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十一”不只“剁手”,参与“减碳”其乐无穷

张黎 中国环境 2021-12-11


又一年的“双十一”如约而至。


这几天,打开手机淘宝,搜索“快递包装回收”,北京上班族代芸惊讶地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你会进入天猫专门助力回收快递包装的活动页面,在这里,你去家附近的菜鸟驿站取包裹,把包装放进回收箱,还能换鸡蛋。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玩法。”不仅如此,专题活动主页还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代芸有42个绿色物流包裹,减碳共计3088克。


“原来我去快递驿站寄快递,也能减碳。”代芸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新知——消费者步行到驿站或者代寄点,可减少快递员由网点上门取件使用交通工具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经过计算,这小小之举就可以让1个包裹平均减碳9克。


尽管玩法不断升级,甚至被批套路满满,可今年“双十一”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低碳”成为贯穿这场全民购物狂欢的全新关键词。


“老玩家”拿出了新玩法,平台打出低碳牌


悄然间,“双十一”走过13个年头。在节能降碳的浪潮下,互联网行业平台纷纷打出低碳牌,使得“双十一”从“绿意渐浓”到“绿满人间”。这其中,是搞噱头还是来真的?


就在10月27日,天猫“双十一”正式上线绿色会场,这是天猫首个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购物会场。据悉,入驻“绿色会场”的商品符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低碳产品等八大认证标准,共50万款商品,将拉动2000余户商家一同参与到扩大绿色低碳商品供给的场景中来。


商品更低碳环保的同时,快递包裹也更绿色。


菜鸟联合多个全球消费品牌共同发起“双十一绿色包裹倡议”,消费者可在手机淘宝、菜鸟App搜索“快递包装回收”进入“双十一”绿色专区“绿色商城”,挑选采用了绿色包装(包括无胶带拉链箱、可降解包装和使用原箱发货)的商品。


在闲鱼平台,人们可以参与“以旧换新”,回收金额可直接用于新机购买抵扣,此外还能享受补贴;购买活动范围内的一级能效标准家电,也能额外获得绿色消费券。


此外,电商平台还着力在源头减少浪费,践行低碳。


早前京东宣布,将通过使用减量化包装、循环包装以及回收材料等举措推行消费环保。用户每收到1个包裹,平均可以节约210克的纸类包装材料、11克的一次性塑料和25厘米的胶带。同时,平台将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和技术效能,采用绿色电力,这将是最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一次“双十一”。


在运输方面,京东将通过用新能源物流车替换传统燃油厢式货车,让运输更低碳清洁。


在网友JOJO看来,“不管怎样,绿色低碳变成了我随手就能参与的事儿,也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这就会激发我的参与热情,我选择支持!”


绿色消费热度不减,成为潮流深入人心


采访中,记者也留意到“双十一”的“变”与“不变”。

一方面,由于直播带货等新形式的崛起,一年到头购物促销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变理性了,倾向于按需购买,不会特意凑热闹参与“双十一”。


而另一方面,人们拒绝为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买单,使得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倍受青睐、依然坚挺。


来自天猫的一组数据就印证了这样的答案。11月1日零点刚过,天猫绿色会场就迎来消费高峰,开售1小时内,人们下单买走了2.5万个节水马桶;开售9小时内,共有12万多件绿色家电被订购。


从减碳贡献值来看,仅绿色会场内,售出的洗衣机预计减碳345吨,空调预计减碳260吨,冰箱预计减碳194吨。人们欣喜地发现,网购不再只有“剁手”之痛,还可体验“减碳”之乐。


闲鱼、苏宁易购等平台也表示,希望通过补贴、赠送优惠券等方式,推动用户淘汰高能耗旧家电,推动绿色家电的普及,促进低碳生活方式触达更多消费者。


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比起节能降碳,低碳“双十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倡导绿色消费,利用“双十一”强大的影响力,让绿色消费在平台上成为一种趋势,让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从而推动“双碳”战略实施。


“消费者如果偏好低排放的产品,就会倒逼企业采取低排放的生产方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在接受采访时说。






谁在糊弄,谁擅长“甩锅”?看这些国家的减排承诺就一目了然


衡水湖二日 |《大地文心》征文赏析


违规建筑全部拆除,复绿94.23万平方米!滇池长腰山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COP26主席为何向各国与会代表发出警告?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