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位顶级思想家,解密世界上最烧脑的十种思想

思庐哲学 2021-02-09

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会容易被他人带跑偏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作为“人”而感到骄傲,我们有独一无二的思想,细腻丰富的感受,还有精彩绝伦的创造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思想,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了伟大的渊源?


综艺节目《奇葩说》展现出这样一个事实:人的观点能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带跑,从支持正方走向反方,再走向正方,甚至还会再走回反方。当然这其中一部分的倒戈是基于对选手发言的鼓励,但肯定有不少观众确实几易其持方,觉得谁发言都有道理。


如果再参考一些社会新闻,例如父母被骗买保健品、报班“量子波动速读法”等,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很容易轻信,而且这种轻信并不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有不同。


我们为什么轻信?我们如何能坚信?坚信与偏执又有什么不同?真理到底在哪一边?以及,世界上有没有真理?



又或者,当你努力辨认这是你内心的真实需求,还是父母灌输给你的理念时,你是否叹息过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影响竟然如此之大?


有没有想过,你这些一闪而过的思考,其实是别人给你下的“蛊”,这一切只是完美的按部就班的结果,而非「你」的感受和反应?

而这个“蛊”,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埋下了。


不仅仅是你,还有很多人,身在“蛊”中却毫无意识。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短短一个世纪里面,就出现了此前一千年都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蒸汽机、飞机、电脑、虚拟技术、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都市、还有可以毁灭地球的超级核武器......


时代似乎超出了人们一开始划定的”轨道“,人似乎成了机器与社会的”奴隶“,焦虑感铺天盖地卷土而来,人好像变成了赚钱工具……


01

轻信的起源:

知识和思考被简单化和教条化


轻信并不一定是呆笨的同义词,相反,人太有想象力,才是最容易轻信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人是否轻信与文化程度高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按照各类人等的不同期待和愿望,布下他们喜欢的诱饵,便都能收到请君入瓮的效果。不管是什么诱饵,起作用的内因都是人们在学校所受的无脑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缺乏理性。


法国启蒙运动哲学家、17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怀疑论者贝勒曾指出,缺乏理性教育使人轻信“启示”,也就是那种基于盲信而缺乏怀疑精神的知识,而启示与理性是不能相容的。贝勒的哲学怀疑对象是宗教神学,他认为,传道士宣扬的基督教教义中充满了神秘的启示和奇迹,包含着无数的矛盾,是靠盲目的信仰和对异教的迫害支撑着。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它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它其实经不住上帝播撒于人心中的理性的批判。


在一个社会里,如果轻信不再是个别人的偶尔上当受骗,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集体现象,不断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那么这个社会中就一定已经出现了某种思维方式的反常。集体的轻信需要许多人都共同拥有一些特别容易为欺骗者和蛊惑者所利用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势、道德偏差、心智弱点。这些认知和心理因素是长期无脑教育的结果,这样的教育就像是耕地,而欺骗和蛊惑就像是播种,不能不先耕地就播种。这种无脑教育一直在持续地悄悄进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欺骗和蛊惑所需要的那种几乎全无自我防护能力的猎物。


这样的教育总是发生在一个知识和思考被简单化和教条化的环境之中,它使得许多人丧失了应有的怀疑精神和提问能力。这样的社会环境排斥个人的思考努力、批评态度、独立判断和精神自觉性。这种环境对人们有思维方式定型的作用,被定型者会把某些十分干瘪的、与现实并无关系的教条和假大空原则当作“科学真理”“先进科学”甚至“宇宙真理”,不仅自己确信无疑,而且还不准别人提出疑问。


在这种环境中,连科学家们都会放弃自己作为社会理性教育者的责任,这加深了真正的科学与大众媒介传播的科学之间存在着鸿沟。如韦尔南所说,公众所知道的科学,已经不再是科学,“通过大众传媒(比如电视)传播的科学是某种跟魔术并无太大区别的东西;当人们坐在沙发上,从电视中看到宇航员穿着太空服行走在月亮上,或者听到大爆炸,没有任何东西能把这一类科学成果跟一个星象学家或随便哪一个伪科学家能讲述的故事区别开来”。中国气功大师们的许多特异功能也属于这类“科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人是轻信的动物,人必须相信一些什么。在没有好的理由可以相信的时候,人便满足于相信糟糕的理由。”我们不能改变人性,但我们至少可以用理性来为自己辨别什么才是值得相信的好的理由。


