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未都:我的斜杠青春、我的八字方针

我的斜杠青春马未都

五十年前,我十七岁,正值青春年华。那时人的十七岁和今天人的十七岁完全不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已接受了多少信息啊,而我们那时对外界知之甚少。你们听得见潮起潮落大千世界的声音,看得见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社会,你们正准备走入或者刚刚跨入其中,信心百倍,准备大干一场。所以陆游描述说: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17岁的那一年,我如痴如醉地读书,当时书很少,所以逮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读过《红楼梦》,读过赫胥黎的《天演论》,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过《内科学》,读过许多没有封面的残书。一本几十万字书一口气读完,在我年轻的时候家常便饭。那年月,借到一本书,把自己反锁屋中,几个馒头,一盘咸菜,两壶热水,不看完不出屋,虽做不到“头悬梁,锥刺股”,但也是废寝忘食,焚膏继晷。读书只有当时苦,日后才有甜。


18岁,我去农村生活,知晓了农民的艰辛,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那些日子,正是我读书的最好时光,我读过农民准备糊墙纸的书,书虽破,仍乐此不疲;文不全,却开卷有益。


20岁,我进了工厂,当上了工人,感受到工人的不易,不仅要学习本事,努力工作;还要养家糊口,企盼未来的好生活。工人曾是这个国家欣欣向荣的标志,也是那个时代让人羡慕的光荣。


26岁,我写小说,上天垂青,小说很快发表了,一夜成名。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社缺人手,我又幸运地当上了文学编辑。坐在办公室里,我以为我所挚爱的文学是我一生的工作,那些日子,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十年文学生涯,让我结识了中国新时期最有名的作家们,让我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让我感到波澜壮阔的时代正在向我们涌来。


我们这一代幸运啊,五十年代生人,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我们的人生曲线与国家发展的曲线高度吻合,一直向上,向前……年少时吃点苦受点累都能承受,年轻时改革开放,我们年富力强,恰与时代发展匹配,一步不落地跟上了时代前进的脚步。这都是因为年轻啊,青春太美好了,让一切都成为可能!


我的青春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回忆过,今天回忆起来,难免有些激动,甚至不知如何表达。有一支歌是怎么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每个人当青春逝去,回忆起来一定是首歌。


那么,你们年轻,正值青春,怎样才能唱好属于自己的歌?


青春需要去听,通过自己的双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知道纷杂的喧嚣中既有赏心之曲,也有乱耳杂音,懂得这点,才能做到兼听则明。所以古人说:聪者听于无声;


青春需要去看,透过自己的双眼,看所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明暗之中洞察,在新旧之间预测,做到“凡事多想一步”。所以古人说:明者见于无形;


青春更需要去想,人工智能再高深,也是人制造的。思想是人类的法宝,论体力,我们不如走兽;论眼界,我们不如禽鸟;但我们仍是万物之灵长,因为我们具有思想。所以古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赶上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强科技大革命,青春有如此机遇,真是你们的幸运:让未来充满了幻想,让今天聚集了能量。这次信息加智能的叠加革命,来势汹汹,谁也没有能力预测未来。那么,机会来了,每一个今天的年轻人,你们要把握这大好机会,将自己的青春谱写成一首歌,一首实现人类梦想的歌。


杜牧有首小诗说: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年轻时读此句没有多大感觉,到了我这个岁数才明白杜牧说得真好啊!自然规律于谁都一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多难熬的日子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那年轻时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青春呢!


