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王景弘人文精神的时代坐标
品牌提升和内涵拓展——
王景弘人文精神的时代坐标
■钟德彪 文/图
任何历史现象都在现实中找到惊人的相似之处。研究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现实,成功的经验得以弘扬,教训得以吸取,在拨开历史迷雾的研习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和境界的提升。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王景弘及其凸现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意蕴。结合闽西实际,推动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是“打好对外开放牌”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对于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自觉践行“两个结合”,展示形象提升自信,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体现福建和闽西的担当作为,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景弘与郑和共同开创中国航海事业,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王景弘是从闽西走出的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也是明初在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方面卓有建树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王景弘与郑和受明朝皇帝之命,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使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提高明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珍奇。郑和每到一地,就表示中国愿意和各国通好,然后与他们进行贸易,约请他们派遣使臣到中国来。这种交往大都是和平进行的,只有极个别的地方发生过武装的冲突。”[¹]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早在“太祖时代派人到各国联络,尝以封号加于各国的首长,更以《大统历》赐给各国,使奉中国正朔。这样的联络,既可以招徕各国的通商,更可以发扬帝国的威信。联络的国家,大抵为邻近中国东部及南部由海道而来与中国通商的国家。他们来到中国,也许有依赖大国以图保护之意,但主要目的却在通商。”[²]郑和下西洋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展的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军事活动,客观上沟通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宣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景。“明朝政府在永乐、宣德时曾派遣大批使臣出使亚、非各地,当时的朝鲜、日本、吕宋、暹罗、文莱、冯嘉施兰、苏禄、苗合里、美洛居、吉麻剌朗、彭亨、占城、满剌加、爪哇、阿鲁、真腊、三佛齐、渤泥、苏门答腊、南渤利、柯枝等国都与明朝保持政治和外交关系,并派人来华贸易。永乐二十一年(1423)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满剌加、渤泥两国的国王和王后也都来到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筵款待,并由明成祖派人护送归国。明朝政府又在广州、泉州、宁波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事务。”[³]
郑和原姓马,信奉伊斯兰教,人称“三保太监”。负责总揽远洋航队的一切事务。王景弘是郑和的重要助手,他与郑和同为宦官,在“下西洋”远征中主要负责海船制造、水手选拔、后勤保障、航行指挥、对外贸易等事务。“郑和末一次出使的船队拥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以及铁锚匠、木艌匠、搭材匠、水手、民艄人等二万七千余人,共乘坐大船六十三艘,其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的最巨大的船只。其他各船平均也可容纳四五百人。”[⁴]船上满载中国盛产的金银、铜器、铁器、瓷器、丝绸、农具、漆器、雨伞、书籍、土帛布、麝香、樟脑、大黄、柑橘、肉桂、茶叶、米、谷、豆等大宗货物与亚非诸国进行公平交易,每到一处,便出现“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的热烈动人场面。同时收购当地的胡椒、谷米、棉花,发展中国和南洋的商业关系。宣德八年(1433)郑和与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卒于古里(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⁵],由王景弘率船队返回。鲜为人知的是,“宣德九年(1434)六月,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这是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⁶]
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许多国家都在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开启了明末清初包括闽西人在内的福建人轰轰烈烈的下南洋创业的奇观。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留下生命足迹,成为世代传颂佳话
在文莱首都斯里加巴湾市,有一条妇孺皆知的“王总兵路”。“此路位于文莱摩拉县桃花村,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王景弘到达的地方,史称渤尼。在十字路口上,中间矗立着一块阿拉伯文和英文对照的牌子,十分醒目,南面右通皇宫,道路平坦整洁,这条路是当地政府为纪念王景弘对文莱的贡献而命名的。”[⁷]
据史料记载,在东南亚各国,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就有30多处。东南亚各国均有各式各样为纪念郑和、王景弘等命名的三宝公庙。在印尼的三宝垄市,就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三宝垄市都要纪念三保大人登陆之日,这里的居民祭神出会游行,锣鼓喧天,爆竹齐鸣,人山人海,热闹无比,这种敬拜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英雄壮举的心理和活动,数百年来已从单纯的华人聚落的仪式,散播至范围更大的华巫混杂社会,成为印尼爪哇地方的一项风俗习惯。
