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董事长两口子不干了,至暗时刻谁是白衣骑士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吴京捧红的白眼狼,爆红后却反咬一口,如今落魄到无戏可拍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成蛟叛秦,蒙骜被坑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从战略上看,秦国的优势已经是无可逆转了,其一国的实力足以同时应对两三个国家的攻击。在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秦国也并没有停止东进的步伐。事实上对于秦国的百姓来说,战争是绝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如果因军功而受爵的话,就可以使自己一家人马上步入有产阶级的行列。而为了长久的保持这项制度的活力,因军功所援的爵位并不能世袭。看来秦人也知道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太多了,会消弱国家的竞争力。有鉴于此,秦人在战后的恢复期总是要比其他国家要短的多(个体的主动性强)。 作为秦国东进的正面对手,韩、魏二国自然是优先被攻击的。韩国当然是不值一提了,而魏国信陵君病亡后(前243年),最后的希望也随之而去了。秦国的强力攻击下,魏国在河北平原、河济平原节节败退,基本被也象韩国那样,被压缩到了济水以南,成为了一个奄奄待毙的国家。按说这个时候,赵国应该要对这二个三晋兄弟施以援手了,否则唇亡齿寒,亡了韩、魏,赵国也没有独活的道理。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国,却在北线应对另一场战争,暂时还无暇顾及韩、魏的生死,因为燕国又一次的对赵国发起了攻击。要说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的现在,燕国的这种“内斗”的确让后世之人感到很不应该。不过这也就是人性的弱点,在火没有烧到自己眉毛时,总是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多些。从燕国的地缘位置来说,他们向北已经没有拓展空间了,除非燕人觉得蒙古高原或者东北平原能够种出粮食来。如果要向南拓展战力纵深的话,就只有打赵、齐两国的主意了。抛开实力不说,从目前的国际关系来看,攻击齐国在政治上风险会相对比较大。因为秦、齐两国已经结成了战略联盟。虽然这个战略联盟所达成的状态是一个折中方案,即齐国始终保持中立状态。但如果燕国主动攻击齐国的话,那么秦国在外交上势必会表态支持齐国了(派援军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的话,本身处在秦国攻击区外的燕国就等于引火烧身了。所以的话,如果燕国想扩张的地盘,就只能打赵国的主意了。 从实力上来看,燕国比较赵国还是差了些火候的。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国已经成为了抗秦的主力,西线承受在巨大压力,在信陵君领导的那次合纵攻秦行动中,虽然暂时的把秦国赶到了函谷关以西,但秦国随后就开始了报复行动,将战火重新燃烧到了中原腹地。而赵国在河北平原的利益,虽然暂时还没受到太大影响,但借合纵攻秦的胜利重新收复的晋阳,也在第二年就重新被秦国所攻克(前246年)。同时,赵国在西北方向,还是有足够的兵力应对匈奴。在这种格局下,燕人认为赵国不大可能有足够的机动力量,应对来自燕国的蚕食。另外在政治层面,即使燕国此举不是与秦国达成默契的表现,但最起码不会得罪这个超级大国。只是燕国还是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这一次的攻赵之举和十年前那次落井下石的侵赵结果一样,又一次以大败而告终(前242年)。 虽说燕赵之间的胜负,于整个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但赵国这次大胜燕国,却让赵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回头来帮助他的三晋兄弟了。很自然的,在东北战场取得大胜的赵国成为了这次合纵(前241年,也是战国史上最后一次)联盟的主导者。而除了燕国这个刚被打残的“小兄弟”外,齐国照例维持着他的“中立”。其实上一次魏国(信陵君)组织的那次合纵攻秦中,燕国倒是参与了,不过记错了,写成燕国没有参与。其实没有燕、齐,而有卫国的五国合纵是这一次。 由赵、魏、韩、楚、卫组成的五国联军,在这最后一次反攻中,战术的运用倒还算比较成功。吸取了前几次合纵攻秦功败垂成的教训,这次的联军并没有选择崤函通道这条线路。而是由河东渡过黄河,直取关中平原。也就是说,秦军重点防御的函谷关被绕过了。以前晋、魏两国据有河东的,倒是经常渡河攻秦。不过自从三晋退出河东以外,这条攻击线路已逐渐被人谈忘了,函谷关虽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但如果攻克了这个要点,秦国的东大门就等于被打开了。而由河东入秦的话,很可能在河东就会陷入一场拉锯战。 