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半岛 — 缅甸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说到中国的西南边境,可以说西有缅甸,东有越南。当然中间老挝也有一点相连,不过这是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内陆山地国家,人微言轻,目前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不大。所以我下一阶段的分析重点会放在缅甸和越南上。  经过前面这么多天的分析,大家都应该清楚缅甸对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中国应该对缅甸有积极的渗透才对。而1949年以后,中缅关系也的确不错,目前中国也有意在缅甸间接控制一个印度洋上的港口,以缩短海上运输线(其中的战略意义也不言而喻)。  不过这些做法对于网络上的“爱国青年”们来说却过于保守。按照“积极”一点的想法是,中国应当在与缅甸的领土问题上做些文章,达到直接控制的程度,以直接逼近印度洋。这个想法应当说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在同样有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问题上,中国表现的要强硬的多。而且印度明显要比缅甸难对付的多。  另外如果中国肯做,最起码在中缅签订正式边境条约之前(1960年),中国对于与缅甸的那些争议领土提出主权要求的理由要比藏南充分的多。(藏南的主权要求算是间接的,即北京控制了西藏,然后通过西藏在藏南的历史存在提出要求。而中缅过境的争议区,当地的部族是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策封的)。  之所以没这样做,原因很多。一是政治上的。当时中国需要盟友,而缅甸对于中国突破西方的封锁有着重要的地缘作用;二是法律上的。中缅之间关于边境的法律文书,是由中央政府与缅甸方直接签订的。当时的中国的政治代表是清政府,缅甸方则是英国。现在的政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与清朝是继承关系。因此不大可能象对于中印边境那样,通过否定西藏政府的合同主体地位来证明合约无效的目的。当然如果实力足够,这些“国际法”或“国际惯例”也可以成为一张废纸。就象中国有能力将外国势力逐出中国境内,那些“租界”合约自然也就可以被认为是前前政府订立的不平等合约,而一概不认。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去要求,或者说是放弃了的争议地区,更多的是综合考虑下来不得不放弃的。这其中,地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分析的重点。我们必须先对缅甸的行政区划有个大概了解。我们知道,按行政区划,缅甸被划为“7省7邦”,7省基本位于伊诺瓦底江中下流的平原地区,再加上从泰人手中夺取的马来半岛北部的那条狭长地带。我们知道缅甸的主体民族是缅族,5700万人口中缅族占了2/3。事实上缅族就主要集中在这七个省。这七个省大致等于所谓的“缅甸本部”(英国人入侵缅甸时认定的缅甸核心区)。这有点象依明朝十八省所认定的“中国本部”(在这个帖子里,我称之为“中国核心区”)。  既然有了核心区,那当然也就会有边缘地区了。中国的边缘地区在哪里,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分析了。而缅甸的边缘地区就是那七省以外的七个邦了。当然不管是“核心区”还是“边缘地区”现在都是处在同一个国际政治主体之下。所不同的是,中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两部分的统一和整合的。而缅甸是依靠外力,也就是英国人的力量来完成所谓“统一”的,因此在英国人走后,缅甸本部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两部分的整合工作,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样的”统一”工作,英国人也帮印度做过。所不同的是,也许英国人对印度的“感情比较深”吧,在他们走之间搞了个印巴治的方案,将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尽最大可能的分开来了。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印度好,实际上是让矛盾永无解决,进而“分而控之”的用心。最起码缅甸本部还是有可能依靠各种手段,融合境内的边缘地区(比如他们最近在果敢做的事);而印度则需要无休止的面对西北方的巴基斯坦的威协。我并不认为巴基斯坦当初留在印度境内矛盾会少些,但这最起码留下了从内部解决的可能性。而现在印巴关系不得不面对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政治力量的插手(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我们先上张缅甸行政区划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和中国一样,缅甸的边缘地区也就是那七个邦,基本是围绕在缅甸本部周围的边境地区。