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 麦哲伦海峡及其周边地缘结构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叛乱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影响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的信心。在圣胡里安港湾盘桓了8月底,直到天气开始转暖后,船队再次启航。尽管损失了五个月时间及一条船,麦哲伦的坚持还是很快收到了回报。仅仅三天之后,船队就抵达了日后被以“麦哲伦”命名的那条海峡(二者航程约380公里)。
麦哲伦海峡、火地岛
对于曾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的麦哲伦来说,困惑在于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水道,而不是一面是陆地、一面是海水的景象。当然,世界上很多海区,就是通过海峡相连的。比如欧洲人熟悉的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只是有了上一次在拉普拉塔河口的教训,麦哲伦并不敢轻易断言,已经找到了通往另一片海洋的大门。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是派出先导船去探明,前方的水域是海水还是淡水。
麦哲伦海峡及其周边地缘结构图
在经历过两天的探索之后,麦哲伦得到了好消息:深入水道之后并没有发现淡水的痕迹。整个船队则花了20多天穿行海峡,进入太平洋水域。这段旅程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整条海峡非常曲折,海峡两侧的陆地,密集分布着无数锯齿状的港湾(海峡整体呈现为“V”字形)。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在海峡南边的陆地之上,能够经常看到烟火(土著居民燃放的篝火),麦哲伦遂将之命名为“火地”
这片“火地”就是南美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不过麦哲伦当时并不认为海峡南边的这片“火地”只是一个岛屿。自古希腊时代以来,欧洲一直存在着一种猜想,那就是在世界的南方,应该有一片体量相当的大陆,与欧亚大陆隔海相望。否则这个世界不管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球面,都会处于失衡状态。这片臆想中的大陆被命名为“南方大陆”。麦哲伦相信他所看到的“火地”,就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只是就西班牙和麦哲伦此行来说,目的并不在于去开发一片未知的土地,而是找到通过富庶东方的航线。一如哥伦布当日的目的,同样不是在于发现“新大陆”一样。
然而不管麦哲伦有没有去探索,火地岛南端的航线都是现实存在的。当然,更准确的话,我们应该把以火地岛为核心的这个岛群称之为“火地群岛”。直观的看,火地群岛无疑在某个地质时期,属于这片大陆的一部分。类似“好望角”的岬角,则存在于群岛南最南端的“合恩岛”南之上。需要注意的是合恩岛西北部还有个奥斯特岛,它的南端岬角曾经被误会为合恩角的所在,因此也被称之为“假合恩角”。
要想发现火地群岛并非一片巨大的大陆其实并不难,麦哲伦海峡与火地岛南部岸线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300多公里。在顺风的情况下,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航速一般在10-20节之间。“节”是一个专用于航海的速率单位(后来延伸至航空领域),意为“1海里/小时”,1海里则约等于1.852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借助风的帮助,你甚至有可能只用一天时间,就揭开火地岛只是一个岛屿,而不是一片大陆的秘密。
事实上,在麦哲伦海峡被发现后不久(1525年),就已经有西班牙探险家,完成了从绕行火地群岛南端的探索工作。然而这一发现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被有意掩盖了。一方面是因为麦哲伦海峡的通行条件不错。虽然有点曲折,但在这种海峡中穿行,比之好望角、合恩角那种“一面是大陆,一面是海水”的绕行还是要安全得多;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一条狭长的水道,具备天然的防御优势,控制成本要小得多。
有鉴于此,西班牙人更愿意让世人相信,麦哲伦海峡之南是一片冰冷、黑暗的“南方大陆”,唯有通过西班牙人控制下的海峡,才能够打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路。这一秘密直到半个多世纪后(1578年),英国最著名的“皇家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决心为英国完成一次环球探险之旅后,才被揭开。
海盗德雷克的环球探险
海盗德雷克的故事,相信很多喜欢大航海时代(包括游戏)的读者已经知道了,这里就不再细述。在德雷克完成的那次环球探索中,他仍然选择的是从麦哲伦海峡通行。虽然西班牙人肯定是不愿意看到德雷克这样做的,但德雷克之所以成为史上最著名的“皇家海盗”,就在于他以“私掠者”的身份,针对西班牙的利益发动了一系列攻击。在这次环球探索当中,环美洲劫掠西班牙商船及据点,同样是计划的一部分。
火地岛并不是麦哲伦海峡南部岛屿的全部。其它面积更小的岛屿,主要集中在V形水道的西段,包括格拉夫顿群岛、阿格尼斯群岛等。相比东段海峡,西段海峡的宽度要狭窄得多。在经行火地岛之后,雷德克并没有沿正常路线,从西北方向穿出海峡,而是选择了从群岛区西南向穿出。
