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耕耘:矢志不渝的返城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文杂谈 Author 杨培慧
我对彭耕耘的印象是:孤独、偏执的精神气质,坚毅的内在因素。他的一生,从不屈服,无论是在大返城绝境中拼死抗争,还是返城后下岗改制后为生存,挣扎在温饱线上;无论是同疾病作抗争;还是从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又没权贵背景的草根,在挤满“学院派”瑜伽圈子里能杀出重围,成为万众瞩目的瑜伽康养大师;他的内在气质,为他的有形的传导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批请愿团一路受挫
彭耕耘是一个怀惴回家梦的旗手。1978年他被选为首批请愿团代表,已做好奋不顾身,拼死一搏的打算。这位1971年从重庆,来到西双版纳农场的知青,一干就是八年。八年的青春在热带雨林中流逝,理想被南疆红土淹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想回家成为了知青们心中唯一希望。上海知青丁惠民写给邓小平的三封信、及担任大返城总指挥。他发出“我们要回家”联名请愿书、组织版纳五万知青捐款大罢工。火种在版纳各农场点燃。彭耕耘凭他能说会讲、有煽动力的口才动员捐款。他说:我们要回家,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知青代表们一定要北上到北京,向中央反映我们版纳知青的生活现状和诉求,返城是知青的共同利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支持这次返城运动,他将自己唯一值钱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现场卖了90元钱全部捐款。
原定12月15号是请愿团出发的日子,就在12月14日,版纳州委开会不同意知青北上。一些知青执怀疑态度。问:当地政府不准知青到北京请愿,封路封桥怎么办?彭耕耘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想:做什么事都要有决心,返城请愿不能动揺。所以彭耕耘毅然的站在一张木板桌子上,大声的对代表们说:代表们大家好!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北上,我们拼搏一下,也许还有成功的可能。第二条是放弃不北上,那就意味着死亡。没车坐,我们就走路步行,就是澜沧江桥头上架起机枪,我们也要抬着红旗冲过去。大返城民心所向,只有向党中央、国务院反应我们的实际情况、要回家的诉求、向党中央,国务院要一个同意知青返城的批示,盖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大红印章回来,返城才算成功。由于彭耕耘慷慨激昂的演说,有一批请愿团的极进派和绝大多数的代表们觉得心里一亮,大家顿时激动了。许多人把他抱起抛向空间,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罢工捐款如火如荼。经过认真准备,指挥部配置了首批请愿团北上红旗、横幅标语、刻板印刷传单、相机。由黄玉海刘庭明负责首批请愿团进京。首批请愿团挑选了43名知青代表进行了详细分工。12月16日,请愿团在景洪进行宣誓出征。誓词是:我们请愿团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我们要回家”。我们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为了版纳全体知青的利益,不管前方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勇往直前,决不辜负版纳5万知青的希望,不到北京,决不罢休”。景洪县城人山人海,请愿团排成整齐的队列站立中央;欢送知青重重叠叠围观,总指挥丁惠民拨了版纳五万知青捐款费中的4600元和900斤粮票。左咛右瞩为其送行。锣鼓喧天,口号不断,首批请愿团带着知青的使命、重托,抬着红旗带着请愿团代表证,抬举“我们要见华主席”,“我们要见邓副主席”的横幅布标橫跨街道。请愿团队员唱着《北上请愿歌》,踏上了版纳到昆明到北京的征程。