这其实是一废话,不在边上怎么叫边缘地区。  不过有一个邦,也就是“孟邦”正好卡在伊诺瓦底江流域那六个省,和马来半岛北部那个突出部之间。相信无论是谁站在缅人的立场上都会视之为眼中钉。事实上孟族人是缅甸本部最早的土著民族,在缅族人的压迫之下,他们已经只剩下西南角的那一点狭长空间了。也许缅人可能给他们一点生存空间,毕竟这剩下的130万人并没有可能真正从缅甸独立出去。不过在缅甸从泰人手中夺取了马来半岛北部的那一条狭长的突出部后,孟人的存在就显得很突兀了。因此有传闻说孟人受到了缅族的残酷对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孟族人也象其他的邦那样拥有自己的武装,但从地缘和实力的角度来看,我并不看好他们的生存能力。缅甸本部本身可以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可以是一个政治名词。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为缅族人。应该说缅甸本部占据了缅甸最为肥沃的土地,包括那条伸入马来半岛的突出部(海权意义重大)。而其他的邦大多数者处于山地高原地区,生存环境远不如在冲击平原上的缅族。为了了解这点,我们必须从三维的地形图上对缅甸的行政区划再做一个了解。  手边并没有合适的〈缅甸行政地形图〉,只好自己做了张。为了不至于太复杂,对于缅甸本部的七个省并没有细划出来,整体被标为缅甸本部了。请注意看与中国接壤的两个邦,那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我们可以看到,缅甸与中国接壤的两个邦分别是“克钦邦”和“掸邦”。这两个邦最近的出镜率颇高,掸邦主要是因为那四个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四个“特区”,特别是果敢。当然在此之前,金三角的主人“坤沙”也正是活动于此。  在史泰龙重出江湖的〈第一滴血4 〉中,克钦邦的武装力量被塑造成为帮助美国人反抗暴政的自由战士。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中国和缅甸历史上存在领土的争端。这些领土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江心坡”为代表的缅北地区,位置基本处在“克钦邦”的管辖范围;另一部分则是以“南坎”为代表的掸邦东北部地区,位置自然处在掸邦了。事实上依缅甸的实力,并没有可能从中国占得领土方面的便宜,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个老在帝国——英国。缅甸曾经被并入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因此中缅边境的现状在19世纪末就基本上由英国和清政府定型了。  我在这里并无意愿去多谈关于这些土地的法律问题,和其中所涉及的民族感情。只是依本贴的主旨对其中的地缘因素加以分析,也许这并不是决定边境走向的全部,但最起码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先要清楚中缅边境北段究竟是划在哪里的。现有的边境是划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如果你的电脑上有GOOGLE地球,你就可以看到在云南西部的那片呈“人”字形的横断山脉区域里,有两条有“雪线”的山脉由北向南一直延伸到中缅边境。其中西侧的这条就是“高黎贡山”,东侧紧挨着的那条就是“怒山”  这两条山脉位于云南的最西部,也是横断山脉在这一地区走势最清晰,最高的两条山脉。我前面说过,山脉两侧必有水流,而且山脉越高,所汇集的水量越大,所形成的河流也就越大。既然这两条山脉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那么理论上在它们边上应该能够形成三条大江大河了。  事实证明,大自然的确是有他的自然规律,这两条山脉的两侧果然形成了三条大河。最西边的那条,也是就“高黎贡山”西侧的那条叫“恩梅开江”。如果你对这条江不熟悉也不要紧,因为大家一般熟悉的是它下流的那个名称——伊诺瓦底江。也就是我们刚才一直在讲的,孕育了缅甸本部的那条母亲河。  另一条就是夹在“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的那条江了。在中国境内它的名字叫“怒江”,进入缅甸以后,它被称之为“萨尔温江”,也就是缅甸两大水系中的另一条。它所滋润的主要区域就是掸邦高原以及高原南部的那些边缘地区了。  第三条也就是怒山以东的那条,名气就更响了。它就是流经中南半岛四国(缅甸除外)的“湄公河”,当然在中国境内的那段我们下是习惯称之为“澜沧江”。  换句话说,这两条山脉孕育的三条大河为整个中南半岛提供了主要的水资源。也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中南半岛的文明。由于这两条山脉是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前面说横断山脉对于中南半岛的地位,相当于青藏高原于中国内地的地位并不为过。