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時候讓學生學習香港的歷史教育

區志堅​ 嶼天下 2023-09-19


香港被英國佔領前,已有採集珍珠、開發鹽田、加工香木的經濟活動。


不少教育界人士期望於7月1日後,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相信有新時代來臨,尤以向年青一代進行香港地區歷史教育甚為重要。


大家希望未來不只是談以科技協助人文學科的教育問題,更要長遠探討及規劃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歷史,更要注意去殖民地史觀及建立一套祖國與香港聯繫的史觀,不應該只強調香港地區特色的歷史,更要向學生建立一套歷史上的國家及香港聯繫的史觀,令學生明白及獲得香港地區的發展與華南及現時大灣區內城市互動關係,及國家史觀下的香港國際城市的史觀。


其實,現時特區教育局已成功編寫及向教師和學生表述香港不只是一個國際城市,更是香港地區發展與內地發展相聯繫,教員在未來可以多運用教育局課程指引,多注意向學生講解中國近代史的意義,及向學生多些解說在英國佔領香港之前,已是一個具有商業、農業及漁業的城鄉,而不是一個漁港;


鴉片戰爭


其次,清楚向學生講解鴉片戰爭是英國侵略祖國的歷史,試問閉關自守是否有錯,中國在十八世紀時,就算是「閉關自守」,國家經濟也能自給自足,不開放對外貿易,是否便要被列強以武力開關?


已有學者指出長久以來,香港人編的香港史受到多種史觀的影響,其中一種以殖民地行政史觀去寫香港近代史概況(其他史觀有待稍後發表),持此史觀多為書寫香港史教材。


這一種學者認為西方文化比亞洲文化及民族要優越,歐洲命定要統治亞洲,書寫於1842年鴉片戰爭開埠以來的香港歷史,英國派來香港的港督的能幹及辛勤工作。這觀點忽視了香港華人的辛勤創業,也未談內地與香港發展的關係。


英殖時期的香港島(初期)


這些著作也指出香港是「一個連一間房屋亦不容易看到的荒島」,在1842年英國政府管治下(應是英國強行佔領),日漸貿易營商發展,香港成為商業發展的「東方之珠」,表述建立了商貿為香港發展的唯一動力,這些史學著作多只注意香港商人及商業機構的經濟活動。


同時,因為強調香港在英佔之前是一個「荒島」,強調英人管治香港地區才有「進步」及「發展」,由是表述香港在1842年前是「漁村」及「荒島」,以突出在英佔香港後,香港地區才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國際城市」。


其實,此點已受到不少史學家批評,已有不少考古研究成果及典籍文獻中,指出香港被英國佔領前,已有採集珍珠、開發鹽田、加工香木的經濟活動;明中葉開始,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已在香港地區設立重要軍事設施;明清時期已有知識分子在新界鄉村從事地方教育。


宋元古井


今天,港鐵在土瓜灣一帶開拓鐵路綫時,便發掘出不少宋元陶瓷片及錢幣,也有宋元時期的古井,得見宋代香港地區已具有商業、農業、漁業發展,宋元時代的香港,已不是簡單的農業、漁業的社會,已是商貿城市,故今後,教師應把香港地區的商貿放在自古以來內地商貿,華南地區及國際市場等多方面考察。


此外,依教育局指引出版的世界史教科書,其中「二十世紀香港的成長與發展」也談及「香港以國際城市冒起,跟中國的轉變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教師運用世界史及中國歷史教科書授課時,更可以在這些教學基礎上,清楚向學生指出英佔香港之前,香港已為商貿發展奠定基礎,也要談及英人只是為了鞏固英國殖民地政府在香港利益,才推動香港地區經貿發展,正如不少英國人士的著作已指出英佔時期的香港是「借來時間,借來地方」


者區志堅為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原文刊載於《橙新聞》


(本文圖片來自香港古蹟辦事處報告、新華社和網絡)



往期推荐

移英港孩心靈創傷,求醫無望想「在校當隱形人」……

李家超上京接受任命之後這樣說……

三司十五局!特區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出爐!

「港獨」商人跑路前割最後一波韭菜,黃絲還信他「會返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