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问题引起中央第二生态环保督察组组长的关注?

李茹玉 中国环境 2021-04-28


“污水处理完之后还有味道吗?会不会给周围居民造成不适?”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焦焕成在考察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东寨村污水处理站时问道。


“这水,我亲自闻了才放心。”说完,他便让现场工作人员用烧杯取出处理后的水,亲自靠前查看检验。


从督察组进驻天津的第一周开始,焦焕成现场调研的脚步从未停歇。为全面了解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情况,焦焕成始终脚步在前、深入一线,截至目前,他的足迹遍布了天津20余个点位。


焦焕成在独流减河沿岸实地调研


因地制宜保护绿色基底


焦焕成在天津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天津市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区域。


按照天津市2006年出台的规划,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将双城相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大城市。然而,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让这个建设规划发生了180度大转向——“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从此,京津冀再添一叶“城市绿肺”。


看到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焦焕成停下脚步问道:“盐碱地能否植树造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怎么解决?”听了天津有关同志的介绍后,他表示:“近些年,天津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态环境的改善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工程要继续因地制宜,保护好天津的绿色基底。”


生态屏障建设,七里海湿地修复示范和公园整治,于桥水库南岸生态复垦……焦焕成始终心系生态,关注绿色发展。


在武清区大黄堡镇调研原翠金湖项目整改修复情况时,焦焕成表示:“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恢复湿地本来面貌,以钉钉子的精神,压实责任,科学施策,巩固好水系沟通、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植被恢复等成效。”

 

水环境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曾经,天津市独流减河两岸大规模的水产养殖采用“大引大排”的粗放模式,导致流域水质严重恶化。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独流减河沿线9个点位取样监测分析显示,水质均为劣V类。


焦焕成来到独流减河沿岸,仔细询问了独流减河北堤水产养殖尾水、农业面源治理等情况,随后又深入到咸阳路污水处理厂、东寨村污水处理点位现场查看污水收集和处理情况。每到一处,焦焕成都坚持亲自看、亲自闻,坚持同污水零距离。


焦焕成在污水处理站点实地调研


“污水处理是否得当,一方面关系流域水环境,另一方面关系当地居民的切实感受。”焦焕成说,“治理水污染也是保障民生的一部分,流域生态修复不能搞‘一刀切’等错误做法,要精准有效,既要让群众看到水环境治理成效,又要保障‘六稳六保’大局。”


为了解天津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厂的建设,焦焕成四下基层,对污水处置设施从来水到出水全环节展开督察;为了解天津农村水环境的治理情况,焦焕成七到田间鱼塘,考察养殖尾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上一轮督察反馈,天津的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这一轮督察,焦焕成对水环境的调研始终直奔问题,深入实际。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淡水资源紧缺。为了解天津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的保护情况,焦焕成冒雨出行,在泥泞湿滑的水库两岸实地调研畜禽养殖和污水收集处置情况,在督察中把好饮水安全的闸门,让安心水润百姓心。


农业农村是关键一环


咸水沽千亩水稻田,宁河区稻蟹兼养基地,俵口镇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焦焕成每次下沉调研,必然涉及的一项内容就是农业农村。


津南区咸水沽,千亩稻田一望无际,小站稻在这里茁壮成长。过去,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城市化发展等多种原因,小站稻一度面临遗失的风险。现在,随着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凸显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持续推进,小站稻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稻田调研时,焦焕成指出:“生态良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辩证统一的。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农业农村,切不可片面发展农业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焦焕成日前调研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时向当地干部群众多次指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的期待。“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焦焕成在考察稻蟹兼种时反复强调了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改厕进度怎么样?用起来方便不方便?”焦焕成在宁河区俵口镇兴家坨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负压厕所建设情况时,多次到农民家中亲自查看,在督察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让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通过多轮督察,全国的生态环境总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活正在逐渐回归。”焦焕成说:“未来,要继续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让天津焕发绿色活力。”



来源:中国环境APP

原题:焦焕成组长密集调研,关注了哪些问题?

编辑:米西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