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开幕!聚焦全国两会上的广大人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2021-09-23



全国两会来了!


今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拉开大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样一次“特殊”的全国“两会”上,大家都期待着“两会”会场上的“好声音”。

 

今年的两会会场上,同样也有广大声音。李小琴、王筱虹两位广大人,将和其他代表一同积极履行职责,踊跃建言献策。

 

一起来看看他们最关注哪些领域,他们的议案或提案涉及哪些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 李小琴



   | 来源于资料图


李小琴,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致力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工作,育出了4个甜玉米新品种。现为广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加快建立农产品专业电商销售平台”


南方网报道



从事甜玉米品种培育研究数十年,长期深耕三农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琴时常思考,如何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信息鸿沟问题,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这次疫情冲击让李小琴的思考更深了一层,网购的加快兴盛、新消费模式的兴起,也深刻改变了农产品的产销模式。



在李小琴看来,必须借助并紧紧抓住这股潮流,让农业生产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此她今年计划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加快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帮助农民找到产销对路的新门道。


01

建议推动小农户“触网”有效对接大市场


多年在农业领域搞科研,李小琴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长时间的关注,这也成为她履职建言的特色。去年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她就结合自己的观察建议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年轻人读农科和返乡创业。


今年,疫情突然袭来后,她发现,一方面因为疫情衍生的交通不便、实体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不少农户蒙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网购热火朝天,不少人因疫情而宅家,但并不影响基本生活,他们通过网购下单,生鲜农产品供应源源不断。


疫情的影响加速了农产品消费模式的转变,这一此前市民主要通过农贸市场购买的特殊产品,正在加快向线上转移。


“现在我习惯在网上买农鲜产品”,说明疫情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家对农产品的消费习惯,正视这一变化,就需要加快引导农民“触网”“知网”,推动农产品上线、上网,加快销售流转速度,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全国建立一个由国家引导、市场主体的专门性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十分有必要。


虽然目前有不少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已经在销售生鲜农产品,但在李小琴看来,这些平台也有着致命的弱点,主要是农产品销售页面比较分散,消费者不好找,另外也没有检验检疫机构同步上线,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旦产生消费纠纷,消费者维权成本很高。


李小琴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建立专门服务农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由于专门销售农产品,可以在导购设置上做得更精细,引导消费者按图索骥找到想买的农副产品。


与此同时,李小琴建议,该电商平台也应该加快上线质检、检验检疫等机构,建立网上质量认证和溯源机制,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当地农特产品代言“带货”,促进消费。她表示:“能够得到领导重视,当然是好事,但是直播带货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滞销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


“稳定供求关系,电商预售可以大有作为,通过订单式消费来引导订单式生产,如此一来,许多农民就不愁销路问题。”李小琴表示,现在在很多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依然从事的是小农生产,许多特色农产品虽然产量少,但是因为水土环境好,品质优,其实有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以前由于信息闭塞、产量不上规模,很难外销,如今引入专业电商,能很快找到销路,真正实现让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


02

动员民主党派力量为湖北捐赠防护物资


除了农业话题,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这些年来,借助党派独特视角和优势,李小琴也广泛关注各种领域的热点话题,不断拓展履职边界。


去年,李小琴分别就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构建大湾区民商事司法协助机制以及规范管理互联网APP等议题提出建议,她高兴地看到许多工作都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对于APP侵犯个人隐私等较为混乱的行业现象,工信部专门开展了侵犯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让她感到很安心。


在疫情初期,当地防护服短缺严重,李小琴积极发动民进广州成员捐款捐物,并协调动员一家成员所属纺织厂及时转产防护服,为两家县级人民医院提供了宝贵及时的防疫物资支持。


此后,随着疫情形势发展,武汉逐步转入社区消杀环节,当地面临消毒液缺乏的困局,在收到武汉民进的求援后,李小琴以最快时间动员会员捐款,购置10吨消毒液,连夜送往武汉社区防控一线。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最近一段时间,李小琴在参与准备复学复课的同时,也在关注疫情对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在她看来,疫情加速推进了高校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的在线教育,不少老师借助上网课成为了“网红”,这让线上教学未来会有更大空间。


03

宽广视野下的精准履职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专家,李小琴有着科研工作者的客观严谨,说起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园发展等话题,务实接地气,这浓缩了她对三农领域长期思考与实践。发挥专业特点,成为她精准履职的“利器”。


但她也一再表示,自己的履职背后,也有团队的力量。依托广东及广州民进力量,李小琴努力挖掘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积极提出建议,大大拓展履职视野,更好依法履行代表职责。




全国人大代表 王筱虹



   | 来源于资料图


王筱虹,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归侨代表。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垃圾分类需做好后端配套,

不能又倒回一个桶里”


21世纪经济网报道



王筱虹认为,垃圾分类推广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后端垃圾分类的配套措施需要提前做好,其次是要提升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能力和信任度。



2020年,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一年,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王筱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垃圾分类的推广过程中,地方要加强宣传,同时需要做好解释,比如后端垃圾混合运输填埋,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不是前端分得出来,后端就处理得了?


