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累计三十余万人线上收看的良食峰会都讲了啥?| 2020良食峰会回顾

良食作者 何以为食 2022-04-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0年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良食基金主办的第四届良食峰会在线上顺利举行。本届峰会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伙伴、高校、青年的大力支持,截至10月29日17:30,峰会期间五场百度直播累计观众34.5万人左右,多次入围小时榜前十名。虽然本次峰会的内容专业性较强,但仍然有这么多观众对食物体系转型有兴趣,也说明疫情之后,人们对食物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2020良食学者、著名主持人王子儿先生作为本届峰会主持人,开启了峰会主题:聚集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精诚合作,共创未来,并感谢所有参与、支持健康可持续食物体系发展的嘉宾、朋友们。


01

峰会开幕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为本届良食峰会作开幕辞。周秘书长讲到,在生物多样性危机、气候危机和公共健康三大危机的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团结起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公共安全与健康的共同体,推动良食倡议的践行,共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天地。

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区分会主席乔凌女士也为本届良食峰会作欢迎辞。乔凌女士说,慢食与良食在理念上有许多契合之处。良食基金与国际慢食协会有很多合作,近年来中国慢食和良食基金开始频繁对话,多方合作,最近在WET菜市场导则制定和菜市场改造项目的合作,就是其中一例。乔女士还表达了对本届良食峰会主题“2030目标”的期望与祝愿:“良食之路刚刚开始,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愿意和良食基金共同努力,朝着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作为本次峰会特邀嘉宾,在致辞的同时认为良食是一场世界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的大行动,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特别倡导药食同源,提升我们的饮食行为,其实是在传承文明。王院长期望未来,良食基金在和国际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把这样食物变革,转变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运动。同时,也可以在中国与慈善活动很好地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善举。


02

良食项目发布

在精彩的开场演讲过后,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年良食峰会的议程,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执行主任李艺泓先生介绍了正在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良食基金食物政策官员欧阳惠雨先生宣布"WET market" 项目的启动。紧接着,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Ms. Sara Farley、Ms. Deepali Khanna 宣布了良食基金获得“2050食物体系远见奖”的喜讯,良食基金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从全球1000多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奖项的十佳项目之一,“2050食物体系远见奖”的设立旨在激励全球食物领域的行动者采取创新性行动,促进资源与信息的整合,建立全球关系网络,形成强大的连接。


03

专题演讲


关键词:亚洲健康研究、食物政策、大厨领导力

良食基金理事,合一控股主席古永锵先生在开场演讲中,为我们分享了他和团队关于亚洲健康与饮食方式的研究发现。古先生讲到,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慢性基础病的病人更易感染,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五大死因,与美国高度相似。同时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趋近西方化:蔬果比例逐年下降,动物肉类消费逐渐增多。而与肉类生产相关的工业化养殖给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连锁反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等,给环境、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由于世界60%的人口都在亚洲,如果亚洲人继续欧美在20世纪的饮食习惯,让肉类成为餐盘的主角,助长工业化养殖模式,地球将不堪重负。因此,人类的饮食方式亟需遵从像《良食倡议》所建议的方向转型,降低动物源食品的消费量。无论是动物健康、人类健康还是地球健康,都与人们的饮食选择有关。

由于食物变革需要整个系统的参与配合,所以需要良食峰会这样的平台把生态链中所有利益相关方联合在一起,共同推动。

随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良食峰会首席学术顾问樊胜根教授为我们带来“食物政策与可持续食物体系”的主题演讲,樊教授回顾了此次新冠疫情给食物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而世界需要一个更有韧性、更包容的食物体系,这意味着食物体系当中的所有人、所有环节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包括低收入群体能取得足够的食物、小规模生产者得到价值相当的利润回报、目前被浪费掉的食物能够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农业用地的扩张而失去栖息地等,这样的系统性变革离不开食物政策的宏观调控。樊教授还表示,他和同行研究者会利用数据和研究来支持食物政策的制定,以实现食物体系高产、低碳、健康营养、有韧性、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目标。

