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署名文章

魏明海 广州大学 2024-07-12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4年第9期刊载了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的署名文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代使命、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魏明海


文章全文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

时代使命、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魏明海


摘  要  建设湾区高水平大学,要把握好高等教育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尊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规律与探索湾区大学差异化错位发展、推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突破三地体制机制差异、多元文化背景与塑造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关系。湾区高校要以教育链为龙头、以科技链为引领、以人才链为基础、以文化链为纽带,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赋能湾区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使命;关键问题;实践路径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5周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地位,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湾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本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探讨大湾区高校发展如何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湾区实践”,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

时代使命


《纲要》正式发布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性显著成效,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更加坚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为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承载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战略重任。新时代新征程,粤港澳大湾区应坚定不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积极回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锚定大湾区高等教育战略定位,激活改革、创新、开放、协同动力,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为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服务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01

激活改革动力

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及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版图中,广东省高校数量多、科类齐全、体系较完整,香港高等教育基础雄厚、世界知名大学多,澳门的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多样、特色较鲜明;但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滞后于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的动力仍需增强,示范引领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还需提升。


新时代发展需要大湾区高等教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激活改革动力,充分利用好中央政府的改革政策和区位国际优势,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大力突破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障碍,努力探索创建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的新机制、新体系、新模式。


02

激活创新动力

服务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节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是国家和区域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定位。


从全球范围以及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进程看,包括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在内的国际一流湾区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及高等教育中心,大学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显示,旧金山、纽约、粤港澳、东京四大湾区位列全球创新能力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七。


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源头,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好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优势,深化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跨越式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发挥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优势,携手催化新质生产力,更好打通从教育强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更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03

激活开放动力

服务建设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现代化离不开开放,开放成就现代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粤港澳发展的关键一招。《纲要》明确要求,要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支撑。《纲要》还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国家先后出台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重大规划,对湾区高等教育开放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立足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借力湾区各城市提升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积极性,激活开放动力,创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深度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打造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深化产教协同、科教融汇,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优建强建特开放型地方高校和学科。


04

激活协同动力

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充分激活协同动力,主动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文化、资源优势,服务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打造湾区优质生活共享区、青年就业创业逐梦地、中国式现代化共建实践区。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建设

要科学处理的关键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承担着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建设的职责使命,湾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因之面临新课题、新挑战。建设湾区高水平大学,必须深刻把握、妥善处理四组辩证统一关系。


01

把握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促进高等教育在湾区核心竞争力生成中发挥重要驱动力


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路径,而人力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市场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与国际一流湾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其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仍不匹配。


从国内实践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是区域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与京津冀、长三角相比,粤港澳高校目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建设数量与质量上还未呈现出鲜明的比较性优势,仍需奋起直追。从国际比较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三大湾区投入高等教育的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呈现高度正相关,其中纽约湾区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多中心式特点,旧金山湾区的教育投入类似蛛网式扩散,东京湾区以东京为核心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相较之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仍然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湾区高校必须主动适应新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从而在湾区核心竞争力生成中发挥重要驱动力。


02

把握好尊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规律与探索湾区大学差异化错位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推动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结构优化


有研究显示,三大国际一流湾区都已形成了体系完整、定位清晰、功能匹配、覆盖不同层次、适应不同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整体性与个性化相协调,且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等重要特点,为高校集群不同板块融合发展与凸显各自优势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对于这些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估采用有差别的评价指标和排名体系,有效引导了各类高校良性竞争,避免盲目趋同。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高校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涵盖了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等多种类型;港澳地区的高校呈现多元化发展特色,其中部分高校具备了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实力,在相关高等教育发展评价中位列前茅。总体来看,湾区高校较为集中分布在港、澳、广、深这四座城市,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整体显示度仍有待提高。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建设的整体格局下,应大力促进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化、类型化、特色化、互补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支持不同层次类型的湾区高校扎根湾区、融入湾区,同时又更加彰显特色优势。


03

把握好推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突破三地体制机制差异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力推动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对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带来三地理念差异和衔接与对接机制、合作机制有难度等问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既是破解湾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挑战的突破点,也是促进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


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建设,湾区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创新、开放和协同发展共识,彰显其人才、科教、国际化品牌等资源优势,赋能国家和区域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是要健全大湾区高等教育深层次合作的法治框架,突出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在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深入探索和把握港澳与内地合作办学的特殊规律等为依托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激发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活力。二是充分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如在更大范围内完善促进内地与港澳师生交流合作的协同性管理服务政策举措、健全合作办学的监管机制、推出更加便利湾区高校人员往来交流的通行政策等。三是湾区各高校应善用体制优势,顺势而为,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结合起来,结合办学实际推动构建湾区高校优质课程共享、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学历互认、教师资质互认等机制,不断深化合作的层次。


