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脉天水》第一集:文明肇启(高清视频附解说词)

2016-09-08 天水发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27yndps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为了探索它的起源,我们必须深入中国西北,一方名为天水的热土。大地湾的仰韶文化,三阳川的伏羲传说,远古的遗迹,神秘的八卦,走进神话光环照耀下的现实之地,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如果要探索它的源起,就必须深入中国西北,一方名为天水的土地。

         这座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堪称当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记录着华夏先民的繁衍生息,铸造了人类文明的传奇曙光。



       今天的甘肃天水,是一座美丽的西北古城,在天水市秦州区的西关,有一座兴建于明代的庙宇,当地人们把它称作为“人宗庙”,青灰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体,让这座古代建筑显得恢弘而又有气魄。

        在庄严肃穆的庙宇之中,供奉的既不是佛教的佛陀菩萨,也不是道教的偶像神祗,在大殿之中端坐的,是被人们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是中国古籍记载中最古老的王。传说中的伏羲,创造了先天八卦、改进了渔猎方法、变革了婚姻制度、发明了乐器“琴瑟”,在洪荒初开的时代,伏羲的功绩就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

        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在当代看来,古老的神话,只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久远记忆。当我们试图拨开迷雾,却不知道这位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王伏羲,究竟是被世人崇拜的神明?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帝王?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统称?还是远古祖先崇拜的象征?关于伏羲的一切,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人不经意间发现的史前痕迹,却打破了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壁垒,提供给了我们追寻伏羲神话背后真相的宝贵线索。

       甘肃省秦安县,位于天水市区之北,地处渭河上游的陇中黄土高原,这里曾经是大唐皇族——陇西李氏家族的发源地,而秦安的历史,则要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

       在古代,包括秦安在内的天水地区属于成纪,而“成纪”这个地名的由来,便与伏羲——中华的人文始祖有着密切联系。据古籍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曾在雷泽山中嬉戏,她踩中了一枚巨人的脚印,顿时红光罩身,感应受孕,在怀胎十二年之后,生下了伏羲。


        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华胥氏怀孕十二年,正好成一纪,所以后人便将伏羲出生的地方称作为“成纪”。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伏羲传说出现的数千年以后,在成纪故地,秦安县邵店村,一个名叫大地湾的地方,当地人一次意外的挖掘,引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考古大发现。

       当年,大地湾附近的村民,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而让这些村民们没想到的是,随着开垦的进行,出土的陶器越来越多。这些陶器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要将数量众多的陶器掩埋在大地湾呢?而在大地湾的地表之下,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为此,甘肃省的考古工作人员对大地湾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


       考古人员推断,早在83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先民生活、居住在大地湾。人们猜想,大地湾很有可能是一座史前人类的渔猎聚落遗址。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关于大地湾的真相,却远远超乎了考古人员的预期。

        大地湾正临滔滔的大河,背依郁郁葱葱的群山,在气候湿润的史前,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他们既可以在水边捕鱼、又能进山采集狩猎,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定居地点。 


        而在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的陶制鱼钩、骨质鱼钩、石制矛头等原始的生产工具,纷纷佐证着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眼里,史前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大多形制简陋,其功能显而易见。

        但在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种陶制小物件,却曾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面光滑的圆柱形实体数量众多、大小相近,而在这些物件的两端,则各有一个凹槽。在陶器表面出现凹槽,一般是出于拴系绳索的需要。难道当时的人们会用绳子将这些小型的陶器串联在一起的吗?

        在大地湾出土的诸多工具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尖锐的大骨锥,在远古时期,骨锥一般扮演着针的角色,而相比细细的棉线,这些大型的骨锥应该更适合处理更加粗重的“线”。而更有力的证据,则来自考古人员在大地湾遗址中,发掘到的陶制纺轮。

       如果人们将木杆插入纺轮中心的圆孔,再用力使其转动,那么乱麻一般的纤维就会得到充分地拉伸,最终一拧,就会形成一股绳。

那么,这些留有拴系绳索凹槽的小型陶器,又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出于美观,而制作的项链挂坠,而并非是实用的生产工具吗?