不过从赵国的角度看,和韩、魏,甚至楚国相比,他们对于直接连接中原与关中的崤函通道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让他们做组织者的话,最有可能的是由太原盆地出发,然后经由横穿吕梁山脉,由“蔺”地渡河进入陕北高原,然后再南下攻击关中平原。问题是现在太原盆地和吕梁山脉都已经是秦国的控制区了。因此赵国人所能想到的第二条攻击线路是,由上党高地突袭河东,攻击秦国。当然,所谓合纵攻秦,并不是说大家要集合在一起行动。当赵国由上党高地向河东发起冲击的同时,韩、魏、楚、卫四军可以由轵关陉向西攻击,最终双方在黄河西岸会师渡河。 从秦国方面来看,他们应该是没有想到诸侯们还敢反攻秦国,尤其是没有想到联军没有攻击大家都认定的天王山“函谷关”。因此在联军南北两路的攻击之下,措不及防的秦军退回了关中平原,而联军也破天荒的攻入了关中平原,渡过洛水,直逼咸阳。如果秦国是处在防御的一方,他们最少能够由河东、黄河、洛水布置三道防线,逐级抵抗,联军也基本没有机会攻击到咸阳东部。但问题是,秦军在战略上一直是处在攻击位,重点布防的区域也是在崤函通道一线。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秦军在战术上都是在做攻击准备,根本没有想到会遇到如此强大的反攻,让联军一下子插到自己的大本营附近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二千多年后的二战战场上,德、苏两国也同样上演了这一幕。从战略实力对比上来看,德国和苏联其实是处在同一数量级的。而苏联之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兵败如山倒,被德军迅速攻击到自己的核心区,就是因为他们其实也在做着攻击的准备,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防线的构筑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差点被德国闪击得手。 如果说苏联能够最后耗死德国,很大程度利益于自己的战略纵深够大,资源够多(加上美国在物资上的支援),那么秦国的情况其实也是一样。五国联军攻击的越深入,反过来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最终秦军在现在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一个叫“蕞”的地方(相当于咸阳的外围阵地),稳住了阵脚和联军展开了决战。和后来的苏德之战有所不同的是,秦国并没有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而是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联盟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楚军身上。之所以选择将楚军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楚国是这个联盟中行军最远(客军中的客军),也是和黄土高原感情最弱的一员。无论是从战术上还是战略上,楚军都是最有可能先打退堂鼓的。而这种“联军”,与单一成分的军队,在组织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无法真正做到号令一致。一旦楚军被击溃,退出攻击序列,联盟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无心再战了。 最终,这场被后人称之为“蕞之战”的,战国最后的合纵攻秦之战,还是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而接下来,大撤退的就是五国联军了。所谓来的快,去的也快。秦军也很快重新恢复了之前的控制范围。经由这次战役,秦国意识到,赵国这个打不死的小强,仍然是他们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因此秦国又一次的把攻击的焦点集中到了赵国身上。而这一次的赵国,不知道还有没有好运,再逃出生天了。在秦国的声威如此强大的时候,五国联军居然能够出其不意的攻到咸阳附近,不能不说在战术的运用上是很成功的。虽然从双方的战略对比来看,即使联军攻到咸阳城下,甚至攻克,也并不代就能够翻盘的。因为秦国的战略纵深以及作为主军的优势,会在持久战中表露无疑,而这种合纵联军用来打一场战役还行,用来打持久战,那就很容易被秦人各个击破的(无论是外交还是军事上)。不过对于军事家来,这次联军的功败垂成,确实会感到很遗憾。很自然的,大家会觉得如果联军的实力再强大点,就有可能一鼓作气的拿下咸阳了。 不能说这次五国联军没有尽力,在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秦国巨大压力的时候(所有国家都有秦国大面积接壤了,包括卫国),象以前那种经常有国家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为联军的失败找到一个责任承担者的话,那么那个一贯坐山观虎斗,置身于事外的齐国就找难辞其咎了。假如实力保存完好的齐国能够参战,并与五国同心的话,这棵最后的稻草也许就能压垮秦国了(燕国就不指望了,刚被赵国打残,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这次都不会参与)。历史永远是很难假设的,齐国真的加入的话,能否就此攻秦得手,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会引起争议。