我38岁时,动了做观复博物馆的念头。三十年来,眼看着民族日渐崛起,国家日渐兴旺,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增长。博物馆和文物已成为今天社会的热点,打卡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个常看博物馆的人,一定受其恩泽,让人生充实而丰满,让思想深邃而多智。我们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一直等待后人去发掘。


有人觉得我很成功,人生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每一道斜杠都有了成就,其实我和你们一样,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困惑,也有迷惘。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想做的事情却还有很多,永远做不完。如有可能,我愿意尽其所有只换十年的时光。时间宝贵,青春无价。别看我劝年轻人少熬夜,多看书,其实我也熬夜,这是早年读书、看稿养成的习惯;我也刷视频,从视频中去看人生百态,体会社会炎凉。我的青春已逝,但你们的青春正值灿烂……


有人会说,我太渺小啊,怎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参与社会竞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老子出函谷关时,尹喜是关令,他拦住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写本书吧!”老子遂写下《道德经》。可以说,没有尹喜主动说的这句话,可能就没有《道德经》了。尹喜还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于大海。”一只野蜂再小,也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俯瞰大地;一只小虾再弱,也能尽情地遨游于大海之中。这句2500 年前的名言,可以与今天的年轻人共赏,与青春共勉。

我的八字方针马未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3237vox5sc

八字方针,今天人不看这个,现在的年轻人谁管你八字十字还是十六个字,不看。但这种八字方针对小时候的我们影响深刻,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八字方针,叫“自信坚强认真宽容”。 


什么叫自信?今天说自信谁不会?不就自个儿跟自个儿充一个大个儿,到哪儿都绷着呢。你只要有这种感觉,你一定是不自信的。你看天天绷着不说话的,都是心里没谱的。自信首先要源于知识的拥有,这是第一条。 


你拥有知识,不拥有你没法自信,别人一说什么你都听不懂,怎么自信?你在里头跟人聊天都没意思。第二,要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达。有的人在家跟爹妈说得热火朝天唾沫星子满天飞,一出门一到学校就瘪了,你让他说个事,他就哆里哆嗦说不出来,他就不自信。 


当然,我们的教育中特别缺乏这课,就是在公众面前的表达。今天的学校尤其是小学,一定要锻炼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自如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在公众面前念稿,开会的时候领导老念稿,你这一辈子要在公众面前念稿吗?不是,就是凭你自己的表达能力去讲话。 


我不是一个天生就会在公众场合表达的人,我也有自己的短板,我有时候也怵这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比较像样的说话大概是十三四岁,腿肚子乱转,腿肚子都是硬的。为什么呢?就是控制不了局面。但我现在就不会,现在多大场合我也不会紧张,有时候也会有适度的紧张感,但那种紧张感不足以让自己恐慌。 


前些年,我在央视做过一个清明的特别节目。当时编导跟我说,每个人一段讲演,请了很多人。清华大学礼堂好多熟人互相打着招呼,开着玩笑,突然闯进来一个编导,把我们带进了会场。我屁股刚着座,编导就捅我说,马先生,您第一个上。我当时就慌了,因为没有人通知过我第一个上。清华礼堂挺大的,座无虚席。我必须要镇静一下,先要跟底下人沟通好。这时,两个大探照灯打到脸上,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很茫然的。 


我说什么,怎么说?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不能一屁股坐台上,说我不行了,你把我害死了,我一定要把话说完。大概五分钟以后,我听到近处有啜泣声。我已经进入了状态。这个自信怎么来的?我想,就是源于平时经验的积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这个状态。所以我觉得在公众面前表达,自信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坚强。坚强是一个很虚的词。坚强是一个内心的感受,一生中不论你多么富有,你生活多么顺利,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定是逆境比顺境多,比如得病,受伤。我就受过伤,我受过很多伤。有时候真疼,那怎么办?得忍着。你不能随便破个口子就哭得昏天黑地。 


过去我胳膊都断过,头一回告诉你们我胳膊断过,要不然我胳膊就全是肌肉,断了以后就不怎么锻炼了,打一石膏。那时候小,受的这种坚强的教育,就是男儿一定要死在战场上。这就是我说的一种物理性的困境。但我们社会显现的逆境每个人都有,你怎么能让你内心坚强起来? 