西双版纳到昆明有五百多公里。当时当地政府和农场责令,不准客车带知青代表北上,不准任何货车搭乘知青北上。知青出发,当局还派出一辆吉普车便衣跟踪。全体队员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第二天晚上堵车,终于到达距昆明三百多公里通关镇。队员叶永强在吃饭中,突然发现装有4000多元钱,900斤粮票的黑色人造革提包被调包。请愿团立即向通关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把一个小小的通关镇里里外外搜遍,都无线索和迹象。兵马先行,粮草先动。本来就疲惫不堪的队伍,没有钱就更加寸步难行,加之过往车辆拒载北上知青,首批请愿团滞留通关欲哭无泪。
没钱不能坐火车,没钱不能顺利北上,回去重新捐款来不及,不去北京,又怎么向版纳五万知青交待?心急如焚的请愿团代表们和负责人,经过开会讨论。当即宣布:继续北上,目标向昆明火车站挺进!在路上他们堵了军车,于1978年12月20日到达昆明。在昆明与云南省委、农垦总局进行了谈判。请愿团要求省委、农垦局提供方便,开出同意北上证明。当局表示反对知青北上,所有问题,就地解决,并承诺改善解决农场知青待遇云云……。
没有证明,无钱也要北上。1978年12月22日请愿团指派刘庭明等两个代表到车站售票处讲述钱被盗经过,拿出代表们的28块手表作抵押,跟车站商议与此换取车票,被车站拒绝。车站站长说:上级有指示,有车票都不能让你们上,无钱买车票更不行。用手表抵押也不行。
当天晚上晚上9点,请愿团抬旗列队。来到昆明火车南站,上了62次昆明到北京的列车。车站接到通知不发车,62次列车耽误20个小时停发,其他车次也受影响,国务院指示:关于62次列车停开一事,请云南省委尽量做工作,说服不了,可派数名代表来京。总局把首批请愿团接回招待所,请代表吃饭。20多小时没吃东西,39名代表吃了120碗米线。(每人平均吃三碗)跟云南省委的谈判无果后,12月23日晚10点,首批请愿团打着红旗,决定全体强行北上。
首批请愿团成员李有明等人在昆明火车站前
他们列队再次来到火车站查票口,铁路工作人员把大铁门关了。请愿团代表们呼口号抗议,被铁路乘警工作人员拦住拉住。刘普选翻门进去,代表们纷纷推开铁门向里冲。刚冲进去,火车站里就冲出二三十名列车员和乘警,开始用手推代表,不许进站。几分钟后又涌出许多“工作人员”。几个人推拉打代表。一名代表被打伤,流鼻血,脸肿昏迷过去。车站方的人越来越多,数十名代表有的脸被打肿,手和臂被抓伤,嘴被打出血,牙齿被打掉。请愿团向另一站口走去,铁门又被关上。彭耕耘拼命去翻铁门,被人用力拉了下来,他的外裤被拉成一个喇叭。没有钱,当局不准北上,车站不准抵压换票,还将数十人打伤,代表们义愤填胸,个个流下了悲伤的泪。绝望中,请愿团的全体勇士决定孤注一掷,用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
悲壮的绝食卧轨
12月23日晚,39名请愿团代表,(因通关钱被盗开除了4名)把被打伤的一名请愿团代表抬放在铁轨上。全部知青丢弃了身上带着的干粮面包、饼干和水,全部倒睡在冰冷的铁轨上。彭耕耘手举红旗站在铁轨中,宣布卧轨绝食。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狂风呼呼吹,远处飞奔的火车呼啸而来。彭耕耘想到的是:如果不能北上,如果不能向中央递交版纳五万知青表述返城的请愿书。只有一死,才能不辜负版纳五万知青的重托。20分钟过去,一列火车头轰隆隆开过来。彭耕耘手举红旗,眼一闭,像一个铁人巍然不动。火车司机见状:远处一人抬红旗不管鸣笛仍在铁轨中站立,一排人无动于衷在卧轨,火车司机大叫一声紧急刹车。好险呵!火车头刹住车,距离旗手和卧轨的三十九名知青躺在铁轨处,仅有一公尺。火车终于刹住了,彭耕耘脸色苍白,一滴滴汗珠顺脸庞流淌。他亲眼目睹火车逼近,代表们用血肉之躯,亲身经历了生和死的场面,勇敢和胆怯被崇高的理想战胜。不吃一颗饭,不喝一口水,以死来表达返城北上的决心,并非是一句简单的话。他想起在绝食的10多个小时后,肚子咕咕作响,开始上吐下泻,20小时开始阵阵隐疼,胃中因空腹开始痉挛,30多小时卧轨绝食者有10多人开始昏迷……。彭耕耘说:开始抬旗站立,后来又气、又累、肚子又疼,我就一直抱着红旗蹲坐在铁轨。头昏昏沉沉,感觉意识模糊。突然清醒过来,忙找红旗,幸运的是红旗还在胸中抱着。彭耕耘告知记者:“我是旗手,人在旗在。当局不准坐车,不能北上递交知青回城请愿书,我只能用我的鲜血,表示回城的决心。”