        在先民所使用的陶器上,往往会留下一些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图案和纹样,而在临近河流的大地湾,史前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捕鱼获取食物。

        因此,在出土的多件陶器表面,多留有鱼纹、绳纹,以及网纹。专家推测,这些带有凹槽的小陶器,极有可能是渔网上的网坠。撒网时如果没有网坠,渔网就会浮在水面,捕鱼更是无从谈起。

        与今天的渔网上的金属网坠一样,这些烧制而成的陶网坠,是先民使用渔网捕鱼时必不可少的配件。

       而根据传说,最早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从而“结网罟以教佃渔(3次)”,也就是编织出网,教导人们狩猎、捕鱼的人,正是伟大的伏羲。在人类的生产能力还很低下的时候,新工具的发明者,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伟大的英雄,也许,这个今天看似寻常的小工具,却在当时决定着一个部族的存亡;而伏羲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许正是来自于大地湾先民的渔猎生活。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更多不可思议的事物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大地湾遗址,考古人员前后发掘了上百处的墓葬,而在这一系列的史前墓葬中,人们发现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彩陶陪葬品。

      在这些或是精美,或是粗糙的彩陶中,有一类特殊陶器的形制,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它们小口细颈,有一对对称的双耳,而最为独特的地方,便是它那无法直立的尖底,因此,人们一般把它称作为“尖底瓶”。

       这种看似并不合理的设计,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难道这种不能平放、空间有限的尖底瓶只不过是一种陪葬的礼器?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远古时期,人们用于陪葬的,一般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而并非后世彰显权力和威严的大型礼器。

        与当代相比,6000多年前的气候温润潮湿,而依山傍水的大地湾一带,更是河流交织、水源充沛的地区,对于生活在大地湾的先民而言,汲水成为了每天生活的必备之需。

        经过文物专家研究推测,包括大地湾遗址在内出土的尖底瓶,很有可能是一种轻便高效的汲水工具。如果将耳上拴有绳索的尖底瓶扔进水中,在空瓶进水之后,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保持瓶口不断进水,在瓶中水装满之后,瓶子便可自动浮立在水面上,停止进水,这时候,就可以方便地将尖底瓶提走。除了为数众多、千姿百态的彩陶器之外,在大地湾的墓葬中,还隐藏着更多让人们意料不到的文明线索。


        在大地湾遗址范围内的一座墓葬中,考古人员在墓主人遗骨的一旁,发现了一块不属于人类的骨骸。无独有偶,人们在另一座墓葬中,再次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墓主人的腹部,一块动物的下颌骨清晰可见。

       陪葬物品出现在墓主人遗骨的腹部,恰恰说明了在墓主人下葬时,这块动物的骨头是作为最重要的陪葬品,而被摆放在死者的胸前。后来,因为尸体腐烂,这块下颌骨,才掉落到了墓主人骨骸的腹部。

        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些为墓主人所珍视的动物下颌骨,都来自于一种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家畜——猪。由于狩猎水平的提高,大地湾的先民已经可以将多余的猎物饲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在无意之中,驯化了原本凶悍的野猪,经过数代的培养,这些野兽成为了最原始的家畜。但是,虽然家畜可以给人们带来肉食,但饲养它们却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对于生产能力有限的先民而言,可以说是成本高昂,那么,又是什么支持着大地湾的先民驯养了这些家畜呢?

        在大地湾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已经碳化的颗粒,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这些颗粒居然是黍及油菜籽的残骸!


       黍,现代人一般称作糜子或黄米,而油菜籽,正是今天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种子,这很有可能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种子,因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还没有发现早于大地湾粮油作物的遗迹。

      毫无疑问,只有在人们开始农耕、得到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以后,才会有多余的粮食去饲养家畜,这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大地湾的先民,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渔猎部落,而是定居在此,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古老民族。

      在远古时代的大地湾,这里的先民开始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因此,他们愿意接纳更多新成员,特别是带有他们血脉的孩子。

      在大地湾博物馆,保存着一件造型独特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这件由细泥红陶制成的陶瓶,高31.8厘米,圆雕的器口如同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头部,“她”的左右和脑后披发,额前留有类似现代人的刘海,陶器整体的纹饰图案非常复杂,却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使得瓶口雕塑的人物形象既像风华正茂的少女、又若衣着华丽的孕妇。