02

一个人不思考,他不是什么都不相信

而是迷信别人替他准备好的任何想法


人为什么会在缺乏自己的经验证据,或者完全没有这种经验证据的情况下,对某些话深信不疑,以为就是真理呢?心理学家往往将此归咎于人的“轻信”,但社会学家则认为这是因为“偏执”。二者都有道理,并不互相排斥,因为“轻信”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而“偏执”则是一旦相信了,便再难改变想法。


早在2009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就发出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恶势力”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小撮”等标签。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经常听到类似“恶势力”“敌对势力”的说法,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既轻信又偏执的情况。“恶势力”“敌对势力”就像“文革”时的“阶级斗争”,是一个人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来证实的抽象概念,要相信这个“势力”的存在,就必须把经验搁到一边,完全借助“信”的力量。而且,一旦相信以后,由于不可能有推翻它的经验例证,它便又必然成为一个真理。


20世纪的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曾语带讽刺地说:“真理的声音里存在着一股可疑的暗流。也就是说,真理的大门一直是向证伪敞开着的。但是,对于既轻信又偏执的人,这扇门是关着的。而且,外面的人越叫他打开这门,他就会把门关得越紧。


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和安东·泽德瓦尔德在他们合著的《疑之颂》里讲了一件越叫开门,门关得越紧的事情。这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做的一个实验。有三个精神病人,他们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罗克奇认为,如果把他们安置在同一所精神病院,让他们有机会相互讨论,或许能治好他们的妄想症。他设计的这个办法叫“认知失调疗法”,也就是,让这三个精神病人有机会相互证伪,促使他们对自己坚信不疑的想法(自己是耶稣基督)发生认知失调,把失调了的认知纠正过来。


但是,完全出乎罗克奇意外的是,这三个精神病人在一起讨论过一阵以后,非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治疗,反而更加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了,其中罗克奇曾一度以为是最清醒的一位相信得最为偏执。那个人说,按照他的看法,“其他两个人肯定是彻底疯了,他们居然相信自己是耶稣基督”。他还解释说:“这真是荒唐,因为很显然只能有一个人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不可能是另外两个,因此一定是他自己。同样,谁要是反驳“敌对势力”,不仅驳不倒,连他自己也会被看成是敌对势力。


牛津大学教授凯瑟琳·泰勒在《洗脑:思想控制的科学》中指出,人轻信而偏执的想法大多是外来灌注,而自己又缺乏思考的结果。这种轻信而偏执的想法就是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捷径思维”:思维顺着一条走熟的路,机械地自动推进。意识形态的语言往往会创造一些听上去富有刺激力和推进力的“新鲜”说法,对平时不习惯思考的人们,这些说法显得特别深刻、高屋建瓴或高瞻远瞩、很有水平,“恶势力”“敌对势力”就属于这一类语言。


由于他们无法确切明白这类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什么或是指谁,所以无法怀疑,也不会怀疑。这些人不惯于思考,平时不思考,结果不是没有想法,而是迷信别人替他准备好的任何想法。这就像一个人没有信仰,他不是什么都不相信,而是变得随便什么都可以相信,而且相信了就是迷信。


03

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


一些给人强烈印象的语言词汇被不断地重复,而且由越来越多的人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变成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自动想法”。这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人的思维被“程序化”,想法因此变得僵化、刻板、偏执。


偏执的想法往往带有歧视、排斥、恐惧等情绪因素。偏执一般不会因别人的劝说或说理而有所改变,恰恰相反,越是劝说和说理,可能越加偏执。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佳诗人之一的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说:“偏执的头脑就像是人眼睛的瞳孔,你越是用光去照它,它就收缩得越小。


偏执的思想固执而不能变通,梁启超在20世纪初所做的思想启蒙就已经在敦促国人要多多变通,这样才能思想开阔、心胸广大,不要对外部世界抱有敌意的成见,要多看到别人新的和好的事物,善加学习和利用。需要变通的不仅仅是那些过时的僵化观念,即使我们认为是具有真理性的思想,也是需要变通的。正如泰戈尔所说,“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


偏执是一种极端的教条思维,教条后面一定有某种教义,教条是教义的具体表述。说起“教义”,人们也许首先会想到宗教。宗教里的教义由宗教概念及宗教经验两部分组成,教义作为宗教三元素中的最基本部分,是宗教行为(教仪)的内在根据,也是宗教组织(教团)的骨架,没有教义就无法产生教仪及教团。


