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塔尔纳克河谷;地缘背景参考——俾路支斯坦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大月氏人之所以没有西进伊朗高原,是因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游牧民族捷足先登,控制了伊朗高原北部,并正好在大月氏人南下粟特前一点强势崛起,赶走了整个伊朗高原上的希腊人。这个属于伊朗历史的古典王朝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由斯基泰系游牧部落建立的“帕提亚王朝”(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地缘标签也因此被命名为“帕提亚”。 中国史书称之为“安息”)。  面对一个同样也拥有游牧基因,且刚刚成为伊朗高原之主的强大王朝,大月氏人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去硬碰硬。因此大月氏人的经营重心,只能是吐火罗地区了。而马雷——赫拉特——锡斯坦这条中间地带,就是双方势力范围的结合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条结合部中的各个点,可能会归属于任何一方。只不过,帕提亚人和大月氏人并非是这个结合部的唯一争夺者。在他们对面博弈之前,还有一支游牧民族曾经顺着这个结合部向南渗透,并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过。这个民族就是曾经在伊犁河谷建国的“塞人”。  当帕提亚人成为伊朗高原的主人,大月氏人又南下吐火罗盆地后,悲剧的塞人残部所能选择的,就是沿着这个结合部向南迁移。然而,试图在赫拉特立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一带离帕提亚人和大月氏人太近了。双方都有可能顺着赫里河而上,抢夺这个战略要点。有鉴于此,真正有可能让塞人远离事端,夹缝中求生的就只有锡斯坦地区了。  面对安息王朝的阻击,大月氏人试图从结合部南下,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以南地区固然是十分困难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塞人就获得了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原因在于强大的安息王朝并不会放弃东方。尽管帕提亚人崛起之地在伊朗高原的东北部,地缘博弈重心又在于地中海沿岸板块(这甚至影响了,他们争夺中亚农业区积极性),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安息王朝会放弃锡斯坦。因为对于伊朗高原的统治者来说,控制锡斯坦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条同样具有诱惑力的征程,那就是征服“印度河平原”。  就东亚以外的亚洲世界来说,有两个“两河平原”的文明是世所公认的。一个就是新月沃地中,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所组成的中东“两河平原”,这也是通常意义上所认知的两河平原;另一个,则是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了。以伊朗高原的位置来说,优先渗透与之相邻的中东两河平原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入侵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的统治者也同样抱有兴趣。只不过,要做到这点,仅仅控制米底、波斯、帕提亚三个伊朗高原核心区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向东跨越整个伊朗高原东部,才能俯视南亚次大陆最西端的印度河平原。  希望做到这点帝国的缔造者,并不一定要征服整个兴都库什山脉。他们只要在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以南,也就是赫尔曼德河流域所处的地区占优优势,就有机会打通一条战略通道了。而加恩——萨哈德山脉以东,去除掉兴都库什山脉的山地,其实就是伊朗高原东部地区,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东伊朗高原”。而赫尔曼德河流域的终点,现在被我们称之为“锡斯坦”的赫尔曼德湖地区,就是自西向东,征服东伊朗高原的桥头堡了。  对于占据赫尔曼德湖地区的部族或者帝国来说,他们如果再想继续东进的话,理论上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沿着赫尔曼德河前进,并沿途占据绿洲了。只是,沿着赫尔曼德河走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被确定为赫尔曼德河主干的这条河流,实际位于兴都库什山脉腹地。问题在于,无论是通行,还是进行农业开发。除了水资源之外,相对平坦的地势也很重要。以我们在天山山麓的经验来说,最好的方案是沿着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山地、平原相接处的绿洲向东渗透。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存在一系列由平行排列的,由南北向河流所滋养的绿洲存在,为这段旅程提供补给(就象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情况一样)。  