在大航海时代,这种位于主航海之侧的群岛海域,一直是海盗的最爱。海盗们不仅能够在当中找到隐蔽的藏身处,更能够方便的袭击航行于主航道之上的商船。不过德雷克这次的选择,更多是出于躲避西班牙人的伏击。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对他恨之入骨的西班牙人,又想在这次环球旅行中置其于死地的话,最窄处仅2.7公里、长度约250公里的麦哲伦海峡西段,会不会是最好的选择。
按照计划,德雷克在进入太平洋之后,应该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线一路向北,在劫掠西班牙的沿岸据点的同时,继续他的环球探索之旅。然而大陆南端不稳定的气候,还是跟这位“伟大”的海盗开了个玩笑,他和他的船只先是被风暴吹向了太平洋腹地,然后再转回海岸线时,航向又向东南方向偏移。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大航海时代,很多重要发现都是上帝在考验航海者决心后所给予的补偿(比如葡萄牙人对巴西的发现),这次也不例外。德雷克的这次错误,让他无意间发现了火地岛并非是西班牙人所渲染的“南方大陆”。这片陆地之南,还是一片冰冷的海水。
发现火地岛秘密的德雷克相信,即使真的有“南方大陆”存在,那么也应该在更远的南方。一直到19世纪初,人类发现南极大陆的存在,才算正式验证了这一猜测。不过这块冰雪覆盖的大陆,实际不太符合欧洲人关于世界需要一片大陆为维持平衡的想象。对于追求对称的完美主义者来说,南极洲对应的应该是北冰洋。最终“南方大陆”的名头,被赋予了由另一位著名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的澳大利亚(1770年)。今天澳大利亚的的英文名称“Australia”在古拉丁语中的便是南方大陆的意思。事实上如果不是欧洲人一直有寻找南方大陆的执念,这个面积仅769万的荒凉岛屿,还真不太有资格成为一个大洲。
鉴于德雷克的贡献,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这片海域,被命名为“德雷克海峡”。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英国当然是非常欣喜德雷克海峡发现,并大肆宣传了(在此心痛53年前就做出同样的发现的西班牙船长两秒
总得来说,合恩角周边海域的气候条件是非常不理想的。海上终年强风不断,水流混乱,并且经常有浮冰出现。这种情况在好望角同样存在,只是在合恩角表现的更为恶劣,原因在于合恩角离南极洲的距离太近。比较下这两个著名岬角的纬度(好望角:34°21′25‘’S;合恩角:55°59′)就容易理解了。对应我们熟悉的北半球地标,前者相当于连云港的位置;后者则与外兴安岭持平。
如果想尽量接受陆地保护的话,火地岛南端其实还有一条东西向的狭长水道——比格尔海峡,可以帮助航海者完成两大洋的穿越工作。在诸多经行这条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德雷克海峡之间的历史人物中,达尔文应该是最知名的一个了。“比格尔海峡”之名,正是源自于他考察过程中(1833-1834年)所乘坐的船只“比格尔号”。
尽管德雷克海峡的海况情况不佳,甚至有“海上坟场”之称,火地岛秘密的揭开,还是为西班牙以外的国家,打开了一条不受西班牙制约的航道。毕竟这条位于两个大洲之间的“海峡”,宽度达到900-950千米。不管它是不是精准符合“两个水域之间的狭窄水上通道”的海峡定义,有一点都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西班牙人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封锁(即使能把比格尔海峡也封锁起来)。
马岛战争、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
在后来的历史中,有志于打造全球性殖民帝国的英国、荷兰、法国等国,都曾经派出船队对火地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过探索工作。这些探索工作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一个副产品,是南美洲最大的外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英国与阿根廷的争夺对象,两国之间的争端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西距麦哲伦海峡与合恩岛,都为500多公里群岛,被发现的时间并不比麦哲伦海峡晚多少。英国人认为,这片被英国命名为“福克兰群岛”的陆地,是1592年由英国船长戴维斯率先发现的。不过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荷兰人威尔德于1600年率先发现。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及法国人相继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建立殖民点,更为注重大陆利益的后者,很快又退出了这场争夺,并将定居点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西班牙。在南美国家相继摆脱西、葡两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阿根廷认为自己应该自然继承西班牙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然而一直以来,将海洋视为自己帝国基石的大英帝国,却一直不愿意放弃福克兰群岛,尽管它在20世纪中期放弃了绝大部的殖民地。
