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重启你的“哲学人生”
△点击录音即可试听课程
哲学的典型特点是让我们如坠迷宫,思无止境,但之所以要学习哲学,是因为在促进我们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没有可与之媲美者。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但需明白的重要一点是,亚里士多德内心的疑问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时刻自然而然地发生。当我们追寻真善美的本质,当我们遭遇此问,哲学家并不是要讲一个普通人未思未想的全新问题体系,而只是在问,以某种更体系化、精细化的方式,提出那些普遍存在、反复出现而人们又没有足够时间思考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你将有机会回到你所感兴趣的问题,你可以重返那个对一切都感到惊异的自我。(节选自《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作者:谢利·卡根)
为什么电影与哲学存在如此紧密的关联呢?电影作为一种世界的图像,在一切艺术当中,电影是最为接近真相的一种艺术,而真相乃至是真理,恰恰是哲学始终不渝地不断追寻和诉求的,所以哲学和电影先天就存在着特别紧密的关联。无论是真正的商业电影,还是真正的艺术电影,乃至是真正的先锋实验电影,哲学都是这些电影赖以支撑的最坚固而又强大的基石。
几乎一切最为重要的、世界级的商业大片与哲学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紧密的关联。
1
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美丽人生》
1997年,电影《美丽人生》在意大利上映,一举囊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共70个奖项。战争的阴霾笼罩了城市,但男主角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而是用积极热烈的爱和善意的谎言守护着儿子最纯粹的童心,给予了儿子一个温柔的童年。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部电影通过上帝的礼物让男主审视自己的一生: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会变成什么样?答案是非常糟糕,男主重新燃起活下去的信念,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苏格拉底的话。如果男主没有“审视”的过程,他很可能会选择自杀。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只要生命还在,生活始终要继续。活着,就是最美丽的事。可是,如果答案是: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男主会变得更好,我们还会认为男主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吗?
2
有哪件事情真的对你有意义?——《修女艾达》
修女艾达的姨妈很富有,劝告她放弃修道院的生活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姨妈自己却选择了自杀。而后,艾达在返回修道院和世俗生活中选择了后者,尝试吸烟、酗酒、高跟鞋、跳舞、做爱。不就艾达就迷茫了,她并不认为这样的生活值得过。当他的朋友问她一起生活后,艾达犹豫了:
——“我们可以养宠物,结婚,生子,买房子。”
——“然后呢?”
——“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但是,最终艾达还是选择了回到修道院,过修女的清淡生活,留给我们一个疑问:“然后呢?”
3
如何证明自我同一性?——《记忆碎片》
这部超经典烧脑电影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没看过的朋友一定要看。这其实是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电影。很明显,我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认知自我。但是当记忆支离破碎后,如何能证明自己就是自己?就比如你买过一辆汽车,期间换过零部件,但是你仍然认为它是你的,因为你拥有对它的全部记忆,你开着它去过哪里,跑了多少万公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你对这部车子的认知。
曾经有很多人误以为,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史里面,值得称道的只有那些最“经典”的影片,剩下的,都不足挂齿。
但其实,电影史里多得是大家不知道的好电影,一些被大众误以为是“昏昏欲睡”的老电影,更是节奏炸裂,极其精彩。
这个镜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部电影为何能被评价为优秀、经典;为什么我们在观影时,会不由自主地被牵动情绪呢?这些问题,如果不回头看电影史,事实是大多数人连察觉都不会察觉到。
为此,在2020年初之际,三联中读为读者精心奉上这份年初巨献——《电影正传·聚焦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时刻》。在这门精品课里,我们邀请了电影界的11位权威导师,当中有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也有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阿拉姜色》的监制杜庆春......这11位老师,将带我们走进百年电影史的世界。
👇点击录音即可试听课程
十一位老师联袂解读
让你的观影角度不止一个
翻开电影史的画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满怀理想的电影大师,还有孕育了后世无数经典的“鼻祖级”影片,甚至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电影语言,也都是在电影史的漫漫长河里被开创、完善的。
影史的深度更是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就算是一个学者要想研究透电影史,也得花上大半辈子的时间。
可想而知,让一个人扛起讲述电影史的大旗,实在太难,而这十一位学者,各有专攻,他们将会分别为我们讲述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那个领域,为我们带来水准极高的精彩解读。
首先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不管是电影专业的人,还是资深影迷,在了解电影史时,都绝对绕不开戴锦华这三个字:
中国电影理论的引进和完善,离不开她数十年的努力;
她写过的电影理论,可能比我们每个人看过的电影书都还要多;
她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电影公开课,能让人听到移不开眼睛;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她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抛出的问题更是令人振聋发聩:电影死了吗?