不过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兴都库什山脉,并非是滋养它南麓低地的唯一山地。在这片低地的东南侧,就是伊朗高原与印度河平原的分水岭——苏莱曼山脉。它们之间紧密的地理关系,使之有机会共同保护二者之间的低地。也就是说,这片本来应该由兴都库什山脉之水独立经营的山麓低地带,其实是由苏莱曼山脉和兴都什山脉所共同滋养的谷地。虽然由于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内部,都有许多东西向的谷地,将降水直接引向“赫尔曼德河下游盆地”等低地。两山包夹而成的谷地最低点,并没有得到巨额的水量补给。但是,这种地形结构,已经足以在两山之间,形成一条两面受水,并与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平行的河流了——“塔尔纳克河”(TARNAK)了。  在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南部、苏莱曼山脉北部的众多赫尔曼德河流域支流中,塔尔纳克河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你甚至在一般比例的地图上,找不到这条河流的名字。与之相比,其北部位单独由兴都库什山脉供给的“阿尔甘达布河”;以及南侧主要由苏莱曼山脉集水的“洛拉河”都要更为显眼。不过,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在阿富汗南部的交通线上的话,那么你所看到的那条起自赫拉特,终至喀布尔的,沿兴都库什山脉西、南麓而行的A1公路,其坎大哈以东部分路线,大部分就是沿“塔尔纳克河谷”而行的了。  对于波斯人、马其顿人、塞人,或者现在准备进入东伊朗高原的帕提亚人来说,前进到塔尔纳克河谷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离富庶的印度河又进了一步。不过且慢,既然大家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进入那片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就步入成熟文明期的土地(印度河文明),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沿着“塔尔纳克河谷”向东渗透呢。以一般规律而言,印度河流域的精华之地,应该在它的下游地区。而依照几何原则,从锡斯坦向东南方向,穿越伊朗高原东南部的山地,不是能够更快到达印度河下游吗? 单从地理结构考虑,的确如此。但事实是,大家更愿意舍近求远的先进入“上印度河平原”(印度河上游地区),再沿河而下控制下印度河平原。也就是说,这片被波斯人和马其顿人称之为“格德罗西亚”的,位于伊朗高原东南角的土地,在地缘政治结构中被彻底边缘化了。而在今天,它在地区地缘政治结构中的位置,依然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我们现在更习惯称之为 “俾路支斯坦”。

附:赫尔曼德河水系流域示意图


我们很容易发现,被我们认定为是伊朗高原核心区的三个板块,所依附的就是高原的边缘山脉。而帮助高原东北部封口的兴都库什山脉,边缘也有不少可供农业开发的绿洲。那么东伊朗高原呢?那块位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以南的地区,难道只有锡斯坦地区,是值得关注的绿洲吗?既然我们认为,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山、水之间的关联是那么的紧密,那么就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区域都有哪些山体组成的。  为伊朗高原东南部山脉,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条走向和苏莱曼山脉一至,叫作“基尔塔尔山脉”。其实一定要把他们看成一段山脉也没问题。不过从结构上来看,我们还是能够明显区分这两条山脉的地理分割点的。当我们顺着基尔塔尔山脉南行,到达印度洋边时。山地开始沿着海岸线向波斯湾方向延伸,并最终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对接。这段西临波斯湾口,东接南亚次大陆的山体,叫作“莫克兰海岸山脉”。  从位置上来看,我们很容易认为,基尔塔尔——莫克兰海岸山脉是伊朗高原最具潜力的板块。因为他们看起来,是整个大中亚地区离海最近的地理单元。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山、海的共同作用下,伊朗高原的这个东南角,有机会营造出富庶的农业区来。然而事实去并非如此,与海洋的距离远近并非是决定降雨量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风向,在于能把海洋滋润水气带过来的风。  以伊朗高原整体的降水情况而言,呈现的是“西高东低,北多南少”的格局。西部山区年平均降水能达到500毫米左右(最好的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能达到1000毫米),而到了东南部就只有最多200毫米了。这种降水格局意味着,真正为伊朗高原提供水气的,还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至于印度洋,相信有了阿拉伯半岛的经验,大家应该不再对这片海洋抱有太大的希望的。因为印度洋真正能为大陆带来水气的“西南季风”,是从南亚次大陆的西南部登陆。在润泽了大部分印度半岛的同时,也绕过了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仅仅依靠200毫米的降水,包括萨哈德高原、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在内的,伊朗高原东南部山地,在古典时期所能维持的就只能是游牧经济了。