其实,世俗生活中也有教义,世俗意义上的“教义”指的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原则”,《简明牛津宗教词典》对此的解释是,这种原则可以是由某个权威设定的,也可以是人们普遍认为“就该如此”的一些观念。


这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关于人类的心理学》中所说的,“如果你有的只是一个锤子,那么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像一个钉子”。那些看上去新奇、有思想深度、有论说力度、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口号往往就是借助这样的语言,口号需要不断翻新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是,正如政策口号不应该代替政治思考一样,现成的说法也不应该代替我们自己对每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轻信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轻信不只是你自己不成熟,而且可能是在支持一个误导所有人的不实想法。


一个人容易轻信,就是说他不会怀疑事物的真假,尤其是面对权威言论、主流观点和有情感偏向的内容时,更是会不假思索地站队。其实,怀疑与批判精神是人类的天性,只是被“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扼杀掉了。

 

所幸,我们可以从哲学的世界中重拾复杂思维的方法论。


其实,哲学本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复杂,哲学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回归事物本质去思考问题。


或许,你会感到遗憾,毕竟自己不是哲学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学过哲学课程,缺乏基本的哲学基础,对于这样的思考会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你也已经踏入社会工作多年,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校园,聆听课堂。


没关系!这一次,思庐哲学联合三联生活周刊想要给大家呈现的,就是那些早在100年前就照进如今现实的那些伟大思想。我们请到的主讲人,都是与思想家本人有着深刻联系的专家学者,他们能把思想家的观念,用最亲切的方式转述给我们听。因为在主讲人当中,有的就是思想家本人的学生、徒弟,有的则是研究了几十年专卷、著作的渊博学者。


我们精心挑选出了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思想家,比如帮你看清楚你是如何浑然不知地被影响、被塑造的福柯、帮你解决“压抑”源头的马尔库塞、还有帮你逃离“恶之平庸性”的阿伦特等等。


当你受限于思考的维度时,我们会教你,学会像爱因斯坦那样,用图像式思考的方式,尽可能突破限制,达到更高的高度……



每个人这一生中会接触的各大主题,价值观冲突、语言交流、权力规训、政治影响、乃至宇宙观等等,我们都将在这门课里为你启发。


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扇只需轻轻打开,就能通向他们的大门。





课程内容



01


在焦虑社会中,为你带来思想上的安慰


如今,焦虑已经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了。


就连“焦虑”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也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反映到大数据上,那就是说,仅仅是2018年上半年全网搜索“焦虑”的次数,就比2017年全年加起来还要多出整整50%。


迷茫、脱发、黑眼圈……更是成了年轻人的热门讨论话题。



但是这十位伟大的思想家会告诉你,焦虑不是你的锅,而是社会与文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他们会告诉你,社会是怎么把你一步步塑造成这个样子的、你的完整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人会用伪装的一面来对待你……


身处现代社会,你所面临的种种困扰,在这里都能够得到安慰。



02


启发你对日常生活的思考


看起来遥远的乌托邦“幻想”,其实正在对你的生活造就影响;


恶之平庸性就在你身边,只有辨别它,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立场;


梦境并非你以为的那么奇幻,它折射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潜意识……


当我们向外反抗权威、拒绝媚俗时,我们就与这些思想家站在了同一战线上;而当我们向内追寻自我的时候,思想家所提着的灯笼,也是指引我们走出层层迷茫的必备之物。



03


三联才有的超强主讲人阵容


我们请到的主讲人,都是与思想家本人有着深刻联系的专家学者,他们能把思想家的观念,用最亲切的方式转述给我们听。因为在主讲人当中,有的就是思想家本人的学生、徒弟,有的则是研究了几十年专卷、著作的渊博学者。


放下仰望的姿态,与主讲人面对面聊天,像感知老朋友一样,认识思想家们更真实、生动的一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福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很生动的、充满勇气的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林合:“其实,维特根斯坦的表述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庄子思想。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


思庐再送你超丰厚思庐珍藏「思想密藏」


 👇


三联中读×思庐哲学


「思想密藏」一
西方哲学精选原著(中英文版)20部

 

 

「思想密藏」二
史上最全中英文版哲学词典35部





获取方式




扫码或点击文末链接购买后,添加思庐客服助手思庐瓦匠(微信ID:254676160),回复:像他们一样思考+购买付款截图,即可获取思庐超值赠品。


(扫码添加“思庐瓦匠”微信)

作者:徐贲

来源:《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看文章涨知识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