知青卧轨,使南来北往的全国火车大动脉停开三天。此事,惊动了中央。中央派出了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全国知青办主任赵凡任组长,率调查组从北京飞到昆明。调查解决云南知青大罢工卧轨、绝食等问题。据彭耕耘回忆说:“12月24日,我们还继续在昆明火车站卧轨。一铁路局工作人员通报,中央调查团已当天深夜坐从北京飞机,将于明天赶到昆明。12月25日绝食已30多个小时,仍然卧轨的知青,得知省公安厅派军队军警已出动,对火车站乱七八糟的乘客、围观群众进行清场。将对卧轨三天的知青采取强制措施。死,对于我们来说,早就置之度外,我们听后置之漠然。我们要回家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坚持绝食卧轨。下午6点多钟,有人来告知中央调查组马上到昆明火车站候车室,要找我们了解情况,要与北上代表在火车候车大厅见面。我们多少天吃的苦受的累,被堵截的委屈和期待,终于等到了中央调查组的到来、我们的卧轨绝食终于惊动了中央,这消息,使我们欣喜若狂。由于30多个小时未进食水,我们拖着虚弱的身体慢慢爬起来,互相搀扶揺揺晃晃,走向铁路大厅等候中央调查团”。
晚上6点,赵凡率领中央调查组,在省政府、省农垦局、铁路局有关人员陪同下走进火车站候车大厅。身材高大慈祥的赵凡,穿一件枣红色呢子大衣,走到抬旗的彭耕耘面前。彭耕耘立即跪下说:“我代表西双版纳全体知青跪下请愿,我们卧轨绝食是为了回家。你们是来杀我们知青代表的吗?”赵凡揺揺头说:“不是”。彭耕耘抬头询问:你能不能保证我们卧轨绝食代表的人身安全?赵凡说:“我能保证。你们在火车站已经三天了,一定很饿,你们要保重身体,我们出去吃饭再说好吗?”请愿团代表看约有五十多岁的赵凡,面带笑貌,说话亲切,象一个慈善的父亲。就跟随他走出火车站,来到车站旁的一个米线店吃米线。请愿团代表30个小时未进食水,饿极了。大家狼吞虎咽,每人吃了三、四碗米线,彭耕耘吃了七碗米线。请愿团全体代表在农垦总局招待所美美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从住宿的宾馆窗子上看到,昆明火车站已全部军事戒严。解放军全副武装,带着枪,列队站立铁轨旁。赵凡是知青的大恩人,据说,如果他晚来一天,卧轨绝食的知青将全部被当局镇压。
第二天,因云南多地发生知青罢工绝食,赵凡又坐飞机连夜赶去。临行前委托云南省委副书记薜涛,跟知青会谈。因薜涛不能解决“我们要回家”的户口问题,会谈崩盘。第一批请愿团在昆明、重庆、和上海宣传募捐,兵分三路终于抵达北京。在北京街头、天安门广场讲述知青生活状态捐款,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王任重的接见,递交了请愿书,为中央制定政策,知青大返城起到了推动作用。
知青大返城是一盘棋,给中央写三封信的、云南版纳知青请愿团总指挥丁惠民敲响了“我们要回家”的战鼓,他组织版纳五万知青大罢工捐款,率第二批请愿团刘先国、李长寿、邹盛永等28名知青请愿团北上,到北京向中央国务院递交云南版纳知青返城请愿书;第一批请愿团的勇士们在负责人黄玉海,涂清亮,刘庭明的带领下,在5万版纳留守知青的坚持罢工的支持下,39人的首批代表们经历了昆明火车站卧轨绝食。虽然一路受到挫创,经费被盗、知青们在火车站被堵被打、不得不孤注一掷绝食卧轨。没钱没粮仍要坐火车北上,这个极为大胆的想法,不知可行不可行?只有他们,39名勇士才用勇气践行……。
火种在云南各地燃烧,孟定叶枫等人组织了大罢工、叶枫、许世辅率211名知青绝食48小时,奄奄一息的知青和下跪知青凄惨的向赵凡哭诉,表示了不能返城,宁可死的决心。孟定、孟撒、孟底、孟棒等地8000多名知青参与大罢工形成了知青团队的抗争力量。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敢于担当,他请求中央收回知青。获得批准后,他代表中央协调北京、上海、成都、重庆、云南省政府做好知青安置工作,使蜂涌的知青踏上了返城之路。
抱团抗争需要勇气,不如意的事也是家常便饭。纵观中国近代史,唯一获得全胜的1979年知青大返城是首例。从请愿团北上递交了版纳知青的请愿书、到卧轨、绝食。根源于有丁惠民那样大智大勇的总指挥、他写给邓小平的三封信,发动捐款组织大罢工、把最有才能的知青选进和请愿团筹备组。第二批请愿从读书铺绕道,避开后有追兵前有堵兵的昆明铁路,从成都直抵北京,向中央递交了版纳知青请愿书。刘先国、胡建国、李长寿、邹盛永、黄玉海,涂清亮,彭耕耘、叶枫、许世辅等众多勇士回家的信念太执著,他们的个性太强,“不能回家宁可死亡”的野性难驯。粉碎四人帮万物待新,各行各业十年未召工,急需大批知青;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批知青;天时地理人和、命定了大返城,历史选择了丁惠民,历史选择了大返城。
超越自我逆水而行