美国烹饪学院副校长 Greg Drescher 则为我们介绍美国烹饪学院(CIA)近年来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耶鲁大学等数十所高等学府合作,以校园为中心进行健康菜单研发。以及在全美范围内发起的“引领变革的菜单”(Menus of Change)倡议,这一倡议鼓励厨师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中汲取经验,创造出以植物性食材为主的新式菜品。除此之外,Greg 重新调整了学院的教学设计,并创办每年一度的全球植物领先烹饪峰会、植物领先厨房网络平台,以及美国烹饪学院植物领先烹饪艺术教育等,目前学院正在与谷歌合作,为全球厨师和烹饪教育工作者设计课程。


04

基于《良食报告》的项目分享


在两位重磅嘉宾的精彩演讲之后,我们进入了峰会的第一个大板块——基于《良食报告》的项目经验分享。今年的《良食报告》是我们的首次尝试,共征集了国内外28家机构在良食倡议的八个方面所做的调研、实践,将国内外推动食物体系转型的优秀实践介绍给大家。

峰会上,我们邀请到8位机构代表介绍他们的报告内容。素食星球主编李青瑶女士就植物领先议题,分享素食星球在倡导环保素生活的创新探索;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首任会长席春玲女士就动物福利议题,分享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近年来在国内所做的推动工作;瑞典环境科学院中国部首席代表高思女士就减少浪费议题,分享环科院与各利益相关方展开合作,通过提供国内外资源支持、开展专题研究、编写标准和规范、支持示范项目、展现并推广最佳实践等行动,提升行业和公众意识。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李冰女士就减少浪费议题,分享2015年成立的绿洲食物银行的案例,这是国内唯一一家食物银行项目,2017年加入全球食物银行网络。食物银行旨在将被浪费的食物与需求群体对接起来,在减少浪费的同时,缓解饥饿问题;

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区分会荣誉秘书长张兰英女士和智渔创始人韩寒女士就生物多样性议题分享各自的实践:慢食通过美味方舟和慢食卫戍项目保护了全球五千余种濒临灭绝的地方特色食物产品;作为国内首个关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NGO,智渔通过跨界研究和传播,催化水产渔业的系统性变革。 

CSA 联盟项目官员薛宁先生和MSC咨询联合创始人、乡兴社创始人杨名先生就当地当季议题分别分享了北京绿泽良品合作社的PGS考察体系以及乡兴社为全国乡村提供的智库服务;两位2020良食学者——“好吃的自然食育学堂”发起人崔雪女士、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先生分享了自己在食物教育领域所做的探索;谷孚咨询总经理李佩莹女士就影响力投资议题分享谷孚对于植物基市场发展趋势的判读;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食物循环经济项目负责人Emma Chow 女士就循环经济议题分享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采用再生农业的方式生产、重建与本地的联系、食尽其用。


05

2030倡议


峰会的第一部分,关于《良食报告》的精彩分享就是这些了。接下来,峰会第二部分,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先生宣布了“2030倡议”的发布,这是良食基金面向所有人发起的倡议,呼吁我们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在饮食中增加30%优质的、生物多样的植物性食物,以替代现有的30%动物性食物的消费。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协调人Seth Cook为我们诠释,“2030倡议”的提出对于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的价值。


06

食物体系转型的迫切性


关键词:动物福利、气候变化、生物多样、社会经济、公共健康、粮食安全、商业合作

在讨论食物体系向更可持续、更有韧性的方向转型时,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当前的食物体系需要改变。由粮食与土地利用联盟中国项目协调人赵海军主持,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首席执行官 Philip Lymbery,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亚洲区管理总监Stephan Weise,EAT 基金会首席战略官 Olav Kjørven 为我们提供他们的专业视角。

Philip Lymbery 讲述当前工业化种养体系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沉重负担,并导致禽畜流感病毒的增加、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的减少,耗费大量粮食资源(在全球仍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的情况下)等,而通过良食倡议提出的减少动物产品消费,重视动物生存条件的改善,可以有效终止工业化食物生产体系的破坏性影响。