      在神话中,伏羲长着“人首蛇身”,姓氏为“风”,他与自己的妹妹女娲成婚结合、生儿育女,从而成为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始祖。在中国各地,都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造型非常相似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这种神秘的图腾中,伏羲持矩,女娲持规,他们都被刻画成了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的奇特形象。

      和伏羲一样,包括天水在内的古代成纪一带,也自古流传着女娲的传说,直到今天,秦安民间还有“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的说法,而在临近大地湾遗址的风沟西崖,也保存着被人们称为“女娲洞”的地方。

      伏羲女娲的交尾图,或多或少地映证了在传说中伏羲女娲的那个时代,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后,先民的劳作,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洪荒的大地,为此即将生机勃勃。

      借助于大地湾考古工作的发现,人们逐渐勾勒出了传说中伏羲时代的先民劳作生活的画面。然而,在进一步的发掘中,就连最早来到大地湾的考古人员都未曾想到,原本被认为是渔猎聚落的大地湾遗址,随着人丁的兴旺,逐渐发展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史前都市!

      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上百处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经过复原,这些利用土石树木搭建而成的早期住房,虽然能够保证人们远离寒冷、不受野兽侵害,但空间往往非常狭小,似乎印证了史前没有大型建筑的观点。

      但是,大地湾一处与众不同的房屋遗址,却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发现,有一大片区域的地面十分光亮平整、坚硬牢固,闪烁着青黑色的光泽,研究人员对这里的地面进行了探测,发现这片区域之下是由沙砾石子和非天然材料组成的混凝土,经过化验证明,这些原始的混凝土含有大量的硅酸钙,而硅酸钙正是现代水泥的主要成分。


      通过清理这片用原始混凝土铺设而成的地面,一座面积达到42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型史前建筑,呈现在了考古人员的眼前,它就是平地起建的F901房址,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个部分构造而成。在F901主室中央,有一座直径超过2.6米的圆形大火塘,当塘火燃烧时,足以供应整个主室的热量。然而,尽管F901的室内空间大得超乎想象,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用来搭建建筑的材料却只有易燃的木头与茅草,在室内点燃这样一塘熊熊的篝火,稍不小心就会造成房屋的焚毁。

      难道当初建造F901的先民,没有考虑到这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吗? 在F901遗址的前厅,考古人员找到了两根对称的顶梁大柱,以及16根附壁柱的残余,在这些支撑建筑的木柱周围,全部都有草泥包裹的痕迹,它们的厚度甚至达到了十几厘米,让人们格外地注意, 这些包裹在柱体上的草泥隔绝了火焰,它透露着大地湾先民如何防范火灾的秘密。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当年F901主室中的巨大立柱早已消失不见。

       但是,可以保护木柱免遭火灾的草泥保护层却被保存了下来,它将中国最为古老的建筑消防技术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可以想象,在六千多年以前的大地湾,在这座结构复杂的史前建筑尚未消失的时候,它会是何等的宏伟壮观,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殿堂建筑,它是整个氏族或部落联盟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它的发现,为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命阴康氏主农田、命大庭氏主屋房为民居住”提供了有力证明,也让子孙后人对伏羲氏带领上古先民过上农业定居生活的传说深信不疑。

       在大地湾,曾出土了大量的残缺陶片,当时,没有人能够说出这些陶片来自于什么器物。随着人们将陶片拼接、重组,却复原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乐器——陶鼓。

       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类在精神上便有了新的追求,乐器和音乐,便是在这时候诞生的。而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伏羲“制造琴瑟,作唱乐曲”,他发明了一系列的乐器,又创作了歌谣舞曲,将音乐舞蹈带入远古人类的生活。

        夜晚,大地湾的先民吹奏着乐器、拍打着陶鼓,他们载歌载舞,为了庆祝新生儿的降临,也为了庆贺一年来的收获。没有人知道,他们纵情欢乐的场面,在不经意之间被记录了下来,并被保存到了六千年以后的今天。

      1982年,在大地湾一座房屋遗址的地基上,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的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史前的艺术作品,它是一幅用碳黑颜料绘制而成的地画,长宽都是1米左右。


      虽然这幅地画作品的描绘十分抽象,但依稀可以辨认出画面上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他们的双腿交叉直立,似行走状。而在地画的下部,绘有斜形的黑线长方框,框中画着两头动物的形象。