从海权角度看,在南极洲无法发挥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情况下,福克兰群岛将是英国伸到海洋的最南方节点。其战略意义就像英国人在印度洋中央,所保留的的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一般。在经营海洋的问题上,二战后接棒英国称霸全球海洋的美国,与英国的理念是一致的。二者结成的紧密联盟,使得美国可以使用英国的这些地缘政治遗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将查戈斯群岛中最大的“迪戈加西亚岛”租借给美国做军事基地。类似的合作在英国与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马岛战争”(1982年)中亦有体现。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支持,英国人将很难完成这场代表帝国最后辉煌的远征。
一个比较不为人知的情况,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东1300公里处,还有一处名为“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的无人群岛,在英阿之间存在争议。在1985年以前,英国将这个群岛归为福克兰群岛的属地。马岛战争最初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在1982年3月19日,有50名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岛宣示主权(无人岛这样做没有障碍),其后阿根廷政府开始跟进,进而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1982年4月2日)。
从地理角度看,“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算是南美洲最外围的岛屿,其南部岛屿则应归属于南极洲所有。无论是英国还是阿根廷,将之视为马岛/福岛的附属部分,在地缘政治上倒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在马岛战争后,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英国将之建制为了独立的海外领地。这是因为,鉴于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的地理距离太近,英国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将来还能够一直保有对它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未雨绸缪的将“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与马岛做一个行政切割,应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
南极条约
这一切割的另一个理由,在于“英属南极领地”地位的不确定性。1959年12月,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共同签署了旨在认定“南极洲应仅用于和平目的”的《南极条约》(中国于1983年8月加入)。在这一条约中,南纬60度以南的陆地被确定为南极洲的范围。然而自19世纪英国政治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来,就已经在这条红线之南发现了若干岛屿,包括有:南极大陆向南美大陆方向延伸的“帕默半岛”(又称“南极半岛”),以及大陆边缘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英国人据此建制了“英属南极领地”的行政区。
对南极洲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
英国并不是唯一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也都声称拥有部分南极领土,并成立了相关行政机构。其中阿根廷声称拥有主权的范围,几乎就是对应所谓“英属南极领地”。只不过,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还是环境保护原因,这些领土要求都无法得到国际承认。
另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南极条约》限定了南极洲用途的情况下,即使占据这些所谓的“南极领土”,亦没有办法发挥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上的作用。比如中国的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科考站,就是设立于南设得兰群岛的主岛——乔治王岛之上(另外还有12个其它国家设立的科考站)。在这种情况下,恰好处于南美洲范畴,地理上又远离大陆的“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自然成为了英国在大西洋南端的最后抓手。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地缘看世界
作者:温骏轩,70后,长于以历史为脉络,地缘为角度,解析世界
新书《谁在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