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城港】老骥伏枥 余热生辉

原标题:

老骥伏枥 余热生辉

——我市老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发光发热



在岗时,他们兢兢业业,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退休后,他们继续发挥余热,绽放风采,以拳拳赤子之心默默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黄文良: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9月30日,黄文良在其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起身走进房间,拿出珍藏已久的历史照片,并一一向记者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事迹。一张张放大后打印过塑的照片被一个又一个袋子仔细保护着。记者注意到,黄文良在翻看照片时,手上的动作极其轻柔,眼里还带着光。

黄文良(右二)深入乡村走访收集《光坡名人录》材料。 受访者供图

黄文良现在是港口区教科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防城港市及港口区“五老”宣讲团成员。黄文良作为一名革命烈士的遗腹子,幼时饱尝人间艰辛,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生活。在党的关怀下,黄文良成长为一名老师,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

2008年,退休后的黄文良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关心下一代、社会公益事业中。14年来,他步履不停,既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热心育人的“老园丁”,又做扶贫帮困的“热心人”。

自退休后,黄文良就开始认真研究“三光企”革命历史,反复阅读有关“三光企”革命历史的图书,以及防城港和钦州的党史资料,细心挖掘红色资源。为了查证史实,黄文良还先后赴广东及钦州、南宁及我市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

2017年至2021年,黄文良先后组织编写了反映“三光企”革命斗争历史的《三光企风雷》和记录光坡革命历史和光坡人勤奋读书的《书乡光坡》两本图书,为港口区革命事迹留下了珍贵的文字材料。2021年8月,黄文良又投入到《光坡名人录》一书的编写工作中。目前,他已收集到300多位名人的事迹。

除了编写图书,黄文良还利用“三光企”起义纪念碑、芒箕涡阻击战纪念馆、防城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活动,讲好党史和革命英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今年6月,黄文良因身体不舒服住院近一个星期。出院返家的第二天,黄文良又爽快地应邀,继续投入到宣讲工作中。近10年来,他共宣讲了40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超过10万人次。仅在2021年,黄文良就宣讲了103场次。“我们不能忘记为国舍命、浴血奋斗、至死不渝的先烈们。希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辈,要学党史、铭党恩,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黄文良说。

此外,黄文良还注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等教育公益活动,组织爱心团体、热心人士出资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向学校捐赠图书、教学设备等,以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他还热心帮助困难群体,为有困难的家庭及个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黄文良协调爱心企业、热心人士筹集帮困资金100多万元,累计慰问困难老人、儿童、退休教师、老党员、老科技工作者等17000多人次。他帮助1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入学问题,协调数十家企业,解决了1100多名失地农民和失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2015年,黄文良被评为防城港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防城港市优秀共产党员。


唐上强:退而不休  守护美丽家园“记得春暖花开时候,红领巾们手拉手,珠湾滩涂植树忙,满身泥巴,汗湿衣袖……”今年9月初,一首由防城港本地文学爱好者和本地文艺爱好者联合创作的《珠湾红树林》原创歌曲在微信朋友圈流传。这首歌曲讲述了防城区江山镇退休老师唐上强30多年来守护江山半岛红树林的感人事迹。退休后的唐上强不仅延续做好环保志愿服务,还在挖掘收集本地历史资料和讲好家乡故事方面贡献力量。

唐上强向记者展示多年来保护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实习生 习怡阳 摄

9月27日,记者来到防城区江山镇,倾听唐上强的故事。今年71岁的唐上强是土生土长的防城区江山镇人,曾任江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1989年至2011年期间,唐上强在江山镇中心小学创立了“红领巾红树林绿色行动”品牌,并发动沿海近10所学校师生爱护红树林环境,累计种植红树苗约235万株。唐上强还曾被誉为“红树林校长”。

2011年唐上强退休后,继续追逐绿色梦想,号召大家爱护海洋生态环境。“防城港盛产鲜美的鱼虾蟹,这是大海给我们最好的馈赠。滩涂上的红树林具有护岸、防风、固堤以及净化海水等功效,素有海岸卫士之称。我们爱护好这片红树林,才能爱护好我们的大海母亲。”今年6月,在市青少年保护海洋环境教育基地,唐上强结合自身经历向青少年学生、机关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环保课。“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唐上强坚定地说。