Stephan Weise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切入,分享我们每天在全球的食物供应链当中只有不到200种食物,其中9种植物或者动物,占到全球粮食生产的70%,从这个角度来看,食材中的生物多样性非常单一。同时三大谷物——大米、小麦、玉米占到了全球植物性卡路里消耗50%。农业、营养和环境三大领域事实上是交织到一起,无法孤立看待和解决,将生物多样性食材引入当前的食物体系,可以同时提高营养摄入的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Olav Kjørven 介绍了 EAT 基金会对当前食物体系的深入洞察,并提出食物体系的转型需要设置一些具体的阶段性行动目标,以完成过渡。EAT 基金会希望探索哪些因素阻止了食物体系的转型,以及如何应对,并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需求,实现量体裁衣的政策制定。

当晚,由明绿智库执行长 Mia MacDonald 主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发展战略与治理部高级研究员 Olivier Ecker、世界资源研究所酷食承诺 (The Cool Food Pledge) 项目负责人Edwina Hughes、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系和营养系教授 Walter Willett 分别从公共健康,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方面做了主题发言。

Walter Willett 介绍了在健康膳食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如慢性病与蛋白质来源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出的相关结论;崔胜辉教授介绍了农业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基于中国膳食指南的食物碳足迹以及不同的饮食方式下,碳足迹与肥胖风险的变化曲线;Olivier Ecker 为我们介绍了新型粮食安全挑战、农业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食物政策领域关键性的研究问题等;Edwina Hughes 介绍了世界资源研究所的酷食倡议如何帮助餐饮机构在满足食客需求的同时,减少食物的环境影响。


圆桌论坛


关键词:素食倡导、青年行动者、食物政策、团餐、动物福利、大厨


在三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食物体系转型的必要性后,峰会的第三部分圆桌论坛也正式登场了。


07

素食倡导


论坛第一部分,由良食基金首席项目官周静女士主持,4组嘉宾从素食倡导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赵敏岗先生为我们介绍素食雷达如何建立全国素食餐厅地图;素食Couple——Nancy & 李荣满介绍了他们创办的“北京素食社区”(Beijing vegan community)如何打造基于素食与绿色生活理念的社群,以帮助人们度过饮食转变的挣扎期;李逸飞先生指导的两位同学为我们介绍通过机器学习研究植物性饮食流行趋势的方法;Maciej 则为我们介绍 Anima Intermational 如何将植物性饮食主流化,以及如何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合作。


问及素食倡导机构如何有效影响大众?素食雷达赵敏岗先生认为需要通过更加便捷的业态,比如app、小程序,增加消费者和餐厅的互动,培训和教育尽量用线上的方式;李逸飞先生认为要多从素食对环境有益影响的角度呈现给大家;Nancy 认为要让不同的大众群体在活动中有更多体验,可以学习到植物性饮食烹饪实际的操作;Majec认为可以让大众有一个短期的素食体验,比如一周可以吃三天的纯植物饮食,一周三次比一周一次对大众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效果更好。



08

青年行动者



当前不可持续的食物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导致公共健康危机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因素,若不立即采取大胆的行动,未来一代人将继承一个严重退化的地球。因此,有一群年轻人已经加入到食物体系转型的浪潮中来,晚上的“青年行动者”论坛,7位海内外青年行动者来自多元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食物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Kirby Yang 留学动物福利专业,通过深入了解国外经验思考中国现状;学习法律的刘宸缨也将动物法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学业深造方向;唐小娟和Nicolas Feil 在同济和伦敦政经学院以不同的方式推动食堂增加植物性食物,并积极与更多学校的朋辈交流分享经验;Caitlin Balagula和Connor Jackson 分别在政府部门内外推动工厂化养殖转型的政策改变。

讨论者们一致认为有志于食物领域的青年人们应当增加这样的交流机会,结成网络,加强青年在食物体系转型中的参与和贡献。

第一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结束啦,当日视频回放请复制下面的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

上午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990165121

下午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993405553

晚上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990221281


09

食物政策 & 团餐论坛


峰会第二天, 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先生首先为我们再次诠释“2030倡议”的内涵,并对第一天内容做了简要回顾。