大家都觉得我很顺,其实没有一个人一生中是顺的,今天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不为人知的身处逆境的一面。你是一个成功者,不停地提自己的逆境有卖弄之嫌。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都应该算一个成功者,所以就不再去抱怨,但不代表我没有碰到过逆境。 


我在四十几岁做事的时候身边就有坏人,坏人裹着钱跑,下绊子,危及家人生命安全,这种事情都碰到过。碰到这种事情,我就想,你们所有弄我的人,没有想到我内心是个坚强的人。我觉得只有坚强能帮我度过这个难关,所以我过来了。 


坚强一定是内心真正的坚强,不是做给人看的。我们今天很多坚强是做给人看的,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内心坚强,是一个表象坚强。当然有表象的坚强已经很好了,我们希望每个有坚强意识的人,把表象的坚强化为内心的坚强,就记住这句话,人一生中不可能在顺境中成长。 


再说认真。认真是所有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今天所有的成功者,一定具有认真的生活态度。我见过有的人生活中特别认真,什么事都斤斤计较,但工作中特别懈怠,认为工作不是给自个儿的,认真是给自个儿的,不是。我今天想走向成功,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你就不可能实现理想。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民族这些年,确实做得不如以前。 


我二十几岁时调到出版社,由工人变成了编辑,觉得好像一步登天了吧,然而先去校对科锻炼。每个人都去校对科,最短的训练三个月,一般要训练半年,我们就每行每行对着原稿去看。校对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个技巧极高的职业。有一种方法叫折校,就是把原稿或者第一遍打印的稿子折成一行,一行一行对着往下看,不能出错。校对的时候,尤其在三校的时候谁校对出来一个错字,大家都特别高兴。 


我记得有一年,校对马上就要发稿了,我突然发现排版时出错,把“中国青年出版社”排成了“中国年青出版社”。我一下看出来了,高兴得不行。一个老校对拿起来一看,说还有一个错误,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叫“中国年青版出社”,这俩字反的真有意思。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错字一点儿都不宽容。


马未都: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顺利的

成功者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文:林伯南  

观复博物馆创办于1997年,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现坐落于北京,并在上海、杭州、厦门设有分馆。其创办人马未都堪称中国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之一。

上海观复博物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1902y8s8u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马未都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他是如何从一个失学少年成为一个知名文化学者的呢?关于成功,马未都曾说: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顺利的,成功者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马未都的"开挂"人生

马未都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尽管没有经受过高等教育,马未都还是凭借着自己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和自身才干赢来了自己"顺风顺水"的人生之路。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自己的小说《今夜月儿圆》,那时的中青报正是主流的传统纸媒,而这部小说则占用报纸的一个整版。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破格录用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与此同时,马未都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


八九十年代,马未都将目光投到当时还比较冷门的影视行业,他与王朔等人一起创立了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马未都做编剧的时候虽然未挣到钱,但也为他开拓了人脉。

到了90年代,他的古玩收藏已初具规模。终于,1996年,在马未都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获准成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成立,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缺少私立博物馆的空白。


当时百余家主流电视台、报刊及外媒积极报道。该博物馆还获得了当时的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高度评价。


之后马未都也是一路"开挂",创办主持自己的栏目《观复嘟嘟》,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获称"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马未都人生中的每一重大选择似乎都精准地挖掘出时代的蓝海市场。在大众尚未建立文物收藏意识的时候,当时有稳定工作的马未都已经开始在地摊市场捡漏古代器物,低价收入高价卖出,积累原始资本。

在影视行业市场化发展初期开始剧本创作,留下了意义重大的影视作品;41岁便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在之后的"文博热"中大放异彩;之后又做起了自媒体,一年破两亿点击量……从一名编辑到身家百亿的商人,马未都的成功在大众看来是出奇的顺利且传奇。

(二)黯淡的知青岁月

然而,正如马未都所说的,"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顺利的"。在大众眼中,马未都人生的高光时刻大概在他26岁开启,那么马未都在26岁之前的经历呢?


