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莹:悲伤短暂的人生

张莹《小兵张嘎》中的罗金保
俊朗、阳刚,却在45岁英年早逝
悲伤短暂的人生石挥话剧站

很多人不知道张莹,但很多人知道《小兵张嘎》中“老罗叔”的那句经典语录:


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小兵张嘎》剧照

好像一语中的,当初在《小兵张嘎》剧组闹得欢的一众人。


在那个文艺界动荡的年代里,会被当初的少年主演一“斗”到底。


甚至“老罗叔”的饰演者张莹更是在45岁时就丢了性命。


一部让人记忆多年的电影背后,藏着一位优秀演员的悲伤故事。


提到演员张莹,有人说“他演配角,却能散发比主角更亮眼的光芒”。


也有人说“他待人真心,却没被人真心以待。如果早知未来,可能就不会有当初《小兵张嘎》的合作”。


时隔53年再看张莹的影视作品,他的形象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小兵张嘎》罗金宝

机缘巧合下用“演”改命

1924年出生于辽宁开原,张莹原本的名字叫做张松岩。


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如扎根岩石,生长挺拔的松”,张莹的成长之路里始终写有坚韧与不屈。

因为家境贫寒早早辍学。


张莹小时候跟着父母过过一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只是土里刨食,看天吃饭的日子不能养活一家老小。


长大一点,张莹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往了城里的工地上下苦力。

板车上面堆满砖料或是沙石,少年人咬紧牙关绷出青筋。


双手往后拉着扶手,肩上套着拉绳,弓腰全身发力。


一车车的砖料拉完,张莹总是汗流浃背。


而用磨出了茧子的双手创造一日三餐,10多岁的年轻人也跟着师傅学技艺,慢慢从搬运工做成了建筑工。


只是日子刚刚好过,父亲就因为失误丢了性命。


面对改嫁后生活不太幸福的母亲,张莹默不做声地离家,开始四处闯荡,想要在将来的某天扬眉吐气,成为母亲的底气。

走进商铺做杂役,慢慢接触到“商”这个字。


觉得做生意比打工好,他便拿出积蓄考商校。


本打算学习做生意的技巧,没想到受学校推荐,他会进入黄龙表演剧团,就此改变人生。


从没接触过表演,不知道演出需要什么条件。


只是“听话”,剧团前辈说要怎么演,张莹就怎么表达。


因为早早接触社会,见多了人情冷暖,也在受到白眼与嫌弃时毫不泄气。


张莹只要接到困苦中挣扎,但又坚强不屈的角色时,总能演进群众的心里。


在黄龙剧团打磨3年,18岁的小伙子长到了21岁,也有了要终身坚持表演的心。

1945年听从国家的号召参了军,进入辽西军区文工团做演员。


2年后被调入东北文工团。


张莹演得了话剧,编得了活报剧,能化身工人、农民,也能塑造好军人、学生。


走进舞台剧《白毛女》,他因扮演“大春”一角在东北地区声名大噪。


出了名,自然会吸引他人的注意。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厂长袁牧之分批调回东影演员的同时,也在各个文工团、话剧团物色优秀演员。


