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中国环境报出品的《汉丹清流》引发热烈反响

王琳琳 中国环境 2021-06-10


历时两年多拍摄,由中国环境报社作为主创单位之一的四集人文生态电视纪录片《汉丹清流》,5月18日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陆续播出。本片聚焦陕南三地汉中、商洛、安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为确保南水北调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在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纪录片播出后,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生态环保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陕西多地生态环境部门组织观看,陕西省委宣传部也组织专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纪录片主题突出、画面生动,案例选择广博翔实,亲民质朴,充分展示了秦岭、汉水、丹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区域的绿色发展成果,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宏观视角说环保,在故事中展现人文生态


主题,是纪录片的内核。主题的表达与呈现,考验着主创团队的层次与水平,视野与格局。


《汉丹清流》的视野与格局,就让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陈同亮眼前一亮。在他看来,《汉丹清流》“没有拘泥于生态环保工作,显示出制作者的宽广胸怀”。


中国环境报社影视新闻中心主任黄勇告诉记者,《汉丹清流》由中国环境报社和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策划,行业的专业性非常强,但在纪录片的具体表达上,却早早地明确了内容不局限在生态环保工作,而是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从历史人文、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等角度,全景展现包括秦岭、汉水、丹江在内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陕西省在保护秦岭生态,保护汉江、丹江流域及绿色发展方面的成果。


因此,创作团队的思路是,在故事中突出人,体现人文生态,既充分展示秦岭、汉水、丹江的自然人文景观,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选择过程,从而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态环保的作用,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重要性。


宏大叙事的小切口表达,散点式结构的全景呈现


《汉丹清流》共有四集,分别为《水出秦岭》《和谐共生》《绿色家园》《清水北上》。每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概括来讲,第一集讲述的是好山好水养育一方子民,第二集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集讲述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第四集讲述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据了解,《汉丹清流》涉及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个领域,仅出镜人物就有七八十位。而摄制组历时两年多的拍摄过程中,曾前后数十次前往陕南三市,拍摄了上千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2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人物上百个。


看了《汉丹清流》,很多人的感受是“散而不断,散而不乱,散而相聚”。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丰富、全面而又统一的感受,与本片总导演杨小朴出众的纪录片拍摄能力和高超的拍摄技巧有关。


杨小朴告诉记者,为了统筹好体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影像素材,他以“水”为主线,采用散点式结构和碎片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人文、生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贯穿其中。


如《和谐共生》这一集,通过空间结构顺序,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秦岭特有物种羚牛、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的生存与保护故事,不仅实现了空间的跨越和转换,还利用画面和场景的切换,向观众传递情感与信息,唤醒了观众的想象,进而对秦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统一的认知。


越是宏大的叙事,越强调小切口。杨小朴告诉记者,在制作中,他注重“两大一小”,即大叙事、大故事、小人物,通过一两个人物故事或生活习俗的介绍,让观众沉浸其中,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祖籍陕西安康、如今居住在北京的影视剧发行人刘恩军看了《汉丹清流》之后,激动难掩。让他印象深刻的,除了航拍镜头下家乡山川的秀丽、特写画面中泉水叮咚的清脆,还有儿时生活方式的真实还原和质朴再现。


“第一集出现了浆水菜,出现了村民去源头打水的场景,这正是我们小时候所吃的菜。”刘恩军告诉记者。那时,十几岁的刘恩军每天都要去河边挑三四担水供家中日常使用,纪录片呈现的正是刘恩军的童年记忆和家乡情感。


清水北上背后的付出与努力


对于刘恩军和更多陕南三市的人来说,对养育他们的汉丹江的情感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而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的地位,让这里的人们不仅出于情感保护水源,更出于责任和担当保护水源。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湖北丹江口水库。但很少有人注意,丹江口水库优质的水资源从何来?


答案是汉江、丹江。而汉江、丹江的发源地,是陕南三市——汉中、商洛、安康。数据显示,陕西境内的汉江、丹江每年汇入湖北丹江口水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的70%,也就是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主要调用的是陕南的水,京津市民饮用水的70%依靠陕西水资源支撑。


《汉丹清流》通过大量鲜活的故事,生动呈现了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绿色发展战略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当地无私奉献,转变思想,克服困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勇气与智慧。


素有“陕西千岛湖”之称的安康瀛湖,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河流淡水湖,也是当地很多人的生计所在。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的目标,当地实施“人退、畜退、耕退”三退工程,许多人开始了自己的转型。


蒋轶铁以前并不从事养殖业,在水源涵养地保护政策的倒逼下,他利用当地优良环境、优质水源,转型养殖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甚高的细鳞鱼;而瀛湖养鱼专业户艾家宏,转型更加彻底,不仅改行成了枇杷种殖专业户,还加入当地的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当上了瀛湖护水员。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介绍,为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顾全大局的责任心,始终把保一江清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真抓实干,全面落实汉丹江生态环境、水源水质管护责任。“十三五”期间,汉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


“我们送出的是水,带出的是深情,改善的是生态,推动的是高质量发展,受益的是广大人民。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这些饱含真情的质朴话语,正是800多万陕南三地人民的心声。






亚洲象“离家出走史”揭秘!


本报专访 | 从野生象“出走”看如何深入推进生态修复?


聚沙成塔 水滴石穿——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文明 志愿同行”论坛侧记


一件新疆棉制成的T恤,能排放多少温室气体?它的碳足迹怎么算?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题:全景呈现人文景观和 景呈现人文景观和生态保护成果,展现陕南三地绿色转型发展 南三地绿色转型发展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中国环境报出品人文生态电视纪录片《汉丹清流》引发热烈反响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