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第二次漠北之战及对于“瀚海”的地缘分析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如果不是匈奴人明显进入战略反击阶段,并连续取得了三场胜利的话,远征漠北并不会成为汉武帝的选项的。在此之前的几次试探性远征(包括李陵这次),都是在浚稽山一带就折返回程的。相比耗资巨大的远征,帝国实际上更愿意把钱花在修筑从罗布泊——阴北草原的“外长城”上。以汉、匈双方的地缘特点,以及后来的发展来看,将军事重心放在外长城上,也的确更为稳妥。  问题是,自赵破奴两万汉军尽没匈奴之后的几年间,汉帝国已经连续在三场战役遭遇失败了,损失的精锐汉军亦将近五万。反观匈奴方面损失的兵力,至多也就2万余人。而之前由卫青、霍去病所领军的五大战役,汉军的损失合计也不过六万多,匈奴方面被斩杀、迫降的则达到二十一万之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确很需要再用一场准备充分的大战,来挽回面子了。  现在的话,再想组织一场远征漠北的战役,汉军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机动兵力上的不足了。要知道,刚才所说的将近五万人,仅仅是这一阶段对战匈奴的损失,而两次远征大宛,李广利为帝国败掉的军力,更达到十万之数。事实上,早在赵破奴军全军覆没之后,帝国内部对于是否要第二次远征大宛,就存在不同意见。主流意见认为,应该把为大宛之役所准备的二十多万兵力(六万主力骑兵,十八万用于转运补给的步兵)调回,专力对付匈奴。  不管汉武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就象朝鲜战场上的“第五次战役”一样),执意要将足以用来远征漠北的兵力,耗费在了天山南北是否正确。兵力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首先需要消除的障碍。为此,帝国发布了最严厉的征兵令,除了征集志愿从军的勇敢之士以外,同时还将法律上有义务服兵役的人员(所谓“七科谪”,即: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上门女婿、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尽数征入军中。  追根溯源的话,这一兵役法则是当年的秦国原创的,汉帝国不过是萧规曹随罢了。类似的命令,在第二次远征大宛之役中也发布过。不过当时这些被强制征入的兵员,所担负的是转运粮草的后勤工作。这一次的话,他们则应该被编入了一线作战部队(当然,只能做步兵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以农为本,人口众多的中央之国来说,人力终究不会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机动能力。说起来,自公元前104年8月,赵破奴出塞接应左大都尉起,至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止,汉军倒也算打了五“大”战役。与卫霍二人所组织的五大战役相比,兵力的的得失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五场战役所损失的战马、畜力几乎不能从对手那里得到补充。有鉴于此,汉军的第二次漠北之战所组织的二十一万一线兵力中,只有七万骑兵。  公元前97年2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第二次漠北之战终于拉开了序幕,由于两军最终的决战地点,在东单于庭所处的“余吾水”(图拉河),为了以示区别,我们也可以将第二次漠北之战,称之为“余吾水之战”。有了第一次漠北之战的作战经验,第二次漠北之战的出击路线,汉军在选择出击线路上并没有大费周章。只不过,这一次汉武帝心目中,既能打仗,又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外戚,就只有李广利一人了。因此,汉军中大半的兵力都被调归了李广利。除了由他亲领从朔方郡(后套方向)出塞的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之外,还有从居延塞方向出塞的,路博德所率领的一万步兵(主要为弩手)。  很显然,李广利的出击线路,是复制了当年的卫青部。至于路博德部与之会合的地点,应该就是在浚稽山了。问题是,七万骑兵中,有六万都调给了这位皇亲国戚,其他将领要想复制霍去病的成功,就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最终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出雁门负责从左路出击公孙敖,所率领的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在与左贤王部的对战中落败而归。  公孙敖的落败,固然与兵力较少有关。不过有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八万骑兵的战例在前,也难免会让人假设,如果统率这四万汉军的是李陵的话,是否有机会在匈奴左翼复制霍去病的辉煌。当然,李陵军的战力本身,也并非一般汉军所能比的。除了李氏家族在领军方面的经验,以及数年训练、磨合之外,俱为同出一地的“荆楚之士”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汉军中不得不紧急补充了诸多新兵(特别是来源繁杂的,不得不参战的“七科谪”),战力的确会受到很大影响。  除了负责西部军的李广利(包括与之会合的路博德部)、东路军的公孙敖以外,汉军的二十一万兵力中,还有三万兵力是从阴山山脉中部的五原出塞的。这支完全由步兵所组成的军团,本身的战役方向并不明确,从方位上看,其出塞路线应该是复制当年李广的线路。很不幸的是,二者的结果也是一样,都是未碰到匈奴人便无功而返了。  事实上,汉武帝应该也没指望这中路出击的三万步兵有大的作为,“游击”于戈壁南部寻找战机会,很可能就是这支部队的战役任务(领军者为“游击”将军韩说)。也就是说,选择让他们从中路出击,更多是摆出一种全线出击的架势,毕竟戈壁腹地虽然荒凉,但也难保拥有极强机动力的匈奴人,会从此方位出击或者迂回至汉军后方。  现在看起来,唯一有机会进入漠北草原,并与匈奴主力决战的,就只有李广利所统率的十四万汉军主力了。不出意外的话,汉匈两军的决战战场,应该还是在燕南山麓。不过这一次,匈奴单于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却并没有在燕然山一带以待汉军,而是东移至了肯特山麓的余吾水。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战役的结果又如何,我们再接着分析。

