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善动物福利,获益的不只是动物 | UNFSS·中国说 第10期回顾

良食作者 何以为食 2022-04-07

2021年7月20日,由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召集,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承办的第十期 UNFSS·中国说对话顺利举行。本次对话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入手,深入探讨了改善动物福利在食物系统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引导民众转向更健康和可持续的饮食方式。

对话伊始,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欢迎致辞介绍了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召开的意义、良食基金自2017年成立以来的工作重点(培养知食力、使命导向组织、领导力、食物治理)以及作为峰会的中国行动平台,迄今为止已举办十期中国说对话,累积超过120万人在线观看。

随后,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陈述了人类当前面临的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公共健康危机都与食物系统转型密切相关,呼吁每个人积极参与进来做出改变,才可能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CEO Steve McIvor 致辞分享工业化养殖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给农场动物带来痛苦,同时常态化使用抗生素的做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中国政府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有所行动,欧盟最近承诺将全面禁止笼养系统,就是变革的重要一步。

Steve 指出人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最近,一份未来食物战略报告得出结论:85%的土地(大部分用于饲喂动物)仅仅提供了人类35%的卡路里,而余下的15%直接生产人类食用农作物的土地却提供了我们所摄取的68%的卡路里,报告建议在十年之内肉类消费需要减少30%,这与许多其他专业机构给出的建议很接近,也是良食基金《2030倡议》的目标。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执行长侯兵女士主持。明绿智库CEO Mia MacDonald 做了主题为“从全球视角概述畜牧业对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的分享。她讲到,如果农业生产,尤其是畜牧业不发生大的改变,将无法实现巴黎协定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以及联合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新冠疫情,我们看到环境健康,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联系必须成为将来计划和行动的核心。

WAP 全球农场动物项目顾问 Sarah Ison 也进一步阐述了农场动物福利对于食物体系转型的重要意义。她谈到目前 75% 的抗生素用在畜牧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上升,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为追求生产效率,对于快速生长的动物品种的基因选育也给农场动物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畜牧业也与大规模森林砍伐、自然栖息地减少有关, 因此只有系统性的改变才能实现同一健康、同一福祉。

她认为,面对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食物供应体系要做的不是继续推高产量,而应该改善农场动物福利,以动物更喜食、但人类无法摄入的食物(如牧草、昆虫)替代谷物饲料,减少养殖业对粮食的消耗。改善动物福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将连带降低粮食危机发生的机率、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并让食物系统更加可持续。

A Well-Fed World 创始人 Dawn Moncrief 分享了畜牧业对自然资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关研究,并介绍可能的解决路径。她谈到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需要吃掉超过800亿只的陆地动物,是世界人口的10倍,饲养动物消耗的人类可食用卡路里占到36%,按照目前的增速,预计到2050年人类将每年吃掉约1200亿只陆地动物。

目前,全世界肉类生产的资源消耗可以支持额外35亿人在地球上生活。如今,部分国家已经有一些减少肉类消费的目标出现,像欧美高肉类消费水平的国家可能要减少90%以上才能够达标。她认为,研发替代性蛋白、恢复森林覆盖面积是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的有效解决方案,她预测到2040年,人造肉消费量将增加35%。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宜居未来中心高级项目官 Becky Ramsing 分享了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挑战:气候变化、肥胖、营养不良、淡水枯竭,有一个共同的驱动力就是食物。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到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15%,略高于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放。全球十大死因中有7种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占到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74%,而中国目前也与这一比例趋近。

对中国饮食的消费研究发现,从1990年至2012年,动物性食品消费呈上升趋势,蔬菜谷物等传统中国食物则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也与中国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饥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目前仍同时有着营养不良群体和超重群体,是发展的双重负担。

在演讲中,她也给出了个人践行可持续健康饮食的意见,介绍了风行全球的“蔬适周一”(Meatless Monday)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并表达了未来中国在推动这项运动的期待。

在第一个圆桌讨论环节,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岚博士分享了中国畜牧产品生产的环境效应,通过人均畜禽消费与居民膳食指南的比较发现,中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约是推荐上限的2倍左右,且增速快。主要消费仍以猪肉为主,禽类占比增加至20%左右。她给出了畜禽生产过程中碳足迹、水足迹和土地足迹的排名:

碳足迹方面,牛肉>(大于)羊肉>猪肉>奶类>禽类>蛋类;

水足迹方面,猪肉>蛋类>禽类>牛肉>奶类>羊肉;