04

把握好多元文化背景与塑造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关系,发挥湾区高等教育在推进湾区城市特别是粤港、粤澳之间文化交往、人心相通方面的桥梁效应


由于历史原因,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享有相同相近的文化源流基础上,港澳多元文化交织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三地文化交融、人心相通,着力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湾区大学应积极发挥文化桥梁作用,加强湾区文化交流交往,促进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同根同源而又各具特色的湾区城市文化出新出彩。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一国两制”和谐社会、提升湾区民众文化向心力凝聚力的基本保障。湾区高校应着眼于文化湾区与人文生活圈建设,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文化资源共享,为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时代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

实践路径


01

立足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教育链为龙头,打造湾区高等教育新优势,在高质量结对中助推湾区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主要对应于湾区地方综合性大学、专科特色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等。这些高校与湾区主要城市相辅相成,但其综合发展实力与所在城市并不天然匹配,表现为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聚在广深珠及港澳区域,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分散,较难形成有效的合作契机。


走集群化、结构优化道路,是湾区高等教育借鉴世界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湾区高校而言,抓住这一重大发展契机,正是自身夯实基础、错位发展、强化特色的良机。湾区高校应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建设要求下的发展理念、学校定位、培养规模、创新水平,适应和满足人才高地、创新湾区、科技湾区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需要。


具体来说,一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如当前在粤地方高校持续深入实施“冲补强”和高水平理工科高校建设计划等;二是强化校地协同,以向产业集聚区办学求转变,服务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拓展高校科教融汇新领域;三是加强粤港澳高等教育协作,通过建立多边及跨学科的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办学高校和湾区高校联盟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如办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批新型合作办学高校,筹办好大湾区大学等高校,建设契合湾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地方大学联盟和新型智库。


02

立足湾区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求,以科技链为引领,激发湾区经济发展新活力和新质生产力


在产业体系构成上,粤港澳大湾区坚持“四轮驱动”,即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为优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湾区高校应努力发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将科技创新深深植根于湾区产业发展布局中,为科研发展、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在建强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中强担当。要深刻把握、有效借鉴全球主要科技强国、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合作组织等在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中对国家和区域、重点行业产业战略科技力量的发掘、组织、布局、使用、协同合作所形成的科学经验,以系统思维引领顶层设计,面向湾区已有或正在建设的各类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新锐实体等做好统筹谋划,进一步明确各类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创新实体的角色定位、主攻方向、对接产业、协同机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推动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从而大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塑造科技自立自强新优势。


在破解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难题上强作为。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以问题导向应用研究求创新,以校地人才、科技、产业资源串联利用求突破;通过拓展产业合作、聘请产业教授、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赋能现代化产业;提高科技成果签约转化率,促进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提升。


03

立足湾区建设人才高地的发展要求,以人才链为基础,形成高层次等各类人才“虹吸”集聚效应,培育人才自主培养新动能


解决“适应性人才”培养不足问题。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适应性人才”培养不足,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缺口较大,这也为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契机。必须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加紧培养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以及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发挥人才集聚效应,支撑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吸纳拔尖创新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有效流动、全过程关爱的人才引育服务管理体系;大力培养熟悉粤港澳三地政策环境和体制规则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推动三地青年交流互鉴、高质量互派深造、跨湾区城市高质量就业;加快构建融通三地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打造适应湾区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04

立足人文湾区和高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发展要求,以文化链为纽带,积极推动粤港澳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凝聚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最大合力


立足“两个大局”,大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增强与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内驱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活力湾区、人文湾区、生态湾区的内涵所在。


以大湾区高校为基点,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粤港澳三地在文化根基上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民俗民风上共享以岭南文化为基因的文化源流,在文化形态上共同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文化魅力。特别是湾区高校基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叠加了高校、城市双重文化资源的优势加持,应深入挖掘、激活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资源,提炼岭南文化品质,塑造湾区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以岭南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湾区三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应用,为促进湾区文化、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实现湾区城市综合文化实力提升。


增强湾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向心力。以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合作办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为带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师生及三地民众的文化认同;立足各高校实际打造“留学湾区”高等教育品牌,充分发挥湾区高等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作用。


探索文化共享共建,助力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湾区高校可以增强各类文化展示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的区域服务能力为带动,完善资源共享协调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推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联动,共同服务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作者魏明海: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原载2024年第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微信编辑|徐晶莹 孙佳畅 向文捷

图文校对|付佳玥 赖霄鹏

责任编辑|江美惠 刘姗姗 张哲华 欧阳菲 王璇璇

初哈哈审|张芳

复哈哈审|吴谦

终哈哈审|温志昌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