但对于当时的五国联军,尤其是赵国来说,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赵国对于齐国的怨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日长平之战、邯郸之围时,赵国曾经多次向齐国求援、借粮,但齐国似乎很满意他的这种“中立国”身份,没有对赵国施予援手。当然,在齐国人看来,没有在背后帮秦国插上一刀就很不错了。只是历史上,这种想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的想法,往往并不能如愿。这一次赵国借着统领五国联军的机会,就对齐国展开了报复性攻击,向东把齐国在黄河以北的据点“饶安”(今河北沧州盐山县东南)给攻下来了。虽然于齐国的核心区并没有什么损失(本来也没打算对齐全面开战,只是出一口气罢了),但却让赵国的领土第一次和海洋接壤了。虽然说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对于赵国来说,没有任何的异议。但如果将来有人说赵国从来跟海洋无缘的话,“赵粉”就可以用这条来反驳了。 五国联军之所以没有和齐国全面开战,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强秦在后。虽然大家恼怒齐国的短视,但还是不得不把重点放在西线。尤其是赵国,这次无可避免的成为了秦国的攻击对象。 前面曾经有朋友问过,为什么秦国去攻击上党,而没有选择由井陉入中山国故地,并由线迂回邯郸?这主要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前没有控制住以晋阳为核心的太原盆地,因此才会试图从三晋中最薄弱的韩国入手,先取上党,再攻邯郸。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晋阳城已经被秦国所占据了(前246年)。秦国完全可以由晋阳出发,经由井陉攻击赵国了。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秦国也是非常有必要这样做的。因为失去晋阳的赵国,其防御重点,或者说主要兵力是分部在南北两线,即北线在代郡、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边防军,以及在南线邯郸城拱卫中央的赵军。为了防止南北赵军互为接应,由井陉切入河北平原,并沿滹沱河布设防线,将赵国一切为二,无论是从长期分割赵国的战略上,还是一战而解决问题的战术上,都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秦国这样做只会是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如果单纯的只是这样孤军深入,很有可能会陷入赵国两面包围的境地。所以秦国的这次攻击,其实是两路出击,除了由晋阳出发,出井陉的这一路大军外,另一路则直接攻击长治盆地,并沿釜口陉直接攻击邯郸城。从出击的方位来看,北路秦军实际上起的是一个“阻援”的作用,而南路秦军才是主攻方向。秦国人很想看看,这次还会不会再有一个信陵君出现来创造“奇迹”了。由于秦军这次攻赵是两路并进,因此很自然的也会有两路统帅。领军由井陉出击赵国的是秦军最著名的军事家族:“蒙”氏家族的奠基人“蒙骜”。说起蒙骜来,可以说是白起死后,秦国在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将领了。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将魏、韩两国压缩至济水以南,并攻取赵国的晋阳城。因此让他来承担攻赵的任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说到蒙氏家族,其实并不是秦国土产的,蒙骜本人是来自齐国的。这也是战国一大特色,人才能够充分流动,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地方去,而秦国的成功,从人的角度看,也正是重用了这些“客卿”。当然,对于这些人才来说,他们也正是看中了秦国的潜力,才会愿意为之效命。所以我常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地缘位置是否重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长之后的选择。蒙家在秦国最为成功的家族成员要算是蒙骜之孙“蒙恬”了,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蒙恬的战功就一定比他祖父更高,而是因为他军事生涯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对于后来的中原王朝来说,这种“对外”战争的意义,总是要大于“内战”的。也许是因为蒙家在军事上的建树,《寻秦记》、《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这类穿越剧中,在选择军事将领甚至主角时,总是会把目光放在蒙氏家族身上。 非常不幸的是,这一次攻击赵国,是蒙骜的最后一次出征。因为秦国的这次攻赵之举,并没有取得取得预期的成功,蒙骜也战败生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战术结果,并不是因为又出现了一个信陵君解救了赵国,而是因为秦国内部在战术协调上出现了问题。