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无非是人的安顿》——杭州二中叶翠微校长告别演讲

   在这所名副其实的“牛校”中,有一位“明星”校长——叶翠微。从2000年至今,一直担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但就在前不久,他却宣布自己即将离任。近日,叶翠微校长发表了告别演讲。


  同学们,这个假期我有意识地重读了一本书,王道俊先生的《教育学》,对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知。


  教育无非就是人的安顿。人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东西需要安顿呢?人有肉体的安顿,就是要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等;人有学习的安顿,比如对知识的痴迷;人还要有精神的安顿,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体现在生命的过程当中的使命与追求。


  当然人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安顿。也就是能够以人的终极态度,来审视自己的灵魂应该走向何方。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想到作为重点中学的我们,怎样把这四种安顿做一个很好的链接,使它能够成为生命的纵贯线,由此,我认为有三条路径可以值得同学们去参照。


  第一条路径,就是要从人性的关爱出发

  最近,我的一位老师,南怀瑾先生的关门弟子——魏夫子,转给我一封微信,题目是《哈佛向左走,SAT向右走》,作者是臧木铭先生。


  我从这封微信中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就是以美国哈佛大学招生官为代表的,一批最牛的、所谓带常青藤号的大学招生官在反思,作为他们这一类学校在招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种的招生机制在激励着什么样的人跟进。


  他们感到有遗憾,有缺陷,由此提出了一个报告,题目是《用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人和真正关注社会》。这个报告是在直面有志于报考哈佛等知名大学的人,他们很会刷题,很会造证,也很会包装。但这些是不是他们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应该遴选的人才。他们也深深地感到,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顶尖级的大学里面,因为沿袭了这样的招生政策,学生的辍学率越来越高,自杀率也越来越高。


  因此他们认为招生政策应该改进。他们提出,招生政策要从三个方面做些调整:第一,提倡对他人、社区服务、公众利益更有意义的贡献;第二,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评估学生的人生三观和对他人的贡献,这里的他人包括跨种族、文化、阶层的家庭和社区;第三,重新定义“成就” 一词。


  这篇微信还告诉我们,SAT在面临中国地区大面积的高分成绩后,他们也在调整。在这个调整中他们仍然强调,测试是了解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效手段。


  所以透过这封微信我想跟同学讨论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二中有很多学霸,有很多竞赛的高手,也有很多同学能够拿到极具含金量的各类证书,但这是不是等于我们学习的全部?能否在进行这样的努力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反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这样做的终极是什么?


  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体现良知,尊重人性,并且在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过程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我们最在乎的东西。此外从SAT不断提升他们的测试技术,说明分数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力量的。我们左手要体现一种人性的价值追求,极具推举之力;右手要体现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承受各种测试。我想当我们两只手都伸出来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条路径,就是要从简单的生活出发

  在我们这样一个物质的、烦躁的社会里,我们怎样走出来?我们怎样走回幸福老家?有哲人讲,人的幸福有三个要义:第一是健康的身体,第二,简单的生活,第三,海阔天空般的胸怀。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讨论一下,什么是简单的生活。


  所谓简单的生活,就是要从物质的羁绊,功利的追逐当中,找回自己,过人的生活。


   今年春节,我偶遇了几位上市公司的老总。在和他们的闲聊中,我发现了他们生命中的新信号,引发了我的思考。


  他们有一种简约主义的生活态度,个别人还自豪的说,我们是极简主义者。他们在追求生活极简,把有限的生命指向无限的慢生活的情调当中,去做更重要的事。他们在做“表达的极简”,也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他们期盼的是直截、简单、明了,多用动词和主语,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他们在追求“信息的极简”,其中的一位董事长在春节之前,他有意识的把自己放飞了,躲到了尼泊尔,扔掉了手机,中断了和朋友的联系,让自己的心性回归自然,回归一种禅意的生活;他们还在做“物质的极简”,就是以前曾经买所谓的名牌,现在能够简化的尽量简化。他们不断的在审视自己,我究竟能够在哪一两个领域里面做成事,能够做一些有韵味有意义的事,使自己简单。


    第三条路径,就是从阅读出发

  我认为二中的同学,不是涮题族,也不题库里的书僮。

  我们要真正站得得高,走得远,唯有与名著经典与伴!


  这样的学习,才能使我们厚重,才使我们有一付眼亮。这是我们应该一生去在意,一生去践行的。讲到阅读问题,我查了一下资料,世界知名大学都非常在意这样的一种学习行为。比如说,美国芝加哥大学在1944年的时候,就由当时的校长哈钦斯,发起了“GreatBooks”运动,翻成中文就是“巨著阅读”。这个阅读的逻辑就是读名著,如果一个人不去阅读名著,不去讨论,不去品味,这还是教育吗?如果教育不能和名著相伴,不能在名著的欣赏和阅读当中去流淌的话,那又是有什么样的情趣呢?


   2017年,我想和同学们做这样一个游戏

  假如你们是一群哲学家,你们会怎样去安排2017年的学习生活。

  我这里有四个人,一个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他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我提供第二个哲学家,德国的海德格尔,他有个观点,当我们参与到世界中并对彼此显现,我们就不仅仅是“无名氏”,而是本真的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之中。


  我推荐的第三个哲学家,就是苏格兰的休谟,他是怀疑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归纳推理,每一次知识论上的大反转就像是一个个响亮的耳光。因此,他认为人要善于假设,善于怀疑。


  还有法国哲学家萨特,他认为,由于偶然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或者根本没得选择,同时生命的存在并没有意义可依附。因此人们要自己创造人生的意义。


  那么这四位哲学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二中同学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尼采,你就去做纯粹的自己;

  如果你是海德格尔,你就去做诗意的自己;

  如果你是休谟,你就去做批判的自己;

  如果你是萨特,你就去做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自己。

  我期待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去追寻这样的生活!



安于平凡 不甘平庸

欢迎点赞转发写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