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除焦虑迷雾,哲学如何重塑你的认知?

思庐哲学 2022-01-17

Editor's Note

筹备半年的「思庐学园」上线了,欢迎思庐的读者朋友们关注公众号「思庐学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庐学园 Author 泥瓦匠

在当下,做一个标准的“现代人”意味着


应试教育阶段一边学习着衡水模式追赶211/985和C9,一边在微博刷“海淀学生给自己的口语水平打分”的视频向往“素质教育”。


大学入学之前学长学姐在群里暗暗较劲“xxx又卷起来了”,还没等你静下心来适应新的专业,“绩点”、“支教保研”、“大厂实习”、“内推黑幕”这些名词就把你淹没。你可能在后悔自己学了这个“天坑专业”,也可能焦虑着怎么身边的同学全都找到了暑期实习或是校招之前就拿到了offer。


自嘲终于变成了“打工人”,你在社交媒体跟风嘻嘻哈哈甩出好几个“躺平”表情包,调侃要“退出现代生活”;夜半人静躺在床上又开始担心“同事是不是还在加班?”“要不要去考个教师资格证留条后路?”“同届的都拿到13薪了我选的行业是不是有问题?”



离开了学习和工作,你没想到生活似乎也变成了一条竞争的赛道。参加的婚礼越来越多,你夹在“不婚不育保平安”和周围朋友稳定幸福的家庭之间左右摇摆;小视频中“人类幼崽”确实可爱,三胎政策好像也有些吸引人,但你一想到将要面对的“鸡娃”、“学区房”、“天价辅导班”,只好打消还没成型的念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抛进了“焦虑”的浪潮中身不由己,不管是“内卷”还是“躺平”,实质都不过是“焦虑”在变换着形式支配我们的人。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焦虑中,无数个时刻你内心有个声音隐隐在大喊:“别焦虑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但是这声音往往被社会中一波波喧哗的新一轮浪潮淹没,也许是外界的干扰真的很强,但也许更是你内心的声音不够坚定,它不够自信、没能给你焦虑的问题提供真正的答案、更没有洞悉那些焦虑背后的本质——归根结底,它缺乏真正的思想智慧作为根据。


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了那么多知识的我们真的有智慧吗?真的学到了有效应对生活的“实践智慧”吗?焦虑和忙碌着的我们,忘了对思想的追求、忘了对智慧的渴望。


时代之下,哲学何为?

哲学宣传片:《风中的芦苇》
思庐哲学 出品


面对社会的困境,时代的挑战,我们像极了一棵芦苇,任凭工作之霜摧残,在生活之风中摇曳,其尊严到底在何处?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但我们好像早就忘了这件事情,也不晓得从哪里寻求思想了。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满怀壮志的柏拉图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来到阿卡德米(Academy)运动场附近创办学校,开启了学园(Academy)传统。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林间小路(Peripatos)上传授智慧和思想,其后伊比鸠鲁的“花园”,斯多亚派的“画廊”(Stoa)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在我国古代,孔子的杏坛、齐国的稷下,以至于唐宋之后的书院传统(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徽州书院等),同样是以传授思想为主的研学一体的机构。


时过千载,社会变迁,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在的学校和教育承担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知识教学,但同时也忽略了最底层最核心的部分——对智识的培养。


今天,我们集聚「思庐」,重拾Academy精神,重建「学园」的传统。


常有人问,“思庐在哪?”这是一个未解决的开放式问题,但却是个好问题。“思庐在哪?”这个问题不指向目的地,而指向寻找过程。这也就如哲学一样,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澄清理论。哲学是个动词,我们希望思庐也能成为个动词,即,“在庐中思”并且“建构思想之庐”。