而出现问题的,正是南路准备经由长治盆地,对邯郸执行主攻任务的南路秦军。这一路秦军的统帅并非一位名将,而是一位王族,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不过由于《寻秦记》的原因,许多人还是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就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成蛟”。 在五国联军的那次大撤退之时,秦军实际上已经追击至了长治盆地,并在长治盆地西边缘的“屯留”邑(现在县名也是这)建立的据点。这相当于长治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防御圈,已经被刺破了。至于说在信陵君救赵之后,交给魏国以为缓冲的,以高都为中心的晋城盆地,当日其实已经被蒙骜所攻取了(前248年)。即使魏军借着这次五国合纵攻秦夺了回来,在大撤退中也没有力量保有了。长治盆的的被渗入,与晋城盆地的丢失,对于赵国在上党高地的防御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如果秦军这时集结重兵由此出击的话,赵军不会再有条件和信心打一场新的“长平之战”,而是将兵力回防邯郸,据城以待援。而秦人对于再来一次邯郸之围,显然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术准备。他们倒并不十分担心魏国再出一个信陵君来救越。已经被压缩到济水以南的魏国即使有这个想法,也得先突破秦国在河北、河济平原的防御纵深。 秦国最担心的是北线赵军回援邯郸,如果邯郸城被围,而赵国又无法找到外援的话,那些用来防御匈奴的,战力颇强的数十万赵军(大部分是骑兵),将会是赵国唯一的希望。虽然调回这些军队来解邯郸之围的话,意味着云中郡甚至雁门郡都有可能拱手让给匈奴,但相比于都城有失,这种丢车保帅之举也实属无奈。 虽然秦国在战术上布置的无可挑剔,但战场上的胜负并非只决定于某一方的实力是否更强,或者计划更为完美,否则大家只要兵棋演练一下就可以定出胜负了。在军事之外,还会有很多因素来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这其中,政治因素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外因。比之高度集权的秦国,山东六国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合纵攻秦之时,都会显出更多的政治空间,以让秦国施展外交手段分化反解,进而消弱对手的军事实力。相比之下,秦国似乎并没有这种问题,他的体制保证了整个国家都象是一台动作良好、精密的机器,在高效的运转。不过这次的秦国的确出问题了,所出的问题倒也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王权之争。《寻秦记》中所描绘的成蛟,是以一个反叛者,或者说嬴政王位的竞争者面目出现的。至于说书中所写的诸多反叛情节,当然艺术加工的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成蛟的确是与嬴政存有二心。 受命统帅主力部队的成蛟,并没有依计划与北路秦军同时出击,而是选择了原地观望。也许这位王弟是想拥兵以自重,去争夺秦国的王位;又或是怕将来嬴政不会放过他这位王位竞争者,因此不愿意去攻击赵国。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王室成员而到他国甚至敌对国家的是非常普遍的,成蛟和嬴政一样都曾经在赵国为质,如果有事,赵国会是最好的避难所。 不管成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这种犹豫都足够以让本来承担阻援任务的北路秦军,遭到灭顶之灾(如果说成蛟和赵国私下有默契甚至协议,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赵国可以在不调动北线赵军的情况下,集结在河北平原的赵军,包夹孤军深入的北路秦军。而本来希望在滹沱河北岸,攻击据点,阻击回援赵军的秦军,显然没有想到赵国的主力从南面以他们为主攻方面攻击而来。在大败于赵军之后,残余的秦军退回了太原盆地,而领军的统帅蒙骜也在回撤时,也被熟悉地形的赵军,伏杀于井陉之中。至于说成蛟,他唯一能做的选择,就只有到赵国去政治避难了。 虽然说秦军这次的攻赵之举,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而告失败,但在秦国强大的战略优势面前,赵国仍然随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以预见的是,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载,经过调整的秦国军队一定还会卷土再来。而秦、赵两国最后的PK,也将引出战国四大名将的后两位:王翦、李牧。 今天就写到这了,关于秦军两路出击的路线,我想前面已经对太行八陉以及山西高原解读的够多了,应该不需要再做张图说明,大家也能清楚了。至于说屯留的位置,大家倒是可以在关于上党的图中找一找,好让更清晰的了解当时秦赵两国的对阵情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