马未都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军队大院生活。1969年,马未都兄妹三人跟随父亲北上前往黑龙江省空军五七干校。

刚到东北,马未都并不适应那里的饮食,干校食堂的伙食不比自家,油盐少,食物单一,那时候的马未都什么都想吃,但什么都吃不上,经常挨饿,他曾回忆道:"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那种饿的感觉,是今天的孩子们所无法体会的。"


在五七干校时,他还加入文工团,跑过龙套,他生平第一个角色演的是《红灯记》里的一只狗。对于这段经历,马未都并没有过多的抱怨,相反,在这段经历的衬托下,他养成了知足的性格,并指出"幸福需要饥饿感"。


结束第一次下乡生活后两年,马未都又来到北京郊区开始了第二次下乡插队的生活。马未都因为对数字敏感、为人诚恳被推举为食堂的"司务长",负责做饭和发放饭票。


马未都虽然负责做菜,但由于当时食物极为匮乏,管理严苛,马未都也没能出离饥饿的状态。在一个冬天夜里,马未饥饿难挨,就偷偷溜进厨房找食物。厨房的食物里只有芝麻酱无法准确清点,而马未都也恰巧负责每月15斤芝麻酱的运送。

于是,马未都就偷偷挖了一勺芝麻酱,不想芝麻酱由于天气寒冷又稠又硬,难以下咽,马未都噎得立马从边上的水缸里舀了一勺带着冰茬子的凉水就着芝麻酱吞了下去。


之后慌慌张张地回到宿舍,没等钻进被窝,灯突然亮了,同屋的知青都醒了,马未都遭到了全屋人的"指控"—— "你偷吃芝麻酱!"长期饥饿的人嗅觉是极为灵敏的。


当然,那样一段饥饿灰暗的时期里,马未都也并非全无收获。在做司务长的期间,马未都为满足知青们的口味,还研究了一套"看天调盐法"——天气热干活容易出汗,做菜就要多放盐。


每每做饭前,马未都都会出去看看天气。这种善于总结反省的良好习惯也一直陪伴着他。


综合马未都的经历,他的知青岁月在大多数人看来大概是黯淡无光的,但对于马未都来说,这段经历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对他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阅历的丰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成功之路总有坎坷

在马未都还是一名作家编辑的时候,文玩市场并不被广泛接受。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重心都还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一番了解,马未都却坚持认为文物收藏是一个很有意义且很有前景的领域,于是他开始拿着自己的稿费试水。


那时候,马未都隔三岔五地到当时北京最大的古玩市场潘家园捡漏。潘家园聚集了大量的古董贩子,马未都靠着自学的知识和独到的鉴宝眼光挑选其中的文玩并低价收入,均价在十几二十块。马未都在收购古董的过程中可谓是收获满满。


其中有一次,马未都在市场上发现了一个以仿品名义售卖的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品鉴认定这是正品。最终,200元的青花瓷瓶估价达到了上千万!几年下来,凭借着自己的眼光和努力,他的收藏数量、价值尤为可观。

当然,马未都文物收藏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马未都在接触文物行业不久时,想收购一个黄花梨椅子。他特地找了一个认为信得过的"熟人"介绍。第二天,他们很顺利地找到了有黄花梨家具的农户。


那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个老汉,看上去也不太懂黄花梨家具,马未都应下报价,欣然买下。不想,等他一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有好几个人上门说自己家里也有黄花梨家具。


马未都后知后觉发现自己被骗了——家具居然都是新的!原来是自己找的介绍人联合村里人做了个骗局,有人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卖。


我们不难发现,文物收藏的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除了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还常常面临被骗的考验。


无独有偶,马未都年轻时,被人推荐买一幅画,由于是朋友介绍的熟人,他也不好拒绝,收下这幅画后马未都送去鉴定,不出他所料,果然是赝品。


不只是文物收藏的过程,其实马未都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出于自身判断所作出的不确定的尝试。一如他起初涉猎影视行业,他和好友兴致盎然地写起剧本,写了两遍却没有通过,他们愤然把剧本扔了。