土地足迹总量,羊肉>牛肉>奶类>猪肉>禽类>蛋类。

不同膳食结构的环境足迹对比发现,杂食者的土地、水、碳足迹分别是素食者的2.8、4.8、2.1倍。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减少畜禽类食物消费能有效降低碳-水-土地等足迹,肉类消费内部结构调整能有效降低环境足迹,以植物性为主的膳食结构环境足迹远小于杂食结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经营发展部处长徐少山先生对比了非洲猪瘟及新冠疫情前后,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品种的变化。他判断,未来随着技术升级以及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整个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并提醒国内企业,及时关注碳交易市场、碳税的相关动态,产业向着低碳方向转型也将为企业减少碳税的支付额度。 

北京大学和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后郭怡鑫讲解了农业中的活性氮污染。农业活动会排放多种活性氮污染物。生产动物产品比植物产品消耗的氮更多,排放的氮污染物也更多。而改善养殖业管理方式则可以显著降低活性氮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带来个人、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应。 郭博士也分享了世界各国关于农业氮污染治理的政策案例。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畜牧学龙瑞军教授,以青藏高原放牧牦牛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放牧对减排、动物福利与牧民生计的贡献。他提到,世界上66%的国家拥有草地资源和牧民放牧生产系统。全球约50% 的陆地面积属于草地,其中5亿人依靠传统放牧养殖业生活,且多为原住民。草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可持续放牧管理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牦牛是环境友好型动物,与黄牛相比具有低碳(甲烷释放)和节氮的特点。很可能,世界上其它本土品种放牧家畜为适应当地恶劣环境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如果肉类消费能够更多关注草原牦牛和其他本土品种,将减少对工业化养殖系统的需求,同时促进当地牧民的生计。

第二场圆桌讨论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农场动物项目经理储学琴女士主持,邀请的四位讲者分别是卡迪夫大学讲师何盼博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首届会长席春玲女士,谷孚咨询总经理李佩莹女士和良食基金执行长侯兵女士。

何盼博士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两类问题正在凸显:

1、饮食模式迅速“西方化”,人均肉类消费急剧增长;

2、严重营养不良和公共卫生问题:超重率达到30.1%,钙、维生素A、D等摄入不足;

动物产品消费的增加导致中国食物消费引起的环境影响不断增加,城市和高收入群体是主要消费人群,但农村/低收入群体近年来的增速也很迅猛。营养品质方面,摄入不足不均衡和摄入过量等现象同时存在,其中谷物摄入已由原来的不足转为充足,肉类和食用油的摄入则一直处在过量的阶段,而蔬菜、水果等摄入量则一直处在不足的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从城市和高收入群体的饮食转变入手,可以带来更明显可见的环境效益。

席春玲女士分享了“高质量的肉如何关乎人民的高质量生活”,探讨什么是高质量的肉,中国有没有好肉。席春玲女士认为,真正的好肉一定是践行福利养殖后的结果,中国是有这样的产品存在,并获得了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颁发的奖项。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席春玲任职的动物福利国际合作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动物福利产品)名录技术依托单位,在全国展开评选工作,目前有14个动物福利产品被收录其中,为动物福利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植物肉市场概况和消费者接受度”的主题中,谷孚咨询总经理李佩莹女士分享了中国新蛋白质的发展背景,她谈到中国肉类市场的缺口已难以依靠传统养殖业和肉制品加工生产去填补,而受消费升级和疫情的影响,国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所以,自 2019 年来,国内涌现大批植物肉初创公司。2020年,获得主流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新产品在餐饮端和零售端逐步拓展,跨国公司及食品巨头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她认为,植物肉长远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联动的方式来推动,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实力比拼。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为消费者创造安全、美味、平价、健康的植物肉产品。

作为论坛主持人兼最后一位分享嘉宾,良食基金执行长侯兵女士介绍了2017年成立以来,良食基金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项目,在全国推动以“植物领先”、“动物福利”、“健康饮食”为核心的食物体系转型的项目,并主要通过公众参与、研究与教育、商业参与公共政策四个方面来推动以植物性饮食为主、辅以高动物福利产品的理念和实践。

良食基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够连接凝聚更多的力量加入我们,一起去推动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消费,通过消费的力量改变生产从而推动食物体系的变革。

最后,储学琴女士做了会议总结,强调动物福利不是单独的议题,而是与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公共健康息息相关,改善动物福利将带动一系列社会紧急议题的突破。至此,本期对话圆满结束,当晚在百度直播平台上,累积有10万观众在线收看。

识别海报中的二维码,观看回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