四十多年过去,一个对生活中存留梦想的旗手,把对人生的每一个际遇,都当成了战场。他为23岁参加过大返城,当过首批请愿团旗手而骄傲。他说“大返城的日日夜夜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无论干什么事,都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对做每一件事,都必须全力以赴。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无论成功与否,我都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历史是靠有形的文件保留下来的,而不是用信息、或虚拟现实凭推断来塑造历史。他的家所有的书画都搬家当废品卖掉,唯有大返城的宣传标语、知青捐款的名单、出征、在昆明、重庆、上海演讲黑白相片、请愿团的红旗、代表证、大返城的日记完好保留。还有荷塘,蒋三两位战友捐赠的出征相片被绣成十字绣挂在他家墙上。
他记得每一个场面,每一次对话,每一个代表的名字。担任大返城具有挑战性的请愿团旗手,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说:我相信:无论是选择什么职业,我的人生路都是坎坷,都需要我去冲锋陷阵。现实被他应中。大返城后彭耕耘父亲退休,他顶职去了重庆大集体所有制的虎钳厂。当过钳工,车工,焊工。1984年工厂改制,他下岗了。在生活面前,他艰辛地四处奔波,做过小生意、开过餐厅搞过买卖。一波三折的人生,在焦虑和做生意中东奔西忙。才55岁时彭耕耘就身体肥胖,脸庞通红,走路都在气喘吁吁,加之胃疼常发,到医院检查拿回了糖尿病、心脏病、胃病、前列腺炎四种病情证明。怎么办?人生才过半,他能再次抬起大返城旗手的红旗与疾病抗争吗?他加入了瑜伽馆。由于悟性灵气坚韧、和永远不放弃的梦想,白天黑夜从不间断练习仅两年,掌握了瑜伽的全部要领,并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10年磨一剑,彭耕耘在55岁时塑造自我,现已跻身在瑜伽专业名师行业,他创造的彭氏瑜伽,运用阴阳之五行,启动天地之灵气,用气息或意念来驱动肢体,锻炼肌肉,骨赂及神经恢复健康。他被评为高级瑜伽老师、高级瑜伽教练、并担任重庆健康公益大使,获得了国际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彭耕耘参加健身瑜伽公开赛他把健康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来做。他说:永不放弃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无论遇到什么人和事都要承受。我是卧轨绝食死过一次的知青,早已看淡了功名利禄,用平和的心态,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知青大多是70左右的人了,从农场走向城市,是人生最大的转折,从工厂到转轨改制走过来了,年老体病的困惑已向全体知青走来。彭耕耘用修长的身材,白净的皮肤、轻盈的步履,证实无病无灾。现精神气质焕发,四种病全部消逝。不服输使他增添勇气,用力量用信心去康养,用知青精神,塑造健康体质,他在专业瑜伽行业带着千余名学生加入到体育养生锻炼中。他说: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作者简历杨培慧 ,63岁,党员,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 。供职:昆明市建委记者站站长、现任《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铸丰碑》三本报告文学。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文章来源:美文雜談精选文章推荐
▲许世辅:拼闯在人生岔路口
▲丁惠民:我们要回家——版纳知青大返城纪实
▲《中国知青口述史》丁惠民:版纳知青在行动
刘晓航《我们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目录、前文、后记
▲第11章 请帮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吧
▲第12章 在暴风眼的中心
▲第13章 北上,北上,坚持北上!
▲第14章 陷于哀兵绝境的首批请愿团
▲第15章 你好,北京!
▲第16章 国务院调查组飞赴云南解决知青问题
▲百万知青胜利大逃亡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