25岁的张莹就是这时候被袁牧之发现。


调入东影厂,走下舞台走进镜头,他的电影生涯就此开启。

诸多作品中用“配角”成名

当时导演许珂正在筹拍电影《光芒万丈》,他一眼相中张莹朴实但又腰板挺直的形象。


于是化身勤劳的工人“老张”。


张莹和于彦夫、欧阳如秋、王炎等人一起,送上一段工人团结一心,恢复地区供电的故事。


第一次出站在镜头前毫不怯场,且表现优异。


张莹对劳动人民的塑造可以说是极为自然又十分到位。


导演许珂十分认可这个年轻小伙的演绎,于是见人就夸,也将其夸进了《赵一曼》剧组。

1950年,沙蒙初当导演便将目光放在了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上。


找到于敏一起编写剧本,邀请石联星为女主角,梁音、杜德夫、方化等为配。


在许珂的建议下把3号人物“张强”一角给到张莹。


演员集结到位,《赵一曼》顺利开拍,也成功上映。


不惧斗争,刚强好胜,爱抱打不平,能和工人们一起坚持对敌,也能不惧死亡深入敌后。


在张莹的演绎下,“张强”正直坚定的硬汉形象成型。


而随着《赵一曼》在全国各地的风靡,剧组包括张莹在内的诸多演员都被观众记在了心里。

《白毛女》大锁

之后走进电影《白毛女》,饰演笑起来有点傻气,遇事又能挺身而出,大胆发言的“大锁”。


张莹成了观众心里“爱打抱不平”的代表人物。好像是要把群众给的标签延续下去。


1953年,张莹与郭振清、李紫平、谢添、刘永才等人被导演吕班拉进《六号门》剧组。


在天津六号门码头货场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再加上自小就有的工人经历加持,张莹将劳动模范“李俊华”演绎淋漓。

《六号门》剧照

为了让工人能拿到该有的酬劳,为了让工人吃饱饭。“李俊华”敢带着手下人闹罢工,敢义正严词地发声,让“马金龙”发工资、涨工资。


身材健硕,形象敦实,气质阳刚,勇敢又讲义气。张莹塑造的“李俊华”再度加深了他“硬派小生”的形象。也让“打抱不平”四个字成了他角色的代名词。


演戏时用心塑造角色,不演戏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内在素养。


《六号门》上映的这一年,张莹减少工作去往北京电影学院接受系统的表演学习。


期间他也走进《沙家店粮站》饰演性格倔强,忠诚可靠的残疾军人“石永凯”。

在《董存瑞》中变身爽快耿直又英明果断的指挥员“赵连长”。


拿到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员”一等奖。


之后又在《平原游击队》中将“司令员”一角把握得当……


毕业后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多年的演绎生涯里,张莹虽没演过主角,但却在配角的位置上展示了自己的魅力与实力。


只是时间来到60年代,一部让他火遍全国的电影,也在几年后让他心痛难当。

一老一少因“游泳”亲近

1962年,导演崔嵬和欧阳红樱集结起了一批演员拍摄儿童故事片《小兵张嘎》。


为了这部电影,崔嵬可没少费力气。


一个个认真定演员,张莹出演“老罗叔”,李健出演“奶奶”,于绍康拿到“区连长”。


“坏蛋专业户”葛存壮化身“龟田”,黄素影饰演“玉英妈”……

葛存壮饰演的龟田

各个配角到位,主演小朋友中还有两个人选难以决定。


摄制组的同事在北京各小学、少年宫、活动站遍寻一番无果。


好在演员于蓝此时给厂里送来一批儿童照片,解了燃眉之急。


“安吉斯和吴克勤是崔嵬一眼就看中的,他们一个演了嘎子,一个演了胖墩。那时候安吉斯在内蒙,导演亲自去接的人,之后还请了老师,在剧组教孩子们学习。崔嵬很喜欢安吉斯,那孩子有一点头疼脑热,崔嵬就担心得很,跟在一边照顾……”

