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亮湾 • 阅听】告诉你一条河的禀性

告诉你一条河的禀性

——读格尼《折多河的浪花》

□ 韦 佐

我素来喜爱河山,不一定是名胜。不过,及至今日今时,神州大地上99%以上的河流对于我,仍只是纸上的河流,但我也一样喜爱。

就比如,不久前读了《折多河的浪花》(见《人民日报》 2023年9月25日第19版)之后,才知道那条穿过康定城的河叫折多河,而折多河也叫康定河。仿佛一下就认识了两条河流。

这是小说家格尼的散文,也是散文作家格尼的散文。在此强调小说家的身份,是我阅读的偏爱所致。或换言之,我偏爱小说家的散文,甚于散文家的散文。

“窗外的河叫折多河。”开篇首句直截了当。临窗,是探察一条河流最好的视角,这个视角极为亲近;且又因日常如此并累月经年而极为熟稔。

一般情况下,散文题材多选择较为或最为熟悉的事物或人物。不过,往往又因过于熟视而无从下笔。一个城镇、村落或一道山川通过文字而被外人熟知,未必都出自当地土生土长的作家。散文作家多喜欢写陌生的、感觉新鲜的景物、风俗、人文。如同隆冬时节,南方人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对于寒冷的特别感受和描写,会超过习以为常的当地人。

格尼与折多河做了三年邻居,彼此相互的熟悉和陌生的程度,恰好落在某种平衡点上。三年,让她足以熟悉这条河流的来历、流程、去向、波折及其禀性。

“它是要去长江的,路途遥远,像奔驰的长途列车。”“看这些白得耀眼的浪,久久凝视,似乎静止了,让人想到远远近近的雪山……”时间是静止的,河水却是流动的。流动是河水呈现生命最直观的方式。折多河就像过客,但不是一个,而是源源不断、昼夜不舍、喧哗流动的生命群体。文中由“白得耀眼的浪”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远远近近的雪山”。积雪融化,万涓成河。临窗坐观,会让人闻到雪山的气息。雪山,长江。想象的空间骤然开阔,由近及远,正所谓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006年的春天,曾走过四川阿坝州的山水。山顶白雪皑皑,山腰草木焦黄,山脚桃花绽放如同笑靥。几个时辰就经历了冬、秋、春三个垂直存在的季节。行经处,山势陡峭,河床跌宕,水流像俯身的瀑布,一路浪花湍急,奔腾。再看看格尼笔下的折多河,其景象似曾相识。不相似的是,格尼能与折多河毗邻而居,和它的波光和水声日夜厮磨,共同呼吸。不知不觉,两者因之融入了彼此的性情。坐在窗边看书,“汩汩的节奏”,这天籁之声仿佛替代自己的吟咏。或者,读书如诵经。流水声既是主唱,又似背景音乐。在水边轻声诵读,其画面至静至美,让人不忍拂扰。

一条河流的春夏秋冬,变换着自己的声色和脾气。折多河的春天柳叶浅绿、松林深翠,夏天团浪汹涌、岸上车水马龙,秋天色彩丰富热烈,冬天山顶积雪、水岸冰凌结集仍涛声依旧。温和,激荡,热烈,冷峻。这就是折多河层次丰富的禀性,或许也是老康定人或新康定人的禀性。

“欢迎来到康定!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一辆洒水车会唱着《康定情歌》从河边经过,到我的窗前时,往往是最响亮的那句:‘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康定城的存在,既是生态的,自然的,诗意的,同时也是世俗的,人文的;它的声态呈现,既是美声的,也是流行乐的。

在我眼中,小说家的散文不铺垫,不枝蔓,不散漫。此其一。其二是富于声色和诗意,具有细节化的画面。其三,不旁征博引,不掉书袋,纯粹原创,富于当下的生活气息。其四,文字密度大,富于张力。从某个方面看,《折多河的浪花》是一篇足可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散文或美文。

一个人与一条清澈、激荡、闪闪发光的河毗邻而居,是幸运的,有福气的,她的心田一直是被滋润的,终生是不会干涸的。


来源| 防城港新闻+客户端-防城港日报
主播| 思   思
编辑| 陈   翠    廖雪杏  
校对| 覃银华
审核| 丁   蕾 
值班主任| 时   楠 
防城港日报社全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 谭丕创强调:深化改革创新 聚焦产业发展 推动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广西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系列讲座第128讲暨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举行

● 黄江强调: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 黄江深入防城区调研检查乡村振兴等工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