至于这些山地之间的低地,自然更是没有机会蓄积足够的水资源,来摆脱荒漠化的命运。当然,象赫尔曼德湖区这样,由几乎半个兴都库什山脉,部分苏莱曼山脉所供给的低地,还是有机会成为例外的。只不过它的地缘位置实在有些危险。往北看,是中亚游牧民族南侵的通道所在。往南又紧接着伊朗高原内部的游牧地带。在这两股游牧力量的夹击之下,赫尔曼德湖区在古典时期后期,呈现出了由农转牧的状况。  当年南迁至锡斯坦的塞人,有没有对赫尔曼德湖区的农业经济进行破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在帕提亚王朝东征之后,塞人如果还想以游牧的生活方式,维持政治上的独立,应该就只能是退入南部山区了。现在游牧于萨哈德高原——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的游牧民族,被称之为“俾路支人”。而包含这三条山脉的伊朗高原东南部地区,也可以单独称之为“俾路支高原”。基于游牧民族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我们无法得知现在居于这片山地的俾路支人,到底跟当年的塞人有无关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从人种还是语言来说,他们都算得上是欧洲游牧民族的后代了。至于远道而来的亚洲游牧民族,他们千里迢迢的来自这片高原,所图谋的只是那些富庶的农业区。对这片边缘山地,并没有势在必得的想法。  尽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俾路支高原在古典时期应该没有太大价值,可在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它却有着特殊的价值。印度洋虽然没有为俾路支高原带去多少水气,但还是为它提供了上千公里的海岸线。这在海权为大的时代,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了。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俄国人,这一点我们在国际部分曾经分析过。为了让独立的“俾路支斯坦”国,能够与苏联相接。俄国人甚至“帮助” 俾路支人,在地图上向北扩张了一倍的领土,以使得这个拥有印度洋海岸线的“国家”,能够与现在的土库曼斯坦相接。至于如果俾路支斯坦如果当年真的独立了,最终会不会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国,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在很多设想还未实现之前,就已经崩溃了  其实真从地缘结构来看,有独立倾向的俾路支人,除了图谋从伊朗、巴基斯坦领土中,分割出俾路支高原来。最多能够向北延伸的领土要求,就是锡斯坦了。在由中亚方向而来的突厥人,将锡斯坦的精华之地——赫尔曼德湖区的农业灌溉系统破坏殆尽后,他们并没有试图在此完成土著化进程。我们前面也说了,那些更富庶的农耕区才是这些北方入侵者的欲望所在。而对于邻近的俾路支人说,这却是一个向北延伸势力范围的好机会。所以现在的锡斯坦地区,也有俾路支人分布。而在伊朗的行政版图中,波斯人所分得的那部分锡斯坦地区,以及俾路支地区,也因此合二为一成为了“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而分得大部分俾路支高原的巴基斯坦,则单独为俾路支人设置了以其族名命名的行政区——俾路支斯坦。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低地的南亚次大陆,应该没什么机会染指这片高原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真正让巴基斯坦(或者说分裂前的印度),得到这片土地的是英国人。为了英属印度的地缘安全,英国人从波斯人手中谋得了三分之二的俾路支高原。这也使得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内部安全上必须面对俾路支分离势力的威胁。只不过,俾路支高原的边缘位置,以及游牧属性。使得它在波斯人眼中也是一个有分裂倾向的边缘板块。也就是说,波斯人在俾路支独立的问题上,是绝对不会投赞成票的。这也使得伊朗、巴基斯坦两国,都不至于成为俾路支斯坦独立的幕后黑手,并试图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地缘安全。  鉴于上述原因,在地区地缘政治中,俾路支斯坦本身是没有太大机会搅起事端的。不过上升到国际政治层面,事实就有些微妙变化了。典型的案例,就是苏联试图通过鼓动俾路支人独立,来打通印度洋通道。而就现在的地缘政治动作而言,对俾路支地区最有兴趣的就是中国了。俾路支高原紧邻印度洋、波斯湾的地缘位置,还是让试图染指印度洋的中国看到了它的存在。如果大家关注时事的话,应该看到过中国接收瓜达尔港管理权的消息了。这个港口,就是在俾路支高原的南部沿海地带。当然,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虽然中国是绝没有机会,也不会有想法去通过俾路支斯坦,扩张出一片对接印度洋的领土来。真正能做也会做的,反倒是帮助巴基斯坦,加强对俾路支地区的控制力度。  好了,通过上述解读。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清楚,无论对于波斯人、马其顿人、帕提亚人来说,在进占赫尔曼德湖地区之后,继续向南都不会是选项了。他们接下来的选择,将会是一路向东。。。。。那么,一路向东是不是就只有进入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塔尔纳克河谷”呢?情况并非如此。至于还有什么选择,我们明天再接着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