《小兵张嘎》剧照

安吉斯是蒙古族人,当时还不满12岁。


在军人父母的教导下, 他自小骑马打枪爬树样样都行,可就是不会游泳。


要饰演“白洋淀的游泳好手”,不会游泳可不行。


而剧组中十分喜欢安吉斯的张莹主动请缨,用一个多星期将“嘎子”教得凫水一流。

《小兵张嘎》剧照

电影中“老罗叔”是“嘎子”成长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引路人,有不少对手戏。


电影外“嘎子”对“老罗叔”相当依赖,两人关系亲近。


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上映。


下到五六岁的稚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被这部影片吸引。


张莹饰演的“老罗叔”既是侦察英雄,又是骑着自行车,戴着墨镜,身穿大褂的“伪汉奸”。

《小兵张嘎》剧照

安吉斯饰演的“嘎子”既有孩童的天真调皮,又有小英雄的英勇无畏。


一壮年一少年,极具代表性的演绎赢得了无数人的认可。


“老罗叔”与“嘎子”也成了他们演绎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角色。


只是接下来,现实中的故事发展并不是观众们愿意看见的。


拍完《小兵张嘎》,安吉斯回了草原策马狂奔。


张莹陆续接拍了《红河激浪》《青年鲁班》《红色邮路》等影片。


3年时间一晃而过,1966年,一场文艺工作者的噩梦悄悄到来。


因为演员的身份,张莹第一时间受到冲击。


不分白天黑夜地被批斗,戴上大字牌被拉着在外示众。


住进了“牛棚”,一天一顿窝窝头夹着三两根咸菜,就是他所有的食物。

张莹的妻子是资深的表演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慧颖。


她早年也是东北影厂一位演员,和张莹通过共同出演《光芒万丈》《赵一曼》而相互了解,之后结为夫妻,育有三子。

张莹全家

相互扶持走过十几年的时光,而在文化冲击中,当时的李慧颖被下放到农场里做活。


据李慧颖透露:“张莹很坚强,就像他演的很多角色那样一直挺着脊梁,是个男子汉。我知道他不会被打倒,我改造一年多后回北京时他精神头还不错,我从没想过他会先走……”


李慧颖没想到丈夫张莹会先走。


“老罗叔”张莹也没想到,分别3年的“嘎子”会对他“下手”。

人生短暂却被“镜头”铭记

1966年时,14岁的安吉斯在内蒙古当上了“红小兵”。


领着一群戴袖章的孩子打砸了教室也掀了某位歌唱家的屋子后。


他先是成了“红小兵的头头”,之后串联到北影厂。


没有给《小兵张嘎》剧组的主创人员带来久违的问候。


安吉斯带来的是一出集体批斗与“全武行”。

“嘎子是批斗过张莹,让他写悔过书,还动了手。当时张莹不是最惨的,导演崔嵬才是,被打到吐血,于绍康也被打掉了牙……张莹很伤心,因为他以前和嘎子关系特别好,那时候我也难过,觉得为什么偏偏是那个孩子。后来我明白了,这是时代的错……”


在李慧颖的回忆里,这段过往中有疲惫,更多的是痛苦和血泪。


而身在漩涡中心,张莹的身与心均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精气神一点比一天差,曾经银屏中“敢发言者”,生活中的硬汉慢慢沉默。


1969年6月3日,一直被打击的张莹因病离开人世,那一年他才45岁,正值壮年。


后来运动结束,李慧颖与《小兵张嘎》剧组当时被伤的其他人一样,选择原谅安吉斯。


“很多年了,我们都不太提这件事,因为那孩子还有很长的未来要走,我们不希望这段过往一直折磨他。毕竟那个年代,很多有成熟思想的大人都疯了,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更何况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不要让悲剧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放下过去。”

只是受害的人与受害者的家属愿意原谅,很多人却牢记在心。


再长大一些,安吉斯想要在演艺行业中一直走下去。


但去剧组试戏没有导演愿意用,报考电影学院也没被录取。


彻底告别演艺圈,此后他再没出现于镜头前。


后来央视曾开办过一期座谈会,邀请了《小兵张嘎》剧组的演员再聚首。

安吉斯

当时饰演“胖墩”的吴克勤曾打电话通知安吉斯。


但因为当天有雨,安吉斯以路况不好为由并未到达。


想必路况大概是借口,不知道如何面对当初的人,才是他不去的真正原因吧。

1979年,北影厂专门为已经去世的张莹正名并补开追悼会。


张莹的妻子李慧颖当着到场的一众人念出了以下的话:


“他本人就像阳光,能给身边人希望,也能给屏幕前的观众坚强的信念。他的一生,不管是对人还是事,不管是对艺术还是对生活,永远坦诚,永远无私。张莹是表里如一的,是光明磊落的。他为电影事业做出过贡献,为家庭付出过博大的爱,我永远怀念我的丈夫张莹!”

李慧颖

他是个好演员,也是个好人。被亲人记忆,也被喜欢他的影迷怀念。


张莹在银幕中塑造过很多有血有肉又不脸谱化的角色。


相比较他正直坚韧,但又多有悲伤的短暂人生。

相信他被镜头记录下的高大形象,在53年后的今天依旧有人铭记……

来源:石挥话剧站


精选文章推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