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桂贤:从纺织女工到女副总理


吴桂贤:从纺织女工到女副总理
仍忘不了白围兜、白帽子

秦州融媒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浸染了无数的沧桑岁月,在这无穷的浪花中,有个曾经以娇小身躯投身时代号召的身影,以女子之躯,以永远不输于大丈夫的行事风格,认真且细致的做好每一件事。


最终,这位曾经的纺织女工,不负组织的期许,扛下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重担,并始终将光和热传递到基层,直至退休依旧不忘人民群众,努力的做好每一件能为人民带来利益的事。


她是一位平凡的纺织女工,她是一位始终牢记使命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的先进标兵,她是一位用汗水与劳动换来一次又一次楷模的先进工作者,她是一位身兼重担走在政治舞台前沿的副总理,同样她也是一位陕西老乡嘴里永远亲切和善的吴大姐,她,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吴桂贤。

一、起于阡陌

1938年的河南巩县一个平凡的女婴呱呱坠地,时处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对这个一个平凡的家庭来说,谁也不知道这个女婴今后会有不平凡的一生,长辈给女孩起名桂贤,之后在这个破旧的小房子里,吴桂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吴桂贤就比同龄人懂事,知道照顾家里,当然穷人家的孩子也注定坎坷多磨,瘦小的身躯也是过早的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1951年,年仅13岁的吴桂贤就踏上西去的路途,投靠亲戚谋求生计。起初吴桂贤来到姨妈家,帮忙打打杂,带带孩子。


在那个年代,能求得温饱已然是件幸福的事了。但是小女孩的心里并不满足现状,她要做些什么,她不想一直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


正值当时古城咸阳兴建了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陕西西北国棉一厂。

当国棉一厂招工时,吴桂贤第一时间就站在了报道的队伍中。


“孩子,你今年多大,我们招工的标准是16岁,你这是童工吧,我们不能收。”


“你们收下我吧,我,我,我够16了,我很能干的,我能吃苦。”


13岁的吴桂贤虚报了年龄,在招工办心疼的目光下,拖着孱弱的小身板终究还是踏进了国棉一厂的大门。


在那满是好奇的眼睛里,更深处的是一抹挥之不去的倔强。


“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进入国棉一厂的吴桂贤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

二、拔于行伍

自从穿上白围兜,带上白帽子,成为第一批纺织女工。

吴桂贤瘦弱的身板总是挺得直直的,她觉得自己很光荣。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纺织机器,她小心翼翼地又满是好奇地抚摸着,认真地听,随时的拿出小本子记,一遍又一遍的请教,一遍又一遍的操作。


每天顾不上吃饭,想不起来睡觉,满脑子都是怎么做好工作。吃苦耐劳,又平易近人,厂里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勤劳朴实的小姑娘。


认真、负责、尽心、刻苦,吴桂贤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人,年纪轻轻地就被树立成榜样。这也是吴桂贤后来回忆起的最开心的时光。


每每谈及那段记忆,人们从她嘴里丝毫感受不到那个时代的苦楚,总是能看见她嘴角的笑容,以及眼神中的回忆,幸福的回忆。

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吴桂贤也在不间断地接受着政治环境的熏陶。1955年申请入团,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切除了集体对于吴桂贤的信任以及肯定,也都昭示着吴桂贤不断要求进步的决心。


入党之后鉴于一直以来优秀的表现,领导决定将吴桂贤调入赵梦桃小组,并担任小组长。赵梦桃在当时是响当当的劳动楷模,吴桂贤抓紧一切机会跟着学习,探讨,研究。


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让吴桂贤学习到了新的技术,也时刻督促着她向着榜样学习,保持坚定的意志。而这种友谊却止步于1963年。


1963年,年轻的赵梦桃因病去世,对于吴桂贤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默默地流干眼泪之后,她说“我已经失去了一个老师,一个朋友,我不能让大家再失去一个榜样。”

从此以后,吴桂贤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不允许自己犯一点错误。她觉得,赵梦桃走了,她要把赵梦桃的精神留下来,传下去。


因为她的带动,小组的积极性也前所未有的提高,大家都被感染,把一腔热血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大家的努力下,小组年年都能完成任务,每次都是先进标兵。

三、高光时刻

在后来的日子里,吴桂贤始终保持着一颗认真的心。由于工作中出色的表现,1963年,吴桂贤被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随后又成为了全国纺织系统先进的典型,成为楷模,1964年以及1966年连续两次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后,吴桂贤开始进入领导层。1970年,她被任命为西北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次年又当选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委副书记。

