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爱与罪:包丽事件微信文本的哲学心理学解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探索与争鸣杂志 Author 余明锋
近日来,随着包丽事件的不断发酵,PUA(Pick-up Artist)这一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的PUA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异性接近的交往技巧,但发展到现在开始逐渐变质。在这种非正常的亲密关系中,女性被视为“猎物”,自尊和人格受到严重摧残。在包丽事件中,包丽和男友的相处过程中与PUA所鼓吹的理念高度相似,结果也令人扼腕。既有的评论和研究已从宏观层面勾勒了PUA的总体样貌及其负面影响,但以本案当事人的微信记录文本来进行具体性分析,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济大学余明锋博士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本案中当事人的聊天记录进行了研究,尝试阐明亲密关系中的“爱与罪”。本公众号特推出此文,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余明锋 | 同济大学哲学系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专栏专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非经注明,图片来自网络
“失身”之罪
以爱的名义
自身的超出和整全性的欲求是哲学对激情之爱的基本理解,柏拉图《会饮》中的阿里斯托芬讲辞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皆有相似论述。在《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其实还要再进一步,因为他通过“半人”的神话叙事把缺乏和对完整的爱欲规定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或本性。无论如何,激情之爱发生于彼此所引起的缺乏感,也必定伴随着强烈的完整性要求,因为这种完整性追求成了爱者的根本需要。于是,当一方以处女情结的名义要求最高的完整性——不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完整性,而且是一生乃至永恒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另一方根本无法给予的时候,罪感意识就借着爱的名义得到了确认。
人格与法理问题
本文转自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
0712月
0612月
0512月
0412月
0312月
《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
未点“在看”的人生不值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