       尽管这幅原始地画表现的内容,至今尚有争议,但有多数专家认为,大地湾地画是先民用寥寥数笔描绘出的粗犷舞蹈,画面上的人物在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为了某件事情而欢腾庆祝。

       在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中国文化的诸多元素都能够找到雏形,甚至连流传至今的伏羲、女娲传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现实的依据。

       在一些陶器上,人们发现了一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绘画符号,这些古老的刻画符号,很有可能就是汉字的起源,这既是与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相照应,也让人们联想到了神话中伏羲最了不起的功绩——创画八卦。

       在大地湾遗址,中国文化的诸多元素都可以找到雏形,而流传至今的伏羲、女娲传说,甚至可以在这里找到现实的依据!

       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所表现的,正是湮没了数千年的先民生活的原型故事,正是因为有大地湾遗址的印证,我们才可以一步步走进神话,在那里找寻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根源。


        在天水三阳川的西北端,有一座卦台山,它距大地湾遗址不到70公里。因为山形似台状,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作“画卦台”。据民间传说,这里是伏羲始画八卦、演绎卦义之地。但是,这究竟是后人无中生有的附会,还是存在可能性的猜测呢?

       卦台山顶,是一处视野开阔、极目天际的观景胜地,四方的奇景可以尽收眼底,在卦台山北麓,渭水沿“S”型环绕东流而过, 

在 “伏羲”的心中,蜿蜒的渭水,变成了阴阳双鱼的图案,四周的八座山丘,则化作了八个卦象, 最终他信笔一挥,将其演绎成了太极八卦。

        伏羲创造的先天八卦,被后人誉为“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为中华文明传统思想和古典哲学奠定了基础。八卦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文化史中的一道耀眼的光束。

       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多是以八卦的原理作为基础,从数学到医学,从天文到农业,从传统思想到宗教理念,阴阳八卦对于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正如《圣经》至于中世纪的欧洲。

       这些先民在渔猎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自然物象,被抽象成了不同的符号,通过它们之间搭配与组合,可以代表宇宙中的万事万象。

       18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中国的著作中,偶然发现了阴阳八卦,在他眼中,这些“伏羲的符号”,本质上只有0和1,他惊异无比,觉得“这个算术提供了计算千变万化数目最简便的方式”。在莱布尼兹的努力下,“二进制”应运而生,成为了两个世纪以后计算机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伏羲的卦象,这些来自于远古的符号,一如既往地改变着我们世界的面貌。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开始,人们总是将许多功绩统一到一个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伏羲、炎帝、黄帝,都是诸多发明的创造者,以及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

       伏羲氏部落的族人,从古成纪出发,沿渭河、黄河东进,历经千百年的艰辛跋涉到达黄淮平原,随着伏羲氏族的迁徙,他们掌握的先进技术,还有已经成熟的农业文明,被传播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以作为伏羲氏族早期的图腾形象“蛇”的躯干为主体,在吸纳马、鹿、羊、虎、鹰等动物的部分肢体以后,经过漫长的复合,伴随着伏羲氏族的奋斗,演变成了伏羲氏族部落联盟的图腾象征——威武无比的“龙”。

       当我们走进“羲皇故里”天水,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发现,伏羲的传说绝非无边之谈。古籍中关于伏羲的传说和记载,与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有着惊人的联系。借助大地湾的证据,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走近神话,重现数千年的先民的生产生活。对于伏羲的追念,随着神话的流传而延续至今。

       一代又一代海内外中华儿女来到羲皇故里,寻根问祖、缅怀伏羲。为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人祖伏羲,他昔日的成就与功绩,照亮了洪荒时期的中华大地。

        然而,在我们希冀民族未来、大步向前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追思一下,我们的原点究竟在哪里……


      今晚23:04,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继续播出《祖脉天水》第二集:赳赳大秦,大家记得收看哦!


小天推荐阅读▼

交通!18个公路重点项目助力天水建设交通枢纽


投资约50亿建天水国际陆港,核心区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


天水为什么能上榜全国最具体育活力城市,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上半年,在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天水市4项指标增速名列全省第一


赞赞哒!投资3000多亿元,天水200个市列重大项目突飞猛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