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朔方郡的“出关要塞”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卫青主力最后出击的地点是在朔方郡。这片由南、北两条河道圈就的河套之地,在大部分历史时期,算得上是中央之国能够向西北方向,扩张的终极板块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严重,难以支撑农业生产。尤其是后套平原的正南方,隔南河相望的那片高原之地,在有人类进入这片土地之前,就是一片沙漠之地了。这片体量与后套平原相仿的沙漠,就是“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无疑是鄂尔多斯高原中,最古老的沙漠。尽管很多历史研究者,当河套乃至内蒙高原的沙化,简单归罪于人类的过渡开发。但事实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人类的开发可能会过渡消耗掉些表层植被,但却没有力量把砾石研磨成沙子。  与河套地区隔祁连山相邻的,是我们在河西部分曾经提到过的阿拉善高原,这片高原的大部分土地也是为沙漠所覆盖。在盛行西、北风的亚洲腹地,阿拉善、蒙古大漠上的沙并非不会被吹到鄂尔多斯高原。不过,从根本上来说,鄂尔多斯高原的沙还是自产的,也就是就地起沙。  关于这一点,地质学家应该会有更权威和专业化的解读。简单点说,就是整个河套地区,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是一个大盆地,黄河,以及今天陕北、陇东高原上,那些最终东、南向汇入黄河的河流,在最初的时候,是反方向流入“鄂尔多斯盆地”的。直到有一天,因为地质运动和泥沙沉淀的原因,鄂尔多斯地区抬升成今日的样子,而黄河也突破山地阻隔东流入海后,鄂尔多斯高原作为这个大盆地的底,也变成了陆地。  其实今天,整个河套地区的地质学名称还是“鄂尔多斯盆地”。在它漫长的湖盆岁月里,那些被黄河从上游地区带下来的“沙”,也随着水的作用力向湖盆边缘堆积(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海边的沙滩)。今天我们看到鄂尔多斯高原真正沙化的地区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与后套平原相邻的,位于西北角的库布齐沙漠;另一块而是与黄土高原相接,并向陇东、陕北高原强力渗透的“毛素乌沙地”。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环境是呈东向西逐渐变差。在接近陕北高原的地区,还能够生长出典型的干草原来,但向西伸入高原腹地后,随着地表河流的减少,最多也就只有沙草相间的荒漠化草原了。到了库布其沙漠这个位置,就已经完全沙漠化了。反过来,湖盆的另一边,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相交的这一区域,在环境上就要纠结的多了。因为湖盆边缘堆沙的原因,这一地区薄薄的土层下面储存着大量的年代久远的沙。一旦表层水土流失严重的话,就会翻出来成为流沙。  在汉帝国开始经营河套地区时,今天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流沙肯定没有今天多了。今天这片叫做“毛乌素”的土地,已经升级为“沙地”了。之所以还没有给它个沙漠的名份,是因为这些流沙覆盖的区域还有挽救的可能。现在在这片土地上的治沙力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好了,我们现在了解了后套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孤独的突出部了。不过库布齐沙漠的存在,对汉帝国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一点好处。最起码匈奴人不大可能,绕到后套平原对岸,渡过南河袭扰了。要是不想强行突破狼山上的长城防线,那么从狼山的西侧绕过,然后折向东北方向会是一种选择。  如果匈奴人选择了绕过狼山的攻击路线,那么黄河之水就将成为汉帝国建立新防线的地理依托了。对于汉军来说,看起来最有可能成为匈奴人突破方向的西侧,有一片叫作“屠申泽”的大泽,帮助他们缩短了防御面。在今天的地图上,除了零星的水面以外,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个古泽了。这片水域实际上是因为黄河主河道向北弯曲而形成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后套平原的东部的对应位置上,在那里沉积下来的黄河水,今天被叫作“乌梁素海”。  有了申屠泽的存在,汉军在西侧的防线压力,就主要集中至屠申泽与狼山之间这个不足二十公里的缺口上了。为了封堵住这个缺口,帝国在收复河南地的当年,就优先在申屠泽的西北角建制了一个城:“窳浑”。防线的另一端,则是狼山南麓台地上的“鸡鹿塞”。  从鸡鹿塞至申屠泽一线,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河道相连,汉军当年在此建立的防线,应该也会依托天然河道。不过鸡鹿塞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充当西南低地防线的西部终点。事实上,它还是整个河套平原最西端的出塞点。我们前面也说了,对于身处攻击位置的匈奴人来说,他们进攻河套地区的线路并不是唯一或者固定的(狼山上能够通行的谷地,最起码就有九条)。但对于防御方来说,就会选择一些固定线路作为出塞路线了,而鸡鹿塞之北的“哈隆格乃峡谷”,就是这样一条被选中的山谷。  鸡鹿塞之名,曾经多次出现在史书当中。比较容易让大家留下印象的一次,是 “呼韩邪单于”出塞的那一次。在前往长安明确表示愿意归附汉帝国后(公元51年),这位后来娶了王昭君的南匈奴单于,在帝国骑兵的护送之后,由五原方向进入后套平原,然后向西到达帝国河套防线的最西端,最终经鸡鹿塞出塞。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当地文物工作者考证出,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后来因为匈奴内乱,曾经避居鸡鹿塞长达八年这之久。然而实际情况在,在昭君和亲之后第三年,这位在位已经27年(年龄就不知道了,应该最少有50了)的单于就去世了。当然,文物工作者也在了解相关历史后,也并非没有机会把这件事圆过来。因为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风俗,昭君又不得不下嫁他的继承人(嫡长子),继续她的和亲生涯了。这位单于与昭君的夫妻生活持续了11年,如果为了拉动经济需要,让他俩在鸡鹿塞住上个八年,还是能说的过去的。  好了,在略显枯燥的地缘解读中,加入一些带着香艳气息的证据,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有兴趣。不管怎么样,鸡鹿塞的地缘价值,通过上述解读,相邻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然而卫青由朔方出塞时,并没有选择从此出塞,而是在后套平原中部,选择了另一个名气更大的关塞——高阙塞出塞。  高阙塞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在史书中,曾经被记录为赵长城的西部起点。只是由于一些研究者,不太相信赵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狼山脚下,所以对高阙的位置会有疑问罢了。这种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因为从字面上看,所谓“高阙”本意就是“高山上的缺口”,用它来泛指一个明显的山口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赵国的高阙是如何定义的,最起码在汉朝时候“高阙”之名,已经固定给了狼山之上的这个缺口了。在地形图上找到它的大致位置也不难,我们在今天后套核心城市“巴彦淖尔”市的正北方,可以看到狼山在这个位置上开始由西南——东北走向转向正东,而这个转向看起来也不太顺,山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带,因此也很自然成为了汉军重点防御的地区,以及出塞的选择之一。  解读完了朔方郡的两个主要出关塞之后,大家对整个河套平原的出塞路径也算是有所了解了。接下来的疑问在于,卫青为什么要选择从朔方郡出塞,又为何要选择高阙塞。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卫青此行的攻击目标到底是哪。了解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也会对所谓“漠南之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这一战的关键战役,实际上并非发生在地缘意义上的漠南。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下一节再揭晓答案。

汉.漠南之战示意图 高清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f6hk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