虽然李陵已经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汉军步兵军团的战力,但以步军远涉漠北,机动性不足始终是最大的障碍。第一次漠北之战,各率五万骑兵出战的卫青、霍去病,选择了在漠北入春的五月出塞。而这一次,汉军则不得不选择在二月就开始向漠北移动了。  很显然,因为汉军的行动迟缓,匈奴方面有了更多的时间搜集情报、调整兵力。在汉军主力明显从自己的右翼袭来之时,匈奴方面所做的相应调整,就是将主力调至肯特山前的余吾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汉军主力如果想与之决战的话,就不得不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补给。  匈奴单于亲领的这支主力,兵力共计十万,相比之下汉军在人数上看起来要更有优势些(六万骑兵,八万步兵),不过匈奴胜在骑兵数量多,地形熟悉上。最终双方在缠斗十余日之后,匈奴方面向漠北草原深处退却,而李广利部在余吾水周边搜索一番,无所收获后也班师回朝。  说到这里,正好回应一下之前有朋友提到的,关于“瀚海”方面的异议。按之前很多史家的观点,是认为汉史之中所指的瀚海,应该是一个大湖,而漠北草原唯一符合这个要求的,就只有贝加尔湖了。因此霍去病所登临、饮马的瀚海当为后来在苏武传中,被称之为“北海”的贝加尔湖。不过,由于后世瀚海一词亦明确指向大漠戈壁(加之在汉史中,贝加尔湖又明确记录为“北海”),所以霍去病到底有没有去过贝加尔湖,成为了一件疑案。  之所以采信了后一种说法,除了上述原因,以及地缘推导、判断出二军决战之地,当在肯特山南部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史书所记载的霍去病部出击距离,是在二千余里。而如果霍去病想喝上贝加尔湖的水的话,那路程至少在三千里。虽说古人在数字记录上,多有虚指,但一般而言总归是夸大其词的。在汉武帝为霍去病之功,大书特书时,并找不出理由压缩这个数字(对卫青倒有可能)。当然,也许霍去病真的带领部分精骑,一路追杀到了贝加尔湖,毕竟这个无所顾忌的少年将军,看起来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即使仅仅是出于象征意义,他也有可能甩开大部队,特意跑到贝加尔湖去喝口水(看他封禅狼居胥山、姑衍山就知道了)。  顺便倒也可以说说 “瀚海”的第三种可能解释。在蒙古高原诸板块当中,色楞格河流域的优势在于,除了雨水、高山雪水补给之外,其大部分水源来自于丰沛的地下水(泉水)。这使得支流众多的色楞格河流域,能做到终年不断流。如果这一年的降水特别多,那么春季(阳历四——五月)冰雪消融、夏季普降暴雨之时,河水就有可能暴涨,并漫出河床淹没草原牧场。霍去病出征漠北正是漠北春、夏之季,如果那一年正有洪灾的话,那么这个由肯特山、杭爱山、萨彦岭等山脉围就的浅盆腹地,就将呈现出一派水草交融的沼国景象。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所描述的“瀚海”,就很有可能指向的是肯特山前的草原地带了。  不管瀚海所指向的,是贝加尔湖、戈壁,还是被洪水淹没的色楞河流域腹地,都并不会影响我们对汉、匈决战地的判断。至于李广利本人,就算霍去病真的曾经,跑到贝加尔湖去示过威,这种非常规做法也不是他所能仿效的。因此在匈奴方面向北退却之后,汉军也随之后撤。  史家并没有为我们记载下,余吾水之战以及东路军的战损,不过以李广利过往的战绩来参考的话,汉军在人员、物资方面的损失并不会比匈奴方面的少。也就是说,余吾水之战只能算是打了个平手了。当然,帝国家大业大,就是以二换一,看起来比匈奴人恢复能力强。遥想白登之围,匈奴集结40万大军包围汉军的盛况,已是不复当年之勇了。  虽说收获没有第一次漠北之战大,但再一次深入漠北,对匈奴还是起到了一定威慑作用的。以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匈奴人获胜的话,那么信心大增的他们,接下来一定会侵扰帝国边境。在收降李陵的次年(前98年秋),匈奴就曾经南下攻掠过雁门郡的边市。而在余吾水之战后,匈奴方面过了六年(前91年),才又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秋季盛宴(攻上谷、五原)。  对于匈奴方面重又展开的攻势,汉武帝并不一定要再一次发起大规模战役的,毕竟打一场大战的成本很高。从战略的角度看,倒不如据守住外长城防线,并同时断绝匈奴向塔里木盆地绿洲征税的可能,匈奴方面就完全被框死在“草原”之上了。时间一长,一个无法帮助部族获得额外补给的游牧帝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虽然上述战略能够帮助汉帝国耗死匈奴,但如果有合适的时机,汉武帝还是更愿意主动出击,直接在战场上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而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临了,因为刚刚在秋季,南下上谷、五原打草谷的匈奴人,在回到漠北之后,很快就要面临一场严酷的冬季雪灾了。  匈奴人遭受雪灾的信息,从他们次年春季(2月),不得不再次南下,攻击酒泉、五原两郡就可以看出。不过,与匈奴博弈日久的汉帝国,应该不用等到开春,就能够探知匈奴的国力被天灾削弱了。正因为如此,在急于补损的匈奴人南下之后,帝国很快便集结好了十四万兵力,又一次兵分三路,向匈奴境内发起攻击了。这一战,也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最后一场大战。至于结果过程、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