年仅37岁的的吴桂贤,在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开幕前,找到了周恩来主席。她指着国务院副总理候选人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对周总理说,“总理,我太年轻了,而且经验也不够,您看实在不合适跟前辈们一起候选,您看换一个更优秀的同志吧。”


周总理笑笑说“吴桂贤同志,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也来不及换,再说只是候选名单,还需要再投票的,稍安勿躁。”


看着总理的目光,吴桂贤也就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着会议。最终,37岁的吴桂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并且是最年轻的一位副总理。


踏上政治舞台的并且身处高位的吴桂贤除了有些不适应工作模式之外,在为党和国家服务的工作中,并没有一丝懈怠。


吴桂贤一直认为,我出身贫苦,是新中国给我活下去的希望,是毛主席带领我门最终过上了好日子,不跟着毛主席的指示我还能跟着谁。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在国务院的一干会议上,对待前辈们的发言吴桂贤总是认真地听着记着,学习着。并且时刻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三三制度,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总结。


就这样出任副总理刚半年的时间,吴桂贤又分管了纺织部,卫生部。1977年9月的中共“十一大”,吴桂贤仍然被选为中央委员。

四、回归基层

低处流水,高处行人一直是大家的普遍信条,但是吴桂贤却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回到人民群众中去。


两年的高光政治生涯,纵使不习惯但吴桂贤依旧兢兢业业地做好分内的工作,并且处理得有条不紊。身处众人羡慕的位置,可吴桂贤的心里始终惦记的其实是她的赵梦桃小组,她的白围兜、白帽子。


1977年国庆前,经过多次报告以及中央组织讨论,终于批准了吴桂贤的辞职报告。

1977年9月,又是一次长途跋涉,一如40年前,吴桂贤又坐着驶向陕西的列车。


不同的是,当时的吴桂贤心里充斥的是迷茫以及不知所措,如今却是满带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见到亲人的迫切。


哪怕刚舟车劳顿到了厂子,吴桂贤也没有选择休息,看见阔别已久的机器,立马打起精神陪着厂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夜班,大伙劝吴桂贤先休息一下,但她一刻也舍不得松懈,凌晨三四点呕吐不止也不愿意离开,一直坚持陪着劳作。


从基层一直到副总理的位置,又再一次回到基层。面对无数的流言蜚语,吴桂贤选择沉默,她唯一的回应方式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去把汗水洒在她热爱的车间。

到了1988年,吴桂贤还受到邀请去深圳指导工作。在她的带领之下,深圳的鸿华印染厂发展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在那之后吴桂贤也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时的忙碌也让吴桂重新找回了当初的感觉,当初那第一次在厂子里跟赵梦桃讨论学习的那段时光里最快乐的感觉。

五、初心未改

时光荏苒,一晃,吴桂贤在深圳一待就是将近20个年头,她是真正的热爱工作,热爱人民群众。人们依稀还能记得这就是当时被大街小巷传颂称赞的副总理,但印象更深刻的是一直陪在群众身边的和蔼的吴大姐。


1994年,56岁的吴桂贤选择退休,没有像别人退休之后过着安逸清闲的生活那样,吴桂贤在退休之后也依旧闲不下来,仿佛她的时间永远不想为自己留下一点。


年过半百的吴桂贤开始从事慈善事业。她觉得自己就是贫苦出生,她更能体会苦命孩子的痛苦,她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她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也同样跟她一样命运的孩子们。

吴桂贤在自己的生活中十分节约,穿衣吃食一直保持多年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乱花一分钱。但当得知要重修黄帝陵的时候,一下子捐出了25万元。后来还加入了中国教育基金会,并且担任广州扶贫会的主席。


晚年时被人问到为什么还要忙碌,吴桂贤这么说道“我知道自己跑不动了,我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就是放不下大山里的那些孩子们,能做些什么我就尽量多做些,能多帮助一个孩子我也是快乐的。”


到了吴桂贤80岁时,她担任了广东省爱牙工程的公益顾问,依旧奔赴在公益事业的第一线。

小结:

吴桂贤,从纺织女工到国务院副总理,回归基层退休后仍在为了人民而奔波。时代需要这样的楷模,我们当今社会依旧需要这样的标杆。

不为高位,不为富贵,不求安逸永远追求的是心中的执著,追求的是对人民的责任。作为后辈,身处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向这位依旧在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老人学习。

来源:搜狐网


精选文章推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