“我的一生已经交给了这个艺术”。
——戴锦华
接下来的十位学者,在电影领域都堪称是“高光”人物,譬如杜庆春,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也是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唯一斩获奖项的中国影片《阿拉姜色》的监制;
再譬如范小青,她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副教授,也是研究韩国电影的专家,在釜山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上,她要么是顾问,要么就是评委。
十一位主讲人带来的解读,精彩纷呈:
课程亮点
🎬01
构建靠谱的电影知识体系
这门课不但会让我们了解电影诞生、完善的全过程,还将带我们深入了解电影理论、拍摄手法背后的故事,蒙太奇、达达主义等陌生晦涩的名词,从此都不在话下。
🎬02
见证风云变幻、高潮迭起的20世纪历史
通过十次重大的电影运动或时期,我们将把握到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各地的重大历史变迁,触碰到电影银幕背后的大众心理与精英思想。
课程中还有精美的电影知识卡片
🎬03
结识世界各国的电影大师、经典影片
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苏联、日本、韩国......我们将结识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电影大师和经典影片。
不管是格里菲斯、德西卡、黑泽明这样的电影大师,还是《公民凯恩》《雨中曲》《偷自行车的人》等划时代的经典影片,我们都能一次性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再小众、晦涩的实验电影,譬如《一条安达鲁狗》《再见语言》等等,我们也能通过这门课get到它们的魅力。
🎬04
成为一个有主见的资深影迷
11位学院派大咖的亲自锤炼、以及深厚的影史知识馈赠,将会提高我们的阅片水准,让我们成为一个心中有主见、不被水军牵着走的资深影迷。
(向上滑动查看详细的课程章节内容)
首先,在总序里面,著名学者戴锦华会为我们梳理作为影迷最不可错过的电影史大事件,把我们的眼界“立”起来。
接下来就是这百年以来的十大电影运动或时期:
1、默片时代
无声电影时期作为电影艺术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与“稚嫩”、“粗陋”等词汇联系起来,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默片,更是与夸张、生硬这样的评价语分不开了。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电影语言,大都在无声电影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今天的很多电影创作也仍在不断从中汲取灵感。
《月球旅行记》| 卓别林 | 基顿
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李迅,将会为我们深度揭秘无声电影时期这个伟大的开端。
2、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看懂了这场运动,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片,对你来说都不会再是难事了。
1920年代发生于欧洲的这场运动,汇聚的全是精英级别的艺术家。你听说过的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诸如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等等,都将目光投注到电影上,开始尽己所能地探讨、挖掘电影视觉表现的潜⼒。
与此同时,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发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才是决定画面意义的关键因素,《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由此成为蒙太奇剪辑的教科书。
《一条安达鲁狗》|《大都会》|《战舰波将金号》
在这一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将为我们讲解欧洲先锋派和苏联蒙太奇学派,介绍这些艺术家探索电影语言的一系列大胆实验。
3、经典好莱坞时期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电影的创作可谓是最昂贵的,因此电影的兴盛依赖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
1930年代,进入好莱坞大片厂的黄金时期,八大制片厂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影业。在这一时期,制片人一手遮天,电影明星们风光无两,声音的引入让电影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
《卡萨布兰卡》|《雨中曲》|《公民凯恩》
这一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将带我们走近经典好莱坞时期,为我们剖析爱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强盗片等经典类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4、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1924年,一位英国青年前往美国求学,求学期间他开始研究媒介对于大众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好莱坞故事片缺乏对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而苏联电影则力图在思想上影响观众。在《太阳报》发表的影评中,他第一次在英语世界使用了“纪录片”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解释”。这位青年后来成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约翰·格里尔逊。
