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比赛促交流发展,体教融合带来更多选择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中构建起了这样的体系:面向全体青少年,打破参赛壁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年龄段部分,体校代表队、学校代表队、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球队均可自由参赛,不设任何参赛限制。中青赛的舞台让更多热爱足球、有天赋的优秀青少年足球人才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并创造了更多选拔的渠道。
虽然是第一届赛事,但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这个打破体教壁垒的平台上,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体教融合球队。例如男子U13组宁夏石嘴山体校队,晋级到全国八强后对阵中国青训劲旅山东泰山,虽然遗憾败北,但比赛中球队顽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是通过他们的表现了解了石嘴山市。宁夏足球孕育着希望。
石嘴山体校总教练周纯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之旅意义非凡,借助队员们出色又顽强的表现,更多人知道了石嘴山。希望在未来,足球能够持续成为石嘴山的一面旗帜。
保定金瑞U13女足是这个年龄段女足体教融合的代表。队员们白天文化课学习都是同步义务教育课程,下午4点半集中训练,周末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足球训练。同样,经历了今年“9·5”泸定地震的四川U15女足队里三分之二的队员每次考试都在全校排名前100,即便在苏州参加该组别全国总决赛时也会通过线上教学保证文化课进度。球员们学习和训练两手抓,教育体育的深度融合,为孩子们的未来提供更多选择。
高中年龄段男子U17组预选赛比赛期间的座谈会上,与会者纷纷建言:希望高中阶段青少年参加类似高水平全国比赛的机会多一些。针对组织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参赛队冬训,北京三高队的代表建议,“这样每个球队能打20场比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球员的提升会非常明显。”
从比赛成绩看,职业俱乐部梯队要更好,但校园足球的竞争力也不差。比如上海申花U17队主教练叶张根就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对于职业梯队和校园足球都是很好的平台,校园足球有些队伍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在参加女子U17组的队伍中,这一点更加突出。校园足球队伍达到6支,体校结构的队伍有3支,职业俱乐部梯队2支,还有3支地方足协的梯队,以及1支业余俱乐部球队。这样参赛队伍的构成,也体现了创造更多高水平比赛机会对于女足发展的重要性。
参加U19组年龄段比赛的适龄球员已经非常接近成年球员,无论是球员的发展通道,还是队伍的培养模式都很引人关注。这次参赛的一些俱乐部梯队中,有些已经和当地高中形成合作共建,率先走出体教融合的方式,比如深足就派出了和翠园中学合作的U19队伍。另外,也有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等院校参赛。
比赛场上,高材生球员的涌现也是体教结合的亮点。其中就包括大连人队的曲格平。虽然小学时就被选入职业俱乐部梯队,但曲格平的青训道路却很特殊,他选择了走训。他克服学习、踢球很难兼顾的问题,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以超出大连排名前三重点高中育明中学录取分数线9.5分的好成绩,开启了高中生活。曲格平的走训生活能够互相兼顾,得益于俱乐部对于这类学生在训练计划上的照顾。除了他之外,大连人队的另外两名球员朱鹏宇和刘恩哲也来自育明中学。当青少年联赛与大连当地重要比赛时间冲突时,双方积极沟通,孩子们能兼顾两项比赛。这种兼顾意味着未来有更大选择空间。
内容来源 | 中国体育报、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