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来看广大上半年最新科研成果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2021-09-23



2020年虽是颇为特殊的一年

广州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

以梦为马,奋楫直上

续写着高水平大学建设

新的传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

2020上半年广州大学科研的喜人成绩吧






01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陈曦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Astronomy》发表新种类分子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重要成果


近日,我校陈曦教授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天体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线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学)。该期刊是英国著名杂志《Nature》(自然)于2017年创立的自然科学类子刊,2019年SCI影响因子11.518,是天文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广州大学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且为第一完成单位。


大质量恒星(超过8倍太阳质量)如何形成是现代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我校陈曦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首次在一颗正处于6.7GHz甲醇脉泽闪耀阶段的大质量年轻恒星天体(G358.93-0.03)中发现了3种新分子脉泽(HDO、HNCO和13CH3OH)。随后的甚大阵(VLA)高分辨率观测证实了它们的脉泽辐射属性,同时VLA观测获得的这三种新脉泽的高精度(约10 天文单位)空间分布,清晰地描绘了由盘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积流结构。





02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强化双反应中心类芬顿水处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 7.27) 和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IF= 14.47)分别刊发了大湾区环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调控构建新型双反应中心(DRCs)高效活化过氧化氢(H2O2)和过一硫酸盐(PMS)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成果。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资源与能量消耗已成为制约废水处理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胡春教授团队通过诱发“Co/氧空位”表面贫富电子微区,并利用氧空位作为电子暂居所,开发出新型双反应中心催化体系。这一发现为污染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对解决芬顿反应的瓶颈和开发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具有的重要意义。




03

生命科学学院王雄军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发表恶性胶质瘤抗凋亡的研究成果


近日,《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IF= 8.352)在线发表了我校在胶质瘤抗凋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广州大学博士后喻华为该文第一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丁军医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朱洪文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挖掘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LOXL1高表达与恶性神经胶质瘤进展相关。通过在细胞和动物中进行LOXL1敲除或过表达实验,初步证实LOXL1在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存活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04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屈哨兵教授团队组编的《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在京发布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语言服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生活现象和生产性实践活动,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是国内首部专题性语言生活皮书,彰显了我校以语言服务和语言生活为支点对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要服务国家发展、关注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响应,体现了主动服务国家、服务湾区、服务广州的责任担当。




05 

生命科学学院乔云波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成果


2020年5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报道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乔云波副教授研究团队,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注释早期小鼠胚胎转录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小鼠早期胚胎是研究生命从受精卵到着床前囊胚的重要研究模型,其转录组、表观修饰组已经被科学家广泛研究,以期揭示早期细胞命运决定的奥秘。研究人员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地注释了早期胚胎发育的转录本及其表达谱,为早期胚胎发育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提供参考信息。




06 

清洁能源研究所刘兆清教授团队揭示Co2Mo3O8电催化析氧反应位点和活性关系


清洁能源研究所刘兆清教授团队在揭示palmeirite oxides OER催化活性−催化位点关系取得新进展,在国际化学类顶尖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发表了这项研究重要成果。广州大学欧阳婷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兆清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


该研究证实Co2Mo3O8中的四面体Co (TdCo2+) 相对于八面体Co (OhCo2+) 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OER反应决速步能垒,加速OER反应的进行。本研究为催化活性-催化位点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入的机理分析,有助于丰富过渡金属氧化物OER催化剂的研究发展。




07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闫兵教授团队报道世界首个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


近日,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闫兵教授团队与美国罗格斯大学Zhu Hao教授团队密切合作,构建了世界首个基于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01)。


本研究通过电子文件所产生的纳米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提供有关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和理化性质的直观解析。进一步利用所构建的新型纳米描述符,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多种纳米材料的不同理化性质与生物效应的关联进行了准确预测。这些进展为加速从杂乱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到有用信息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08 

化学化工学院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重要成果


国际功能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5.621)报道了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林璟副教授等人关于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抗液体干扰稳定传感运行的重要研究成果。


