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细“雨”滋养化学梦,从容行走人生“陆”

广州大学 2024-06-27



在广大,你有可能“捕捉”到这名广大er的身影——他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在比赛现场从容不迫,大展风采;在辩论赛场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在人生路上保持热爱,砥砺前行……


他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因胸中已定方向,不必动摇。莫问前程,是因脚下早有道路,从容前行。

让我们跟随这一身影,走近广州大学2021-2022年度“十佳学生”——陆雨,聆听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陆雨,共青团员,化学化工学院化工191学生。曾于2019至2022年担任班长、学院辩论队队长、教练等职务,连续三年平均绩点排名全系第一,最高绩点达3.99,专业课程全优。已申请6项国家专利,其中5项已授权,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曾任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广东省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第五届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等国家级4项,省级5项,校级20余项奖项。现已推免至南方科技大学加入徐强院士团队攻读硕士研究生。



▲陆雨个人照


以热爱为舟

泛科研之海

+ + + +

受邓稼先、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精神的深深影响,陆雨从中学时代便决定不管是在大学专业的选择,还是未来职业的规划上,他都立志成为一名钻研自然科学的学者,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信念的影响下,他对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都很感兴趣。对他来说,大学在化学学科领域继续学习、研究是非常乐意且开心的。


他与化学之间并不像“化学反应”一样热情激烈,而是像“雨”——无声但绵长,“那些在实验室的时光,和师兄、老师们的交流都在一点一点地激发我对这个学科的热爱。”


在陆雨高三的时候,就清楚地认知到自己不应当只为了考大学而去学习知识。他说:“人总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东西。”进入大学之后,陆雨就慢慢进入了实验室,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陆雨在实验室


在大一、大二阶段,他跟随着师兄在实验室学习、摸索技术。熬实验室是漫长且艰难的,在大二开学前一个月陆雨就提前回到了学校,那一个月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一学期后,长时间的投入并没有伴随着显著的成果产出,陆雨也曾感到动摇和焦虑。


陆雨坦言:“我会觉得我好像一直在做实验,但是却做不出什么成果。”但他并没有沉浸在焦虑中,而是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他应对焦虑的具体方法就是埋头做下去,他常常对自己说:“我对化学感兴趣,那我就一直做下去吧。”


陆雨认为“热爱抵过岁月漫长”是一个不断了解的过程,世界上不会存在从头热血到尾的过程。投入一个学科领域,一开始可能会一腔热血,但慢慢深入了解后难免会遇到困难,会失望。但是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又会慢慢燃起最初的热情。陆雨对化学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润物细无声”地支撑着陆雨熬过一个又一个在实验室的夜晚。

+ + + +


▲陆雨(右二)与团队合影


以效率为向

掌时间之舵


+ + + +

陆雨成绩优异,连续三年平均绩点排名全系第一,最高绩点达3.99,专业课程全优。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班级班长,学院辩论队队长、教练等职务。可谓是学习、工作两手抓。


同样的时间,为何陆雨能将多件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呢?


答案便是“效率”二字。陆雨从不用“时间”去衡量他在学习上的努力。他解释道:“我更喜欢像打游戏、完成任务一样,把一本书或一个学期要学的内容变成一个一个小的关卡,然后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去攻克这些关卡。”他总是提前做好预习,使自己在课前就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很好的了解;同时在课堂上保持最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懂知识;如果课后还有困惑,陆雨则会及时跟老师沟通,争取学懂它。


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查漏补缺——陆雨高效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使得他在学习之余还能担任班干、参与社团活动还有一些科研竞赛项目。他始终认为“效率”是他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核心要素:“只有当你提高效率,不去做很多无用功,才不会陷入那种感觉很忙、时间都花出去了但没什么成果、很迷茫的状态。”


▲陆雨参加辩论赛


同时,陆雨认为高强度的学习科研之余,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休息。在大三下学期,陆雨同时参加了学院辩论比赛与“互联网+”大赛,而有一次辩论比赛的时间与“互联网+”大赛材料提交的时间刚好重合了。陆雨两手抓,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最后确实撑不下去了,只能与辩论队的队友商量替他上场。


对此陆雨认为我们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做出取舍,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做出取舍并不等于放弃,这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如果人的精力已经到了临界点还继续强撑,不仅会伤害身体,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得不偿失。


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效率第一”的陆雨始终科学规划着自己的学习生活,使其井然有序,步步生花。

+ + + +


以规划为导

握机遇之匙


+ + + +

除了“效率”,“规划”也是陆雨的制胜法宝。陆雨认为在个人规划上只能做到“战略层面”,未来有太多未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很难细化到每一项。但又不能完全不计划,失去目标,需要把握好规划的度。


他往往会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大方向的规划,并且定期总结复盘。如总结自己在大学期间已经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我现在可能属于省内比较领先的水平。研究生阶段想要达到全国领先的水平,博士以及博士后阶段想要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陆雨坚定地说,“在原有基础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踏好每一个脚印。”



▲陆雨在广州大学2021—2022年度“十佳学生”评审会


除了对战略目标,陆雨还对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有规划。科研与比赛往往难以兼顾,陆雨选择在大一大二专心学习化学基础课程,进入实验室钻研科研,为日后打好基础。在大三他把重心放到竞赛上,并着手把前两年的技术转化为科研与专利上的成果。这样的规划清晰且高效,厚积薄发,各项成果在陆雨大三时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在规划的引领下,陆雨从理科到化学,从实验到比赛,一步一脚印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陆雨(中)与团队成员讨论


陆雨谦虚地说自己的运气很好:大一进入实验室时遇到了日后给了他很多帮助的师兄;受好友之邀参加“互联网+”的国赛集训并受益匪浅;在第八届“互联网+”同时申报了两个项目,并获得省级金奖与铜奖……


在“运气与实力”问题上,陆雨认为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不知道机遇何时降临,所以只能做好自己,尽量提升自己的能力:“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肯定要先把‘万事’准备好。”如果暂时还没有机遇也不必气馁,继续做下去,总有一天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机遇。


▲陆雨在广州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陆雨很喜欢的一句话。付出的劳动与耕耘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陆雨一直相信:“任何一分耕耘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只是还没到丰收的时候。”不管是科研比赛,或是人生道路,多一分坚持,美好的彼方一定会在灯火阑珊处。

+ + +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年少播种一粒化学梦的种子

细雨润沃土,种子萌发,破土生根

陆雨心怀热爱,手握“效率”、“规划”

从容行走在人生路上,且歌且唱,俯仰生姿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     写 | 龙朔 谢紫婷 吴丽曼 詹文扬 向思仪

视     频 | 邓慧灵 邓卓鹏 叶颖琳

制     图 | 陈慧静

封面制作丨李月英

微信编辑|方锐棋 蒋廷翰

图文校对丨刘炜聪

责任编辑|张芳 陈欣怡 朱佳菀 郭新洁 吴宇涛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