至于后来《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还是冯小刚在他们之前的剧本的大纲下,回忆着重新写出的。

而后来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及各个分馆,虽是名噪一时,但在国内的市场下也并不怎么盈利,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公益事业了。


由此来看,马未都看似顺利的人生路上也是充满了考验。人们总爱关注他成功的光环,却常忽视他所付出的勇气与努力。

(四)马未都谈"成功"的标签

虽然马未都有许多光鲜亮丽的标签,但他本人却并不以此为傲。特别是关于收藏家的称号,马未都曾表示并不是很高兴被说是收藏家。他觉得过去收藏家必须有个标志一一 "著书立说",而自己并没有关于文物收藏的著书立说,而自己算不上收藏家。

马未都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上的成功的标签而沾沾自喜,他对自己的认知总是如此,谦卑而清醒。


很多人对于马未都的争议在于其收藏文物的不菲的增值,但他自己却并不希望看到收藏市场如此狂热地走向。关于悄然兴起的收藏市场,他指出"今天的收藏,已经大大背离了收藏的原旨。"

作为文化的承载,如今的文物在市场的洗礼下,成了商业博弈的商品。他不愿意看到收藏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与原旨无关的领域。对于网友的调侃,他表示:"大家都谈我赚了多少钱、将来可能挣多少钱,我觉得这些没有意义。"


面对收藏的世俗化,马未都深表无奈与痛心——当我们对成功的追求变得功利,市场日渐浮躁、脱离了原本的秩序,那么这样的功利主义势必会蚕食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


对于世俗定义的成功是马未都眼中的成功吗?显然不是。马未都眼中,个人财富上的成就不是成功的全部筹码。在追求事业的同时,马未都还兼具文化关怀与民族道义。

人们总是好谈成功,那么,何为成功呢?也许"观复"二字就是答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马未都:知青往事

马未都:芝麻酱

我小时候有种凭副食本购买的食品——芝麻酱,非常诱人,按北京市那时的规定,每人每月只供应一两。父亲是军人,没地方户口,全家于是每月可以买四两解馋。我对买东西自幼抵触,但买芝麻酱还是十分乐意前往,回家路上用手指刮点儿送入口中,品尝香得无以复加的芝麻酱,算是童年一桩小小的快事。

后来长大一些,才知道芝麻酱不是什么正经产品,而是制造香油的副产品,说得再难听点儿是炼香油剩下的渣滓。可这渣滓中含有油脂,又饱含芝麻朴素原始的香味,绵滑酥软,送入口中,余香不绝。对于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以及缺嘴缺油水的我,真是想不出什么东西比它更好吃。一个月四两的芝麻酱显然不能让我一个人独吞,母亲一般都用来烙芝麻酱甜饼,所以至今一提它我仍满口流涎。


我到农村插队的第二年,知青们推举我管理食堂。说是管理,其实连厨房的脏活累活得一起干。我自幼就已养成以身作则的习惯,责任感又强,于是变着法儿地改善知青们的伙食,为严格制度,每天晚饭后还要清点剩余馒头,防止有人多吃多占。

芝麻酱知青也是一人一两,我们村有146名知青,每个月我亲自去公社的副食店打回15斤来,差不多有半锅,一般用来蒸花卷,偶尔烙饼。有一年冬天夜里,我饿得难受,一个人溜进了厨房,钥匙虽在我手中,可馒头有数,思来想去,只有芝麻酱没数,随即㧟了一勺送入口中,由于量大天凉,芝麻酱冰冷粘稠,难以下咽,我随即又从水缸里㧟了一舀子凉水帮助送下,噎个半死。我慌忙回到了宿舍,蹑手蹑脚刚钻进被窝,同屋的知青都醒了,异口同声地说:“你偷吃芝麻酱!”