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针对未封装应变传感器在拉伸传感过程中易受外在液体干扰的科学难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Cassie-Baxter表面构筑技术实现传感器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策略,从微纳结构设计、表面润湿理论、传感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其获得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关键技术理论。




09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构建识别二维蜂窝网格超分子结构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在构建超大二维网格状分子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该成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顶级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IF= 18.131)。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哲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工作首次实现了20纳米尺寸二维分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的构建,并运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分子结构。此外,该工作通过凝聚态下局域态密度的测量实现了亚分子级别的异构体表征,为单分子器件及单分子存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10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广州大学大湾区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化学类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95), 广州大学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讲师刘叠,王平山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王平山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个超大多组分(64组分)的金属有机多面体结构,能够在乙腈和氯仿的混合溶剂中聚集,形成直径从几个纳米到几百个纳米的球状多级组装体。在形成超分子多级组装体的过程中,三联吡啶金属多面体展现了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AIE)增强的性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软物质材料提供了方向。




11 

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组织“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在国际移民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出版


族群与迁移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JEMS)近日在线出版我校朱竑教授团队的“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


专辑汇集了1篇综述性导引文章和8篇学术论文,涉及中国农民工群体、三峡工程移民、生活方式型移民等国内移民群体,和贸易移民、精英移民、智力移民等跨国移民群体。此次专辑的成功出版有助于中国移民研究在概念、理论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创新,对“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精神进行集中呈现,对重新思考和改进不同方向的移民政策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12 

生命科学学院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成果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以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IF= 21.112)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机制及大豆适应中高纬度的分子进化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大豆不同纬度生态适应性的机制,为不同纬度的大豆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基因资源;首次证明光周期是作物早期驯化的关键性状,为其它作物的驯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在进化水平上揭示了大豆同源基因渐进式的分子进化机制,对于理解复制基因组同源基因的命运与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广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4项广东科技奖


2020年3月25日,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广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摘得4项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团队完成的《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与应用》《节能环保高性能强夯装备及复杂地基处理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三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5

地理与科学与遥感学院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8.218)上发表关于卫星热红外数据下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估算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城市三维空间中,基于卫星的热红外遥感只能观测到城市冠层顶部的信息,不能代表真实的地表温度。杨锦鑫博士提出结合城市微气象模型构建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与遥感观测的冠层辐射温度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卫星遥感观测的热红外数据,使城市大范围估算完整地表温度成为可能,也让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区域的应用物理意义更加明确。




16 

化学化工学院刘兆清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刘兆清教授团队最新关于尖晶石氧催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王孝通,刘兆清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该研究提出了尖晶石型氧化物(ZnXNi1−XCo2O4)中的氧化还原惰性Zn2+的二次活化机制,以协同优化物理孔隙结构,辅助催化剂表面高活性位点的原位构筑。这一发现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观察到的OER测试后ZnXNi1-XCo2O4氧化物的ORR活性增强现象。




17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朱竑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评论文章,谈新型冠状病毒与“野味”的联系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27.516)杂志全文在线发表我校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团队的评论文章《野味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柳叶刀传染病》。文章从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视角来讨论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如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 “野味”的联系。


通过SARS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应该认识到食用野味极易引起新型病毒在人类社会的传播。在政府立法的基础之上,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大众认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健康、科学的饮食观相融合,从而自发的拒绝食用野味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18 

化学化工学院彭峰教授团队在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发表重要成果


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IF= 15.548)发表了我校彭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氨(NH3)广泛应用于含氮化合物的生产,但合成氨工业仍是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开发一种更温和、更环保的合成NH3的方法势在必行。


彭峰教授团队受生物固氮酶活性位点(Mo-Fe)的启发,研究合成了用于ENRR的钼铁碳化物(Mo3Fe3C)电催化剂,并创新性地采用傅里叶变换交流伏安法(FTACV)来表征ENRR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为设计与评价高活性、高选择性的ENR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彭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本科生同学