王景弘与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曾两次去过台湾。“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诸夷靡不贡献,独东番远避不至。东番者台湾之番也,和恶之,率师入台,东番降服。家贻一铜铃,俾挂项间,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掇数枚,是为中国三略台湾之事。初,和入台,舟泊赤嵌,取水大井。赤嵌番社名,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而凤山有三宝姜,居民食之疾疗,去为郑和所遗。则和入台至内地,或谓在大冈山。”[⁸]又据康熙中高拱乾主修《台湾府志》称:“在凤山县淡水社,相传明太监王三保投药水中,令土番染病者于水中洗浴,即愈。”
为纪念王景弘的航海功绩,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了原被日本侵占的南中国海岛屿,并将原南沙群岛中的辛科威岛命名为“景弘岛”。
据史家考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然后驶到福建长乐的太平港、五虎门海口,伺风出洋。长乐、泉州等地,不仅为船队提供了造船及维修、补充物质、征集贸易物品及置办佛事等条件,还为航队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航海人才。航队在这里招聘了成千上万福建籍的火长、舵工、杂役、武装官兵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在他的《论王景弘的历史功绩》[⁹]一文中指出,福建的长乐、福清、莆田、连江、永春、泉州等地有各类人随同郑和下西洋,这就为王景弘下西洋创造了条件。王景弘既懂行,又是福建人,和船工水手语言相通,在这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存长乐南山寺的《在妃灵应之记碑》、南平雪山寺的《铜钟》,均清晰地记述了郑和、王景弘航海的经历。位于龙海市鸿渐村的太保公庙,里面供奉着郑和与王景弘的塑像,接受一代又一代后人的香火膜拜。
王景弘文化现象凸现丰富的人文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王景弘文化现象所凸现的人文精神
王景弘所处的时代——明朝的中国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亚洲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王景弘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已有之的突出特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等。就其外交思想则表现为“以和为贵”“以诚信为本”“重义轻利”“尊重宗教信仰”“宽大为怀”[¹⁰]等。
王景弘文化现象凸现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忠诚事业的坚定信仰,敢冒风险的担当意识,严密管理的科学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积极进取的务实作风。这些人文精神是相互联系的、一贯的,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闽西大地所有的创新创造与时代结合的产物,极具时代价值。
朝廷有命,义不容辞。郑和、王景弘率领庞大船队每次出使西洋都搭载中国珍宝,回程时搭载他国进贡的珍奇或所到国家(地区)前来朝拜、觐见的国王、皇族、皇亲等,面对惊涛海浪、繁杂事务、人事纠纷、船行风险,长期出没风波里而毫无怨言,一次又一次身负朝廷使命,圆满完成远航任务,没有对海洋的热爱,没有对事业的忠贞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以至于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际,为着一壮行色,明宣宗曾亲撰长诗分别赐予郑和与王景弘,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其中《赐太监王景弘》诗“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曳冯夷宫”,成为宣宗皇帝对王景弘一以贯之忠诚于航海、外交事业的最高褒奖。福建是大海的宠儿,由于山多地少的特殊地理环境,有限的土地难以刨食,更多的沿海居民不得不向海而生,练就了爱拼才会赢的胆识,从而推动了自南宋以后福建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能人才的成长。“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便是福建人海里刨食、敢冒风险的印证。“中国沿海人多习于航海事业。通事之人(指参与航海者)是华人之为海外商人服务者。至于中国沿海居民,则以中外通商关系发达之故,亦多自赴海外经营商业,因此习于航海,富冒险精神。其中尤以闽粤两省的人更其勇于冒险航海。”[¹¹]王景弘“八下西洋”,正是建立在熟悉海洋习性的基础上所具有的强烈的担当意识,同为正使,配合“总揽一切事务”的郑和做好航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航行中的风险防控、人员调度、航行安全、技术协调等具体事务。一支2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远洋船队,不但需要天象、水文、风向、风力、航速、导引、维修等准确的技术参数,还需要关照人的吃喝拉撒、疾病、人身安全等,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保证顺利通航。而要做到以上各项,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不行,只有用制度管人管事,赏罚分明,才能顺理成章,精准对接,也才能确保公平公正。远洋出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对航队管理本身,面对招募的水手、火工、火长、舵手等航海技术人才因不同感情、不同理念、不同行为方式以宽容信任,还要始终秉持睦邻友好的理念,面对航行过程随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威胁早有一套成竹在胸的应急预案,对沿线国家或地区因宗教信仰不同、习俗不同、认知不同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冲突施以尊重当地信俗、信仰等怀柔政策以挫败、化解之,由此开启大明王朝与海外诸国(不但指西洋各国,也含佛郎机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红毛夷人[荷兰人])通商互市的奇观,也造成此后“西洋文教东渐”,特别是为天主教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¹²]王景弘少年时即走出山乡,靠信念、忠诚、进取、自律、友爱,在宦海沉浮中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堪称子规啼血老臣心,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仍初心不改,辅佐朝政。“史料表明,正统年间(1436—1449)王景弘仍然掌握大权,正统元年(1436)三月仍管理南京的财库。正统二年(1437)北调,此时他仍有很高的地位,可与北京最高军事长官一起训练官军。”[¹³]不论在南京任守备期间,还是在北京训练官军期间,王景弘均因忠诚可靠,办事干练,不避辛劳,深得仁宗和宣宗信任,而给予多方面的重用。这种积极进取、得失进退淡然处之的务实作风,开创了功业,赢得身后名。
王景弘人文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海上巨人,国史之光。王景弘文化现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年代虽远,历久弥新,成为世代尊崇的时代坐标。其内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价值追求,也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的题中之义。