后来我才知道,长期饥饿的人,嗅觉极为机敏。

人的技能都是在艰苦条件下训练而成,绝非一日之功。

马未都:蚊帐

 我对蚊帐最深刻的印象是插队第一年的夏天,知青宿舍人人必须备有一顶蚊帐。蚊帐是用细白纱布做成的,轻薄透气,挡得住蚊虫可挡不住空气流通。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年月里,睡觉时泗脖子流汗被热醒是常有的事,一觉醒来凉席上湿漉漉一大片实属正常。

我下乡前家里居住条件尚好,母亲不喜蚊帐,夏天来临时每晚先薰蚊子,打敌敌畏。敌敌畏是一种杀虫剂,别说蚊虫,人闻多了也会恶心,甚至头晕呕吐,但那年月不懂科学,每天晚上睡觉前,只见母亲用脸盆接上小半盆水,倒几滴敌敌畏,敌敌畏入水即成乳白色,有一股不算讨厌的怪味,然后母亲将药水淋在屋里的犄角旮旯,保准一宿无事平安。

可我在农村就不成了。农村蚊虫多,敌敌畏得自己买,买来一瓶使不上一个晚上,知青们无论是谁逮住敌敌畏都是一滴不剩倒光见底才罢休,所以很快敌敌畏绝迹,大家都靠蚊帐度过夜晚。那时我们住的房子到处是缝,索性也没人关门关窗睡觉,开着门还凉快些,但蚊虫见室内有灯则扑天盖地而来,趴在蚊帐上伺机行事。蚊帐四角必须压紧,出入口也得用衣服夹子夹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记得有一夜睡得太死,翻身时不慎将一支胳膊靠上了蚊帐,估计也就十几二十分钟,我的右胳膊又红又肿,痒至钻心地弄醒了我。蚊子隔着蚊帐噬血如命,气得我起身与蚊子拼命,先下床往胳膊上涂肥皂水止痒,然后找来残存的敌敌畏倒在一张报纸上点燃,关上门窗躲至门外,只消五分钟,满屋白烟从门缝窗缝甚至瓦缝中溢出,等我返身回屋再开灯一看,蚊虫已黑压压落在地上一层,只有几只扑楞蛾子在地上垂死挣扎。

马未都:旱厕

自打我有记忆,上厕所就是抽水马桶,所以自幼养成了坐马桶苦读书的陋习。很奇怪,小时候坐马桶多长时间也不腿麻,现在有时坐长了,起身需要定会儿神,有时还要扶墙等会儿。想想腿麻也算是一种人生体验。

自幼坐便,长大后蹲便要过两关。第一关是心理关,第二关是生理关。


我十八岁那年下乡正赶上冬季,北风呼号,冰天雪地,但上厕所要去旱厕。所谓旱厕就是露天厕所。农村过去的旱厕一般都脏,气味很大,大到令人窒息。但没有办法,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生活。当时给知青的口号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但旱厕里确实没什么可以作为的。对我来说,脱裤子脱到哪里都是问题:只脱下一点儿,将将到胯部,总觉得会拉裤子里;往下脱下多了,裤子会掉在地上,地上极脏,万一沾上什么秽物,那这几天肯定不愉快。因此我去厕所时就带把铁锹,先铲土垫垫,找块相对干净的地方,但是心里还是不放心,曾一度试图将裤子全脱下抱在怀里出恭,因为实在怕别人看见笑话,才放弃了这念头。 

《东北冷天的厕所》,黄永玉先生作品

蹲旱厕第二关就是体力这一关。一开始蹲不住,慢慢地我才适应了蹲便,一蹲就是半本书或一张报纸,那时看报纸连报缝都看了,有用没用的消息都得看完,才舍得用它揩腚。有时会蹲到腿麻得根本站不起来,勉强咬牙站起来身体也伸不直,弯腰驼背地等待腿麻那劲儿过去,然后再收拾自己回屋。 

《大厕所》(局部),赵延斌先生作品

人的适应力特强,等我从农村回来,就可以在北京的公共厕所蹲大排,一不觉的尴尬,二不觉得有味,三腿永远不麻。

来源:腾讯视频、岂止史实、收藏马未都


精选文章推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