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有一个开了挂的人生,想一起和你的孩子聊聊
“童年”最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而到了现如今这个媒介渗透、操控一切的时代,它又面临着逐渐消亡或已然终结的命运。童年作为一个主导的观念或形象,确乎是近现代以来的产物。但儿童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却自历史发端之初就成为向所有人类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难题。
孩子,到底是什么?是尚未成熟的大人,是有待驯化的野兽,还是源自未来的力量?怎样理解孩子,也就同时决定了我们采取怎样的方式与他们相面对、相沟通。
由此也就可以想见,孩子在西方哲学史上始终是一个极为令人关注但又相当棘手的难题。通观哲学经典,你会发现那些成熟睿智的哲人在对待孩子的立场上却显示出相当大的分歧。不过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趋势吧。
一是将孩子作为“教化”的对象。最著名的例子当然就是柏拉图的对话《枚农篇》(Menon),其中讲述了苏格拉底是如何循循善诱地令那个无知懵懂的“小厮”一步步“回想”起几何学的定理。这是一个“回忆”的过程,那自然就是说,孩子早已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将其唤醒、发展和提升。但这样的教育往往会遭遇瓶颈,甚至陷入困境。
因为孩子并不只是一个安良顺从、俯首帖耳的宠物,而同时也是一个个性昭彰、难以驯服的怪物。所以在西方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蔑视、挑战成人理智的“愚童”乃至“狂童”的形象。比如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就是其中的典型。由此就很自然引发对待儿童的第二种态度。单纯教化看来是不够的,还必须配上“规训与惩罚”。在福柯的著作之中,我们每每看到这种全面的、从肉体到心灵的“规训”权力的触目惊心的运作。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
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冰清玉洁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用日常科学小实验培养出潜在的“清华苗”;北大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用互动游戏培养高情商的省心娃;哲学系博导姜宇辉,用再简单不过的日常对话,让孩子轻松收获思考……
【课程具体为】
逻辑力
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老师,带孩子一起了解科学的想象力,培养科学思维;
优秀家长的聚集地
10位事业有成的著名家长,在各自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牛人”。但同时,他们也是非常注重下一代教育的精英,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他们的教育经验,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
2
十位家长分别把自己的经验投入到实践当中,经过跟孩子们不断的磨合、调整之后,找出了最好的方法。
如何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孩子、如何让孩子放下ipad涉足户外、如何通过陪伴,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这些脱离了泛泛之谈的实战经验,一听就能学会。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3
给家长安全感的课程
早在1959年,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夫妇就通过对恒河猴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身体接触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此后,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积极地了解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
但其实,要想给到孩子安全感,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充足的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来自于对亲子教育的充分自信和掌控力。
这门课从十大方面入手,把优秀家长的教育逻辑彻底剥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古有鲁班为学艺,踏千里至终南山寻名师
而今十大名师会于此处
一次选购,十大主题课程轻松学习
贴心的主题搭配,妙趣横生的知识讲堂
帮孩子扫清学习障碍
克服学习惰性
收获相伴一生的宝贵财富
我们为您强烈推荐
这份亲子两代之间的“头脑十全大补课”
相信爱学习爱思考的你和孩子
能从中得到的,远比期待中的更多
👇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享受特惠价格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