也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优异成果


0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


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李锦韬同学在曾衍瀚副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IEEE ACCESS》(IF 4.098)期刊上发表题为“Automatic Structure Genera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CMOS Voltage Reference Circuit”的研究。


该课题研究利用进化算法实现模拟集成电路参数的智能优化和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通过引入OOR函数以及改进算法,解决优化电路中出现的约束问题。所提出的方法提高了算法收敛速度以及优化能力,减少优化过程中的欠拟合以及过拟合的现象。目前已在基准源电路以及LDO电路中实现电路参数智能优化,其中在基准源电路中可同时实现自动生成电路拓扑结构和电路参数智能优化,所生成电路性能与人工调制电路相比有较大提升。




02 

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本科生发表SSCI论文


近日,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2016级本科生张新彤、梁靖晖相关学术科研成果,先后被多个国际SSCI期刊录用。


张新彤同学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简洁高效的大五人格测量问卷简版,助力研究者和工作者进行高效率的人格测评,并在《PLOS ONE》(IF=2.776)上发表论文。张新彤还对多个青少年精神病态测量工具在司法环境下进行了效能验证,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IF= 2.129)发表两篇论文。


梁靖晖则对反社会人格测量工具在中国的测量效能进行了全面验证,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urrent Psychology》(IF= 1.468)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为中国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提供了测量学上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03 

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创新班学生在知名SCI期刊发表2篇成果


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2018级创新班传来喜讯,该班陈煜、罗芳、邢慈湃、陈卓容和陈乐昕同学在区块链与联邦学习的研究领域各有1篇创新成果被知名SCI期刊录用。


区块链作为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的可信通道。然而,一旦发布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存在漏洞,合约将无法撤回修改,因此智能合约的漏洞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邢慈湃、陈卓容、陈乐昕等同学在论文“ A New Scheme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mart Contract with Machine Learning”提出了“切片特征”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方案相比于已有方案检测效果有显著提升,该成果成功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重点SCI期刊《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IF= 2.39)上。


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隐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大多数行业数据呈现数据孤岛现象。2018级创新班陈煜、罗芳同学在李同博士后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可信执行环境下的解决方案,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在隐私保护性和训练可靠性同时得到实现的联邦学习方案,该成果近日成功发表在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IF=5.3)上。




0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位本科生合作发表SCI一区论文


近日,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仿生神经突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一区顶级期刊Nanoscale(IF=9.927)。该研究成果由葛军博士、秦杰利博士和潘书生教授等共同合作完成,参与者还有2017级光电专业本科生马泽霖、陈威龙、曹栩诚、颜健锋和房华恒。葛军博士和潘书生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神经形态计算具有与人类大脑类似的信息处理机制,因此被认为是解决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及突破冯诺伊曼瓶颈限制的新技术。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仿生神经突触,二端口的忆阻器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好等优势因此被看作是仿生神经突触的理想载体。本项研究以非钙钛矿相CsPbI3为基础的高稳定性人工神经突触器件,这使得制作低成本、高密度的实用型突触阵列器件成为了可能。





在硕果辉煌的过去与无限可能的未来之间

是现在


广州大学愿与你一路同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努力建成

与广州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

具有学科、城市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欢迎报考广州大学

院校代码:11078



推荐阅读


交流

项目

广大这么多国际交流项目,总有一个适合你!

校长

专访

《南方日报》专访校长魏明海 加速创建一流创新型都市大学

招生

指南

2020招生指南来啦!报考广大看这一本就够了


消息来源 | 广州大学官网、广州大学科研处官网、

消息来源 | 广州大学各学院、科研机构官网

文字整理 | 刘泽霖

微信编辑 | 吴文婷

校对文稿 | 张凯滢

责任编辑 | 杨艺 张芳 张凯滢 文蕙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