除了践行绿色梦想,唐上强还致力于传承记录本土历史文化。唐上强退休后,就进入江山镇关工委工作,是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五老”宣讲员。2012年,唐上强配合镇政府开展江山镇(原江山乡)地名普查采集工作。“江山镇140多个村民小组,我骑着摩托车都走遍了。每到一个地方,采访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记录他们讲述的地名故事,用相机拍下地方的标志性图片。”唐上强说。在协助镇政府完成地名普查采集工作后,唐上强对江山镇的历史更了解、更熟悉,于是萌生了记录本土历史资料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目前收集到关于江山镇地名以及历史资料近6万字,打算取名为江山概览,分为江山风云、潭蓬运河、贝丘遗址等多个部分。”采访当天,唐上强打开笔记本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初稿。唐上强说,最终整理好的历史资料将送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这份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唐上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

在唐上强退休的第二年,因一次意外,他的右手掌被炸伤,只剩下半个手掌。唐上强并没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积极克服困难,强迫自己学习用左手写字、用左手行动。为了更好地做好历史资料收集工作,唐上强特意购置了一台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手写板。“当时遇到这样的事情,没有其他办法,我只有多学习多适应,才能继续把这件事情做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唐上强从容地说。

“白龙古炮台是晚清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修筑,炮台是海防线上的军事设施,守护着江山半岛海域……”今年七一前夕,在白龙古炮台前,唐上强为江山镇人民政府党支部党员讲起了这段历史故事。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唐上强主动担当起江山镇红色教育宣讲员,经常到白龙古炮台,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学校师生讲解江山镇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杨子亮:耄耋之年 仍坚守在科普惠农一线2005年,杨子亮从农业畜牧技术岗位退休后,初心不改,活跃在畜牧科普讲坛上,为我市农村畜牧养殖户传授养殖经验,答疑解惑。退休17年间,他授课170多期。因工作突出,他曾荣获中国老科协奖先进个人和“八桂科普大行动”先进个人称号。

杨子亮为村民讲解养鸡知识。受访者供图

杨子亮今年已80岁,但他仍坚守在科普惠农一线为群众答疑解惑。9月29日,家住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的肉猪养殖户黄文成给杨子亮打来电话,咨询幼猪喂养方法。几年前,杨子亮到十万山瑶族乡讲授养猪技术课,黄文成第一次聆听他的养殖课,也从此成为他的“粉丝”。“杨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我们都很喜欢听。”黄文成说。为了加强交流,黄文成还特意保留了杨子亮的联系电话,一旦养殖中遇到问题就会请教杨老师。因为有了杨子亮的耐心解答、悉心指导,黄文成对养殖更有信心了,养殖规模也逐年扩大。“今年我养了16头母猪,扣去养殖成本,大概可以收入6万元。”黄文成笑呵呵地说。

对于东兴市江平镇黄竹村养殖户何定意来说,杨子亮不仅仅是一位传授养殖技术的老师,还是一位热心肠的老科技工作者。2019年,何定意养殖基地的幼鹅大批量死亡,情急之下他用微信联系到杨子亮。“我把鹅的症状拍视频发给杨老师,他耐心解答,回发了一个详细的操作视频,教我如何一步步处理,让我及时挽回了损失。”何定意说。

活到老,学到老,是杨子亮的写照。“老了跟不上形势,就容易被淘汰。要想跟得上时代,就要主动学。”这是杨子亮常常说的一句话。退休后,杨子亮学会了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并摸索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杨子亮用心备课。他特意准备了一个18G的U盘,里面装的是他制作的各类禽畜养殖管理技术和禽畜疾病防治知识幻灯片课件。“平时我通过浏览畜牧养殖相关网站,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看到一些有价值的养殖技术视频,我也会放在课件里,上课的时候可以分享给养殖户。”杨子亮说。

此外,退休后,杨子亮撰写的《光坡鸡资源普查》《提高人工育雏鸡成活率的技术研究》等论文先后在《广西畜牧兽医》等杂志发表。

在他的感染下,农业系统退休的同事廖堇芬等也纷纷加入老科协,奔赴在乡村振兴一线,为群众送去养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哪里需要我们讲课,我们就去哪里讲课。对群众咨询的养殖技术问题,我们义不容辞耐心解答。”杨子亮说。


源|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记者| 李林霞 黄艳芳
实习生| 习怡阳

编辑| 廖雪杏

校对| 卢镰太

审核| 廖   凌

值班编委| 刘云南

防城港日报社全媒体出品精彩推荐

● 聚力优化产业布局 创新驱动高效发展——防城港市装备制造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奋力赢得发展新优势——从重大工程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黄江强调: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底线 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普 | 小金花为您讲解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