对于中国来说,有利的是,这一地区目前在中国的掌控之中。我们在分析中国西南部分的时候曾经说到,横断山脉阻隔了中国的势力从云贵高原向中南半岛北部高原渗入,这一点从人类的大规模迁移角度来看是符合逻辑的。那些山脉在这一地区开始向东南方向呈扇形铺开,的确是造成云贵高原与与中南半岛北部的交通困难。  但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的迁移并不代表没有小规模的沟通。事实上根据现在的研究,中南半岛上的很多民族是从中国境内迁移过去的。当然这种迁移是长期的,持续的,最初的规模并不够大。当然由于存在足够的冲击平原,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形成文明后的人口规模已经不小了。  在横断山脉两侧都已经形成足够的人口规模和文明时,这种人口单向的以移民为目的的小规模的迁移,逐渐转变成双向的,以贸易为目的的商业交流了。  不用怀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事实上无论多么艰难的地区,出于利益的驱动,人类都有可能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地区就存在这样一条道路。  这条穿越了怒山和高黎贡山的道路就是现在开始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北部的那些原始森林当然不会是这条路线的终点。这和路线的西点被认定为印度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当然印度人还可以通过开帕尔山口将这些货物输入西亚乃至欧洲。东点被认定为成都平原,这一路线之所以现在被重视很大程度是因为三星堆的发现。这一明显带有异域风格的文明肯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东西方交流通道。这条通道最终被认定的走向是成都——昆明——大理——腾冲,然后向西进入缅甸,经过密支那地区,向北穿过胡康河谷进入现在印度的“东北地区”,然后向西进入恒河平原。  也许你会被这一大堆地名弄得头晕,没关系,这些我都在图上标出来了,大家只需关注它的走势就行了。这当中有一个地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那就是“胡康河谷”。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如果我说出他的另一个名字,相信稍微关心一点抗战史的朋友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野人山”    大家肯定对中国在缅北地区究竟曾经有过多少主权要求感兴趣,因此我做了张图(底图上原有部分标记,在此向原作者致敬)。大家亦可以在上面看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


对于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一直是沟通不断的。当然路上并非只是在进行丝绸贸易,只是由于北方那条东西方通道太过于著名了,所以也被套用了。如果说西域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的话,那么在这片高原峡谷区,马就是最好的运输工具了。所以才会有“马帮”一词。“山间铃响马帮来”看起来是很浪漫的,实际上则是艰险无比。  这条南方的东西方通道起初并不为中原的华夏族所重视,毕竟这里离文明的中心有些遥远。直到秦人征服了成都平原使得这一通道最终得以进入帝国的视线中。不过秦人的目标始终是在关东地区,及至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后,却又只是昙花一现的成了一个短命王朝。  所以对这一通道真正有想法是到了另一个以武功著称的皇帝称霸的时候,他就是与始皇帝齐名的汉武帝。如果说秦皇的主要功绩在于一统华夏的话,那么汉武的武功则表现在对外的扩张上。当然最被的扩张动机是出于应对北方匈奴的军事压力。不过待打通了西域通道后发现,这里面的经济利益亦是十分可观的。这一经济上的动机也成为了汉朝后来经营西域的主要动机。  人的欲望有时是无止境的,在西部的商业通道打通后,帝国希望找到其他的通道是在情理之中的。也许西南的这条东西方通道并不会被长安城里的皇帝列为头等大事。但出于地缘上的关系,成都平原上的地方政治家们对西南地区和这条通道会有足够的兴趣。在帝国正处在顶峰的阶段,任何有可能为帝国带来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朝在羁縻统治了云贵高原上的土著民族后,还继续向西进入怒江地区。当然,和在西域的做法一样,帝国对这一地区并不是以移民消化为主(帝国内部还有很多待开垦的土地),而是以保障交通为主要目的。毕竟相比于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之称,这片“烟瘴之地”暂时还引不起汉族的足够兴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