在这一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将为我们讲述这场对纪录片产生巨大影响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942年到1960年,世界电影舞台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着“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口号出场,虽然电影作品数量不多,票房惨败,这场运动却对世界电影影响深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现实”还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它既是真实生活,也是我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这一讲中,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将为我们讲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何为电影创作的“新”,何为更广阔意义上的“现实”。
6、法国新浪潮
迷茫、痛苦、对未来一无所知......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将会为你带来极大的共鸣。
法国电影界在1959年到1960年期间,发行的《四百击》《精疲力尽》等几部影片,引发了“新浪潮”的最初冲击。这些影片背后的新锐导演,以一己之力反抗常规的电影工业,奉行个人化的“作者策略”,影响极其深远。
在这一讲,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徐枫带我们追溯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深入解构“新浪潮”。
7、新德国电影运动
1962年,26位来自慕尼黑的德国青年导演,在第八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如是宣布,就此拉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涌现出了多位突破传统,极具个人特色的著名导演。
文德斯 | 法斯宾德 | 施隆多夫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王宜文,将在这一讲中对他们逐一介绍,同时他也会带领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它的电影该如何表现历史?
8、新好莱坞时期
到了196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商业片制作衰退,法国新浪潮带来了全新的电影美学,加上电视抢走一大批观众,大制片厂陷入了二战以来的最低谷。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社会喧闹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传统情绪高涨,新一代导演开始崭露头角,以《毕业生》、《邦妮与克莱德》为代表的影片开始再次吸引年轻观众。这些电影人继承了传统好莱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饱含着对当时社会的反省,使类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将在这一讲带我们走近生机勃勃的新好莱坞时期。
9、战后的日本电影
战后的日本电影,连续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使得日本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影坛的舞台,在195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事实上,从50年代末到整个60年代,战后日本电影在电视及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颓势,但在世界电影新浪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新导演,这些导演对新的类型片的探索使日本电影获得了重要的国际性影响。
在这一讲中,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一鸣将带我们体验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美学。
10、新世纪的韩国电影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时候,韩国电影一枝独秀,在东方崛起。
虽然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仍然强势占据着韩国电影市场,但1999年,一部韩式大片的出现,成为韩国电影异军突起的拐点。这部影片就是《生死谍变》,它以六百四十多万的观影人次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之前创下的历史纪录。
此后,一系列韩国本土大片和大导演奔涌而现,缔造了韩国电影票房和艺术两相崛起的神话。在这一讲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范小青将会为我们深度剖析,这顿丰盛的“韩式电影大餐”究竟是如何烹制而成的。
🎥打卡送中读VIP季卡虚拟卡一张
👇
电影史虽然只有短短百年,但其中的丰富灿烂远远超过观众的想象。这次,我们邀请到国内电影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相信有他们的专业导览,大家将不再错过百年影史沿途最精彩的风景,从此不再“假装看过”。接下来,欢迎进入我们的《电影正传》。
【限时福利】
🎬🎬🎬
活动价69元
原价129元
🎥打卡还送中读VIP季卡虚拟卡一张
👇
(打卡全部章节的用户,即可获得价值145元的中读季卡虚拟卡一张,打卡方式详见课程大纲)
早鸟价69元
原价129元
打卡全部课程送价值145元的
中读VIP季卡
西方哲学精选原著(中英文版)20部
史上最全中英文版哲学词典35部
获取方式
扫码或点击文末链接购买后,添加思庐客服助手思庐瓦匠(微信ID:254676160),回复:电影正传+购买付款截图,即可获取思庐超值赠品。
(扫码添加“思庐瓦匠”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课程《电影正传·聚焦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时刻》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