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下的中国|那些学校周边的“黑暗料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市政厅 Author 李艺泓
女儿自从上了小学,每天下午走出校门口第一件事,就是说“爸爸,我饿了”,然后,想让我带着去周边买点零食。那一刻的校门口,人潮滚滚,各种“美味”传香,勾人味蕾,俨然一条小吃街。别说小孩子受不了,就算是大人也忍不住买点来吃吃。
但出于父母对孩子健康的关心,以及对这些食物的不放心,我始终拒绝。我拒绝之后,她就会嘀咕一句“为什么他们能吃,我不能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可持续性饮食议题的行动者,最近,我开始观察女儿学校周边的食物环境。
学校门口的小吃摊,酸辣粉、串串香、手抓饼深受学生们喜爱。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我的观察对象是:二线城市三环外,城乡结合地带的中小学门口,以校门口100米半径为限,从小卖部、餐馆、糖水店到小摊小贩。为什么是校门口100米半径呢?因为出了这个距离,孩子们不是被家长接走,就是自己结伴回家,四散而去,无法构成完整的“学生经济”。
经过大约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分布在校门的移动小吃摊,主要为铁板烧、油炸、糖水、酱饼、水煮,以及各类手工小吃为主。其中,生意最好的是铁板烧和油炸类食物:豆干、韭菜、香肠、羊肉串、牛肉串、鸡柳、鸡排、猪排等等,往反复加热的油锅里一放,或者烧烫的铁板上一烤,加上各种调味料,然后油淋淋、热腾腾地装进快餐盒里,或直接递给孩子们。
烤火腿肠是最受欢迎的小吃,几乎每个小卖部门口都会有个小小的烤箱,将串好的火腿肠,放在上面烤至半熟。等孩子们来了,再加大火力,烤至外焦里嫩,两块钱一根,扎堆的学生,一人一根或两三根。
借着放学,我顺便做了一个采访,为什么喜欢吃这些东西?
孩子们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因为很香啊”“因为大家都喜欢买啊,所以我也喜欢” “上瘾啊,就是想吃”;也有的表示“中午没吃饱,饿的”“不吃这些,吃啥?”“反正有零花钱,想吃啥就吃”;甚至有孩子表示,“这是人生乐趣,叔叔,你不懂么”。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指向的都是常态化、生活化,这些小吃摊似乎成了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天,我又特意数了一数,二十分多分钟内,在各个小卖部门口买烤肠的学生大约有五十个,买鱼丸的学生超过三十个,油炸水煮的各二三十人不等。孩子们吃着聊着,竹签、盒子、塑料袋纸巾却往地上随手一扔,地上的垃圾明显多了。
还有些小卖部,会在烤火腿肠的同时,旁边放点散装泡面,煮好后装进一个个比奶茶杯大点的纸杯里,淋点汤,插上两根竹签,卖三块钱一杯。孩子们三三两两的,一人一份,也吃得很欢。
走进小卖部里,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货物的摆放极富心机,最外面靠近大门的是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而在货架最显眼、最顺手取的位置,则是各种棒棒糖、QQ糖,以及豆干、鸡爪、牛肉干等麻辣小吃,接着是各种油炸和膨化食品。
总之,上面种种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小卖部门口围满了穿着校服的孩子,摊位前也挤成了一堆堆。有拿零花钱买的,有拉着家长去买的,也有向同学借几块钱买的。在放学后的短时间内,孩子们完成了极高的成交量。
随着一批批学生散去,小摊小贩也散出,找新的人流大的地方去了,只留下地上的各种竹签,提示着这里短暂的热闹。当然,小卖部门口烤箱里烤肠味道,依旧在空气里弥漫。
油炸铁板烧的摊子前挤满了放学的小学生。
根据我的观察,两座小学门口100米半径内的小吃摊的数量大致如下:
有600名学生的小学“甲校”,附近有油炸烧烤摊6个,水煮摊1个、鱼蛋摊1个,糖水摊1个,卖烤肠的小卖部5个,酱饼摊1个,烤红薯摊1个,凉菜摊1个,冰糖葫芦摊1个。另有主要面向成人的,早餐店2家,快餐店2家,饭店1家。前前后后加起来22家店铺,放学时,滚滚人流,活像是一个夜市。
有1000名学生的“乙校”(中小学一体),前后门加起来,油炸烧烤摊9个,酱饼凉菜摊4个,卖烤肠水煮的小卖部6家,早餐店6家,快餐店2家,饭店2家。相隔两百米,还有一个菜市场和小吃街。
除了这两个学校,我也去了同城不同区域或不同“档次”的学校,做了非正式观察。同时,发了一条朋友圈,邀请大家来分享校门口的“黑暗料理”情况。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我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
最严重的是乡镇学校门口,以江西赣州某地的中心小学门口为例子,各种烧烤油炸类摊位不多,但各种饮料、辣条、膨化食品深为学生喜爱,每天放学后,买瓶饮料或拿点零食在手上,似乎成了一种流行。我的弟弟妹妹都是乡村小学教师,对此也深为忧虑,多次在课堂提醒学生们,但收效甚微。
相反,在一些比较新的高档社区周边,或是标上了“贵族学校”“私立学校”标签的地方,这种现象会少一些,至少在数量上减半。
一位西安的朋友提到,她女儿的学校门口,因为长期有城管部门干预,几乎没有摆摊设点的问题,工商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出手,对店铺餐饮商家的食品安全管控也更加严格,所以,周边非常干净。
作为家长,我非常担心学校周边的食物环境,尤其是学生们喜欢的零食小吃的环境。我想知道,这些店铺的肉从哪儿来?油是否反复使用?食材有没有过期变质?制作过程是否卫生?包装材料是否符合食品标准?
校门100米内的范围,是学生食物环境的重要区域,如果成为“三不管”地带,可能会成为威胁孩子健康的长期隐患。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管控,任其自由生长,甚至不断往“黑暗料理”的方向发展,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
当然,改善食物环境,也不能一刀切,直接取缔,因为这些小店铺也关乎许多家庭的生计。所以,营造健康卫生的校园外食物环境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标准,通过有效的管控,让其朝着良性的“健康料理”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