图为矗立于九龙江畔的王景弘塑像。
品牌提升和内涵拓展是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的核心要义
品牌提升方面应进一步挖掘王景弘文化固有的人文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提振人们积极投身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激情,激发闽西大地的自豪感
举办“王景弘八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以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王景弘“籍贯考略”“八下西洋及途经路线”“重大意义”等方面取得成果,但就学术层面看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破解,如“王景弘出洋次数”“王景弘成长经历及游历”“王景弘家族世系”“王景弘八下西洋的文化精神”“王景弘文化与新时代主题契合”“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等,都需要专家学者予以提供学术支撑。从目前所猎王景弘资料看,比较杂乱,众说纷纭,反复搬抄,缺少权威的出处。研究王景弘文化,需要在权威著作中找到蛛丝马迹,需要在谱牒方志中找到事实以求证王景弘的真实历史。同时,通过研究历史,注重现实诉求的表达和解决,提炼时代价值。
在高校和中小学历史课本修订时在“郑和下西洋”史实中增加“王景弘”条目。王景弘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功高盖世,受到皇帝赠诗褒奖,但通览所有史籍(含著名历史著作、高校和中小学生历史课文)只可能看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而少有王景弘的身影。这种忽略或有意隐去王景弘在“郑和下西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方法,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全面的,遑论科学定位!如此,闽西学术界和福建省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要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历史真实的吁请和闽西人民的意愿,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在修订高校和中小学历史课本时在“郑和下西洋”条目中增加“郑和与王景弘一起下西洋”这样的表述,同时在课文中对“郑和、王景弘”加以注释。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以增强闽西大地对外开放的归属感。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媒体新闻宣传(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文艺宣传(含各种形式的主题采风活动,征集诗词、书画、歌曲、摄影、文学作品、连环画、画册、动漫),通过既有国际视野、海洋意识,又真实生动能打动人的文艺作品宣传,凸现名人效应。
内涵拓展方面要紧紧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闽西王景弘文化品牌建设为驱动,以项目落地为抓手,使“打好对外开放牌”这一愿景落到实处
以闽西王景弘文化品牌建设为载体,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地)的友谊做贡献。以一年一度的“中国航海日”为节点,策划生成“王景弘八下西洋”专题活动兼及文化旅游活动,邀请王景弘当年曾经出使或抵达的国家的现任驻华使节来龙岩、来福建参观考察,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进对中国一以贯之奉行的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惠及全球等主张的认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福建和闽西的担当作为。
以闽西王景弘文化品牌建设为契机,为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王景弘“八下西洋”过程中,曾两次到访祖国宝岛台湾,在台南留下凿井汲水、悬壶济世、种姜疗疾等传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结合闽西实际,应当在“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鼓励台胞来闽就业”“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深化产业合作”“支持龙岩、三明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有关部门可以编印“王景弘与台湾”为主题的小册子(繁体版)或连环画,入岛交流;充分利用海峡论坛这个平台增加“王景弘与台湾分论坛”;在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设立王景弘公园(纪念园),同时为漳平某一种特色农产品(或打包)命名为“景弘牌”产品,讲好王景弘故事,激活市场记忆。
以闽西王景弘文化品牌建设为驱动,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实现闽西发展做贡献。展开龙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与广州市对口合作,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完善与厦门市的省内合作机制、推进山海合作为两翼,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并落地生根。
结语
王景弘是从闽西走出去的伟大航海家。王景弘与郑和一起开创的“下西洋”壮举,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宣示和平发展的人文理想,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推动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与新时代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正是闽西乃至福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应当在“品牌提升”和“内涵拓展”两个方面下功夫,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13 徐晓望.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王景弘[G]//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王景弘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5:13—14.
来源:闽西日报
编辑:刘慧蕊
审核:赖荣玉
监制:游华东
► 【龙岩迎龙年 干好每一天】漳平1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竣工,总投资14.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