血迹,军工路上,牺牲了不知多少年轻的战士,洒下了多少热血。老山的胜利,永远铭刻军工战士的功绩……。

军校学员到老山代职见习,后排右2徐春亮

军校领导慰问前线参战学员,右2军校政治部李副主任,左3学员队长黄毓义,右1徐春亮

团后勤各股成员,后左1徐春亮,后右1顾根元处长

军工路上

徐春亮在团后指挥所,他配合顾根元处长,及时准确有效组织指挥,保证了作战物资及时送到阵地。做到了运输轻重结合,确保一线,兼顾二线,优先特供、灵活调度、有条不絮,忙而不乱,合理对作战物资进行分配。军工出发前每人必须对物资领取、捆绑、带上四件宝(钢盔、急救包、止血带、光荣弹)出行。每批间隔10~15分钟,每波次3至5人组织前送。军工出发前指挥所通知各观察哨所,帮助提供路段信息和接应。克服了种种困难,做到了人有饭(罐头压缩饼干)吃,枪炮有弹,伤病有药,及时有效保障了战斗的顺利实施。

徐春亮(右)与顾根元处长(中)在麻粟坡烈士陵园


参战结束后,因代职见习期间工作出色,徐春亮荣立三等功,并被军校破格晋升为副团职干部。他说:“流星在夜空中划出一道光,这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光。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生命的品位至关重要。生命因理想而美丽,生命因牺牲而永恒。”

徐春亮与刚下阵地的6连8连两位军医

“老山前线是净化灵魂的大学校,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是锤炼信念,追求理想,探索人生最宝贵的课堂。军工身背60多公斤的弹药罐头,喘着粗气、弓着腰汗流夹背,向前沿阵地走去的身影,猫耳洞战士在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存保留在我的记忆,难以忘怀。”

徐春亮在老山战区天保农场口岸 

军人冲锋何止在战场

1989年,徐春亮副团职转业到云南石油总公司,任行政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石化产品公司经理、润化油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中石化集团公司云南分公司人事教育处处长(政工师)。

在担任公司经理期间,他用部队拼搏奋斗精神,打开销路,完善了责任制。把最有社交能力、懂业务、有口才的人,抽调到销售队伍。他率先示范,摸索了一套产品批发、零售的做法。他经销的各种品牌润滑油(脂)近300种牌号,能储散装油的粘油罐达10200立方米,能储包装油的仓库面积达3000平方米,年销售各种润滑油2万余吨。销售额每年达近亿元。


润滑油公司用优质、信誉、质量创名牌,多年获得诚实守信、重合同、守信誉先进企业称号。他说:搞企业管理,取得一点成绩并不难,难得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目前,各行各业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要把石油产品做大、使销售量扩张,是摆在每一个石油管理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研究现代企业管理,掌握高科技电脑信息手段,开阔视野,才能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方法,获得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再创辉煌。


任人事处长期间,公司实施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工作。他参与拟定了《云南石油公司“十五”期间减员增效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2000年3月至7月,他参加了中石化集团公司“6112”战略人才工程“高级党务人才”培训班。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中,完成了省公司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任务。完成了二级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干部考核、交流、管理、职工教育培训和人才结构调整。

前排左4徐春亮,时任人事处长,前排左5总经理孟繁昌。


他担任人事处长,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作风正,有文凭,有见识,有创造力的人推荐培养,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为国有企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选。


回顾一生走过的路,他说:一个人,当过知青当过军人并上前线参战,是一个泥土变成砖瓦的历炼。当知青吃苦,仅是一个基本功。在战场面对硝烟,面对生死,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是人生成长的过程。

记者采访徐春亮左2

当过军人已经没有了百姓的松驰,他时时刻刻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2014年退休后,处处展现动手能力。他每天五点起床,跑步一小时,买菜做饭。晚上散步一小时,坚持学习,看新闻读报。喜欢上网,爱好理财。为人健谈,性格开朗。他的爱人多病,身体虚弱,他主动挑起了生活担子,每年跑上海老家,探望90岁的老母亲。忙里忙外,参加上海知青、战友聚会。他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忙里偷闲经常开车自驾游。

徐春亮和他的母亲

老山是一个战场,多少英豪在战火中成长。从知青到当兵、到转业到国有企业当经理。他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独闯天下,完全靠血汗打拼出一条路。他用军人的优良作风奋斗,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认真踏实做好每件事,追求完美,堪称知青中卓越的成功者。

作者简介

作者杨培慧,63岁,党员,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供职:昆明市建委记者站站长、现任《云南经济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铸丰碑》三本报告文学。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来源:美文杂谈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