01

垃圾分类的两大难题


Q

《21世纪》:2020年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点年份,从全国范围来看,有什么重点和难点需要注意?

王筱虹垃圾分类很早就开始试点了。以广州为例,2011年发布了相应的垃圾分类规定,重新推进垃圾分类。设想挺好,规划也做了很多,但是当时我们发现垃圾分类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分类之后,后端的垃圾处理配套没有到位。我们当时看到的是,前端即使分好类,后端还是全部将垃圾混合存在一起,最后倒进垃圾填埋场。第二个问题是,高估了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判别能力。


基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前端垃圾分类的方案上,我们反反复复地重新规划了很多遍,最终分成四类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是基于很多城市试点之后,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又便于老百姓操作的一个分类方法。


然而,需要了解的是,之前在垃圾分类的试点过程中,也有一些“后遗症”。首先,早年很多城市垃圾分类试点政策出台,大家都很积极地去响应,但是后来发现在垃圾分类的后端过程中,又将垃圾集中在一个桶里。现在重新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时,阻力就会提升,因为大家的信任减弱了,面向居民的宣传解释也不够充分。


我们不能要求老百姓能对垃圾分类的好处有直观的感受,比如说垃圾分类带来的垃圾的减量,这些数据大家不会有太直观的认识。对老百姓更直观的是,自己辛苦分类好的垃圾最终又重新倒回到一个桶里。


Q

《21世纪》:从广东来说,垃圾分类要做好的话,需要注意什么?

王筱虹:广东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过日子比较实在,很多家庭本身就在做物资回收,把一些相对高附加值的垃圾留下来,收集后卖掉获得一些收入。像我们家孩子的零花钱,就是通过每个月卖旧报纸后获得的。


所以,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当中,一个关键是能不能把一些好的传统发挥出来,然后引导其与政府的垃圾分类方案对接。比如可回收物分类这一块,是不是可以结合原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来进行运作?


另一块是需要让老百姓有信心,相信自身分类完的垃圾,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在这里面,也存在着保洁人员、运输人员的培训问题,对他们来说,垃圾分类之后工作量增加了,以前可能两个垃圾桶就行,现在要分成4个桶来装。我认为如果可以给他们工作上的一些补偿,也能让他们更认真地去做垃圾分类。


02

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打通上下游


Q

《21世纪》:2020年“无废城市”试点也在推进,无废城市的重点是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王筱虹:所谓无废城市,包括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推进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等,这和我们早期说的循环经济的做法核心是一样的,只是换一个大家更容易理解的名称。但是,要将垃圾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并不容易,考验着配套的技术和相应的产业链。如果这些不能到位,是做不好的。


比如,我问过环卫领域负责垃圾资源化设施的一个朋友,按理说只要是生物中能够降解的,都应该进入餐厨垃圾里面,但是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比如大骨头不能分入餐厨垃圾里面,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后端处理所选用的技术,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将大骨头转为能够有效利用的有机物,从产业上来说降解时间过长,效率太低,因此现在的垃圾分类无法把大骨头纳入餐厨垃圾。

此外,垃圾资源化利用肯定是有商机的,但关键是两端的市场准入标准如何。比如说,餐厨垃圾处理完之后,是可以成为肥料或者饲料的,那么当这些垃圾重新变成资源之后,能不能跟另外一个市场的标准相对接?这取决于不同行业的门槛,这条上下游连接的线,需要理顺。


Q

《21世纪》:2020年也是水污染治理的关键年份,以广东为例,提出今年要推动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水污染治理上的难题和重点是什么?

王筱虹:广东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已经有好几年了,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的治理,经过2018年、2019年之后,水质有明显的改善,起码做到部分河段不臭。但是当我们去当地调研时,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各部门所负责的工作进度不同步。


最简单是,比如污水处理厂盖起来了,送水的管网还没建好,那么污水厂发挥不了它的治理能力,这些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管网设施这一块,前面欠账太多,现在要重新补。


Q

《21世纪》:2020年,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但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的特性,治理的难题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仍存,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筱虹:农村环境整治很早就做了,也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包括各地建设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点等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难保证每家每户都受益。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可能需要交给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一些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好,一些农村也将重新做规划。做好农村环境整治,要逐步落实每一项工作,还要让当地的老百姓愿意接受。



关于今年两会,还有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资料来源 | 南方网 21世纪经济网 人民日报

微信编辑 | 谭炎州

责任编辑 | 杨艺 陈映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