动词的真正含义是实践,这种实践精神无论在古希腊还是中国古代都能寻得踪迹,在20世纪这个“实践的世纪”(The Pragmatic Century)中,实践与哲学便浑然不分,在今天,更是如此。不仅哲学本身具有实践性,我们作为“做哲学”的主体,更需要这种实践精神。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之一是“实践智慧”,这有助于唤醒我们对智慧的重新认知:智慧不是学来的知识,不只是如何考到更高的分数、在工作中得到上司的褒奖——除了理论智慧之外,我们还需要面对生活的实践智慧,这恰恰是面对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最缺乏、也最应该具备的素养。



换句你可能常听到的话来说,我们被工具理性支配了头脑,已经快要失去用目的理性来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消费主义泛滥物质生活无度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我们一次次地被媒体换汤不换药式的散播焦虑所迷惑,却没能在纷繁杂乱的现象中洞悉最关键的本质。


什么本质?


——我们所问的无非是“我要什么?”、“时代是什么?”、“何为良好生活”这几个问题。


如何才能凭自己独立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撕掉“现代人”这个承载了千言万语的标签,你需要哲学,成为一个哲学的主体。


为此,思庐学园与五位青年哲学导师一起,带来《做不焦虑的现代人:5大青年哲学导师带你探讨时代焦虑的破解良方》,他们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结合哲学理论为你分析生活问题,你将获得的不是知识经济下常见的“知识感”,而是一种以哲学视角洞悉自我、社会和时代本质的方法





课程内容




 

在焦虑的现代社会

为你带来思想上的安慰


当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的以及他人的期望不再能够给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带来足够的动力时,现代人总是被蒙上“焦虑”的面纱。迷茫、孤独、何去何从……更是成为现代人的热门讨论话题。


但是,在这里,五位青年导师将从现代人的焦虑入手,告诉你如何面对孤独,在这里,五位青年导师将为你带来思想和心灵上的慰藉。或许,你所面临的焦虑,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共鸣。



社交媒体充满戾气,热点事件乌烟瘴气——如何指出键盘侠的逻辑漏洞?如何在迷雾般的信息流中分辨真相?打开这份“互联网冲浪指南”,著名辩手、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赖长生帮你“面对杠精不焦虑”。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心灵与意识——人类与人工智能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心灵是如何运转、意识又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离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还有多远?从“心”开始,知名心灵哲学学者、复旦大学王球副教授帮你“面对未来不焦”。


内卷、躺平、意义与虚无——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该相信些什么?想不清这些问题,我们将永远处于无意义的竞赛之中。在永恒的人类问题中寻找答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儿童哲学领域知名学者刘学良帮你“面对内卷不焦虑”。



健身、养生、穿衣和容貌自由——身体仅仅只是我们心灵的附属吗?身体如何塑造着我们,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慢慢意识到身体可能已经不再属于我们自己。哲学“跨界”体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体育人文研究学者张震帮你“面对庸俗不焦虑”。


历史虚无、政治正确、多元主义——我们从哪里来?历史的一次次思潮如何塑造这个现代世界?它又将到哪里去?看似多元化的世界真的更自由了吗?解析“多元”,师从刘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寅军帮你“面对多元不焦虑”。



启发你对独立思考的追求

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其实正在对你造就影响,使得你感觉焦虑无处不在。

但是你可能需要想清楚,让你焦虑的并不是不能满足“幻想”,而是你面对事件的想法和态度,事件无法改变,但想法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当我们在认真思考面对焦虑应该怎么办时,我们就已经处在触碰哲学的边缘;而当我们面对焦虑,不断想要追寻思想自由时,哲学的灯笼就已经成为指引我们走出焦虑的必备之物。


思庐学园是思庐推出的新品牌,我们不做“知识经济”,我们只想为你提供思维工具,帮你以哲学视角来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以至于有一天我们都将认识到,哲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并不是一门“学科”或是某些专门的知识,它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应对世界的智慧本身

本次为思庐学园上线的预热课程,稍后我们将推出一系列精彩、硬核、智慧的课程体系,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1元抢购《时代焦虑的破解良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