随后,进入团餐论坛,由良食基金学术研究主管翁维力女士主持,耶鲁大学后勤助理副校长Rafi Taherian 与 哈佛大学可持续办公室项目经理  David Havelick 分享了各自所在的高校食堂对于可持续饮食的关注,以及近年来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人们对“植物领先”菜单的接受度,减少浪费;“蔬食周一”全球总裁 Peggy Neu 介绍“蔬食周一”的项目背景,以及与医院、后勤部门、供货商的合作经历,通过量化的数据普及食物与环境的关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分享了近十几年来,中国谷物消费水平和动物产品消费水平的变化,并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II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肿瘤,说明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被问及团餐领域植物领先菜单的设计如何影响食品行业,几位嘉宾认为,虽然植物性饮食的推广会引发传统食品行业,尤其是肉品行业的反感,但食品公司也开始注意到这股潮流,并通过新的替代性食品(如植物肉),适应市场趋势,因此消费者的普遍需求是改变食品行业的强有力因素。

团餐论坛结束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宜居未来中心项目主任Anne Palmer 为我们介绍美国食物政策委员会在疫情期间,为保障全国的食物供应,所作出的积极响应,让我们认识了食物政策委员会这样一个机构在美国的食物体系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范本。


10

动物福利论坛


动物福利论坛,由良食基金执行长侯兵女士主持,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首席代表赵中华先生为我们厘清了几个关键观念之间的联系:动物福利和素食、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动物福利与粮食安全等,并倡导多素少肉;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国际事务总监李博先生介绍了动物福利在英国的发展历程,而未来中国很有可能也会经历同样的阶段,此外还介绍了 RSPCA 在农场动物福利领域的推动工作,比如通过制定标签建立起消费者对动物福利的认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郭鹏女士为我们追溯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即便是富庶的官宦之家,餐桌上的肉类也不会占很大比重,当前食物体系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饮食文明的回归;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主任赵中先生分享绿驼铃在大西北与游牧民展开的合作,让我们看到如果有节制地消费动物产品,高水平的动物福利养殖完全有可能在现代社会实现。


11

大厨论坛


大厨论坛由良食基金首席项目官周静女士主持,《世界大厨宣言》发起人Paul Newnham 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世界大厨宣言》的内容;禾然有机事业部总监康艳丽女士为我们介绍禾然有机的品牌故事,近年来与大厨的合作,以及未来对于同行伙伴的需求;良食设计师李岩分享目前正在进行良食·妈妈厨房的最新进展,并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厨师行业的期待;豆苗居创始人Peggy Chan 介绍自己创办的餐厅在可持续饮食领域所做的创新实践;来自尼日利亚的大厨 Bola Adeyanyu 为我们介绍尼日利亚的植物性饮食推广工作以及在农村地区的食物教育项目。

问答环节,几位嘉宾就如何发挥大厨的影响力分享自己的看法:几位嘉宾都赞同应该为大厨提供培训课程,在课程中,增进对营养学以及食物对环境影响的了解,根据传统食谱来升级食谱,寻找肉类的替代品;李岩认为,厨师需要做出好的项目和产品,引起关注,听到可持续大厨发出的声音;康艳丽女士认为可持续大厨对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餐饮行业系统性的支持,也需要餐厅、农场、公益机构、研究机构的互相协作,开发系统性的手册;Paul 建议发挥平台的作用,让厨师相互影响、协作。


12

闭幕


最后简艺先生为峰会做了总结,并再次阐释“2030倡议”作为回应当前全球挑战的特别之处,该倡议将于明年正式推出合作及奖励机制,在此邀请所有机构与个人与我们共创2030倡议合作框架。至此,本届良食峰会落下帷幕。

感谢五十余位在峰会上做精彩演讲的嘉宾,他们的分享让我们看到食物体系转型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生产者、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团餐机构、大厨、公益机构等)的联手协作,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变革,从生存的最基本面“食物”开始,重新建立一个永续生存的地球。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第四届良食峰会的朋友,也谢谢所有为本届峰会顺利举行认真准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尤其要感谢的是百度直播为此次峰会提供的平台和流量支持。我们明年再见~

第二天回看链接(还有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上传)

上午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991679085

下午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9948646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