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克尔凯郭尔 |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索伦·克尔凯郭尔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年—1855年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摘录
1、我真正缺乏的是要我自己明白,我应该做什么,而非我应该知道什么,尽管知识显然应该先于行动。重要的是寻找到我目标,明确神意真正希望我所做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真理,一种为我的真理,找到那种我将为之生,为之死的观念。(日记:AA:12)而当一个人找到了这样的真理的时候,这真理只为那个具体的人存在,这人也获得了内在的经验。(注解:克尔凯郭尔看来,并非说真理相对来说是主观或者是独断的,而是生存中存在一种绝对的真理,一种永恒有效的真理,正是这种真理才是作为主体的我、作为个体的我要去参与的;当我选择的时候,它就应该成为我而在的真理。不仅如此,当我选择那个永恒有效的真理的时候,我要占有这个真理,根据它改造作为主体的我,把它作为我的所有行动的绝对准则)。
2、什么是忧郁?忧郁就是精神性的歇斯底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会出现一个瞬间,当此之时,直接性成熟了,精神要求一种更高的形式,其中精神把自身视为是精神。作为直接性的精神而存在的人是与整个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在,精神将使自身从那种疏离状态中走出来,精神将在自身当中明白自己;他的任何将会在其永恒有效性内对自身所有的意识。假如这一切从未发生,运动就会中止,它将被阻止,而忧郁也由此介入。人们可以做很多事以试图忘掉它,人们可以工作,但忧郁仍然在那里!(注解: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但我不知道自己所希望的是什么,也没有准备好调动我的力量去发现它,因为那将意味着我必须使自己从那种我曾经纠缠其中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于是我便无法去希望。)(《非此即彼》)
3、那个永恒地拥有自身的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既不太早也不太晚;那个居于其永恒中的人,他将会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意义。(《非此即彼》)
4、绝望:人不愿意成为自己。(《致死之疾病》)
思想方案
01
1、每个人自己就是中心,整个世界只以他为中心,因为人的自我认识是一种神的认识。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理解他与单一者的关系,带着同样的谦卑和骄傲,由此,苏格拉底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冷静成为他自己…。
2、……如今的牧师只比教堂执事大一点儿,任何他人都是权威,所有的差异和权威都在某种具有共性的疯狂中、或者说在同甘共苦中被调和了。在无人真正拥有权威、无人能够以此方式令他受益、或者真正能够把被保护者带走的情况下,别的方式反而会更成功。因为有一点是确定的,当一个傻瓜自己走开之时,他会带上其他很多人。
3、因为我自己的谬误只有我自己才能发现;只有当我自己发现它的时候,它才被发现,就算在此前全世界都知道也不算数。
4、自由就是自己能够决定自身。
5、……因为那种向后看的东西就是悔悟,而且正因为如此,悔悟才加快步伐向它前面的东西跑去。
6、总之,你就只生我气好了,也可以生所有那些假装想出这个方案人的气,但正因为如此,你就不必生这个思想的气了。
02
1、神不需要任何门徒以理解自身,因此没有任何原因作用于他,原因无异于决断。究竟什么能使他出场呢?他应该自己推动自己并保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不动的推动者”的状态。既然是自己推动自己,那么使他动起来的不是那种因无法忍受沉默而非爆发不可的内驱力。而既然是他自己推动自己而不是因为内驱力,那么推动他的就不是别的,而是爱;因为爱恰恰不能在身体外而只能在身内才能满足这个内驱力。
2、于是,神出于爱应该永远地做出决断。就像爱是他的行动根据一样,爱也应该是他的目的。若说神的行为根据其目的的不相称,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神之爱当是对学生的爱,其目的就是去赢得他。只有在爱中,有所差别者才能平等,而只有在平等或者统一之中才会有理解。
3、此处的不幸不在于相爱的双方无法互相拥有,而在于他们无法互相理解。
4、当爱情使平等的双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爱情是喜气洋洋的;但是当爱情使不平等的双方变得平等的时候,这爱情则是大获全胜的。
5、人心追求的常常是权力,他们的思想不停地奔向那里,仿佛那样一来一切都会变得清晰可解,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天堂不仅有喜,而且还有忧。
6、于是神立足于世间,带着他全能的爱而像最低下的人一样。他知道,学生即谬误——假如他犯了错,假如他坠落并且丧失了他的坦然和自信!用一个全能的“要有……”来负载天和地,只要有一丁点的时间未能到场,所有这一切都会一齐沉沦下去。而若与负载着人类的愤慨的那种可能性相比——当他出于爱而成为人类的拯救者之时,这一点却又是何等的轻松!
7、对于爱而言,任何其他的显现都是假象,因为它要首先使学生发生变化(可爱不是要去改变被爱的一方,而是要改变自己),并且为其掩盖而不使他不不知道——这一切是必要的;要么肤浅地保持那种无知的状态,认为所有的理解都是幻像(异教徒的谬论)。
8、假如有一次他伸手来而他的要求应验了,而我因此更好地理解了他,或者加倍地爱他,那我可能会看到他在为我哭泣,并且听到他说:你这样做只会不忠实于我,会使爱萌生痛苦;你爱的只是创造奇迹的全能者,而非自身降于与你同等地位的人。
9、是爱引发了所有的苦难,因为神并不嫉妒他自己,相反,在爱之中他愿于最低下的人平起平坐。
- END -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任军锋·如何理解政治——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