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蛙鸣 | 《大地文心》征文赏析
“火了,火了,王队火了!”
“王队上热搜啦!真是太厉害了!”
“这个博士级的回复真妙,这下咱们局真出大名喽!”
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江淮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大楼就热闹了起来。
头天晚上,局执法大队王大队长在市局官网上一则关于市民投诉蛙鸣影响休息的回复,一夜间引起了网络的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等也争相传播,一时刷爆了网友的朋友圈。
看着大家兴高采烈的样子,头天加班到很晚,一大早又赶来上班的王建开心地笑着,那笑容有点羞涩。
任职执法岗位多年,王建已习惯于低调行事。面对同事的赞扬,他似乎一时有些不适应。
(一)
那天上午,一位居民通过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投诉,称其居住小区附近的西家大塘夜晚蛙鸣吵闹,影响休息,要求政府管一管,把这些青蛙捉起来放到乡下河塘去,或者干脆在池塘里投放专治青蛙的特效药,杜绝青蛙在这里安家。
政府服务热线受理投诉后,把后续处理的任务交给了生态环境局。局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分管信访投诉的环境执法大队。
王大队长是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同时自修了法律和心理学,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是全市知名的心理干预专家,还是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一些栏目的特约嘉宾。
王大队长是处理环境信访投诉的高手。他任执法大队长之后,无论是噪声投诉,还是扬尘投诉、餐饮油烟投诉、空气异味投诉,多年重复信访的案子在他手上都能一一了结,而且上访户个个满意。
虽然王大队长经验丰富,但接到对蛙鸣的投诉还是头一遭。如何处理,并且让投诉人满意,王大队长这次心里也没了底。
毕竟被投诉的一方并非人类,没办法与它们协商让它们注意影响,鸣叫时声音小一点,或者什么时候叫、什么时候不叫,也不能为青蛙们戴消音口罩。当然,更不能像投诉者电话里讲的那样,把青蛙捉走,或者下药把青蛙毒死。
为了处理好这个特殊的投诉,王大队长决定亲自到西家大塘,好好感受感受。
是日下午,王建带着同事小周到西家大塘现场考察。但见,高楼大厦包围的西家大塘,水中荷叶田田,水边芦苇、莆草、千屈菜丛生,岸边柳丝轻摇,时不时还有白鹭和水鸟飞翔,好一派难得的都市生态田园风光。虽然盛夏天气炎热,依然有不少市民从空调房间里走出来,到西家大塘畔休闲。
(二)
虽然这里名叫西家大塘,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搬来的居民,压根儿连一个小水塘也没有看到过。
既然没有水塘,为什么叫这个水灵灵的地名呢?
原来,这里古代曾经真的有一个大水塘。到上世纪60年代,还余有一块颇大的水面。那时,夏天的西家大塘美不胜收,岸旁柳荫遍地,塘边茭白、荻花亭亭玉立,池水清冽,白日蝉鸣蜓飞,入夜蛙鸣阵阵,是人们纳凉戏水的世外桃源,也是青蛙的乐园。
据记载,西家大塘曾经生活有61种青蛙,有些还是稀有品种。“西家大塘听蛙鸣”,曾是著名的江淮八景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西家大塘与城里许多水面一样被逐步填埋。伴随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建成通车,西家大塘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曾经的声声蛙鸣消逝在地方志里,只留下了一个水灵灵的地名。
在填掉的水面上建楼房,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大自然是要发出警示的。西家大塘片区的楼房建成几十年之后,有的出现了墙体开裂,加之逢大雨必淹,居民意见很大,投诉不断。有好几年夏天,还出现居民集体到市政府寻求救助。
西家大塘片区,令一届又一届市政府头疼不已,但又苦无良策,便一直拖了下来。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江淮市政府终于找到彻底解决西家大塘片区问题的金钥匙——生态保护与修复。
观念一变天地新。
结合旧城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府把原本填掉的西家大塘恢复了起来,并且堤岸不作硬化处理,保持水陆生态系统的联系。没几年,消失多年的青蛙又回来了,并一年年多起来。
西家大塘,重新名副其实,充满了生机。
王大队长带着小周与市民通过拉家常,初步掌握了西家大塘的变迁。
夜幕降临,华灯绽放,晚饭后的西家大塘周边更是热闹,许多市民都把这一带当作城市客厅,晚饭后来这里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
晚上十点左右,人们渐渐散去,路灯纷纷熄灭。当星星点亮夜空,青蛙开始激情登场。初时,一两只青蛙试探性地鸣叫几声,接着便有更多的青蛙紧随其后,继而连成一片,鼓——哇、鼓——哇!此起彼伏,俨然夏夜里一支庞大的青蛙乐队进行大合唱。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听着阵阵蛙鸣,王大队长不由得轻声吟颂起唐代贾弇的这首《孟夏》。
王大队长知道,青蛙声声鸣叫,那是它们在说话、在交流信息、在谈情说爱。这阵阵蛙鸣分明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那样的曼妙、悦耳。
(三)
“明明是天籁之音,在部分居民的感觉中,何以就成了噪声源呢?”
“这里面应该有一个审美心态的问题。”
夜已深,人已散尽,坐在池塘边石凳上的王大队长与小周还在一起讨论着对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小区是人类的家园,西家大塘就是这些青蛙的家园。对这些爱唱歌的青蛙,不能赶走,更不能剿灭,我们不仅要允许它们歌唱,还要保护好它们,倾听它们的歌唱、欣赏它们的歌唱。”
随着两人讨论的深入,回应居民投诉的方案渐渐明朗起来。
两人商定,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回复居民的投诉,尝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对此事做出一个正面解释,希望市民能够理解。
回到办公室,王大队长与小周打开电脑,边起草、边推敲、边修改,给市民的答复很快形成:
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人类与青蛙都是地球的主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同西家大塘周边小区是我们的家园一样,西家大塘也是那些青蛙的家园。夏夜青蛙在自己的家园里放歌,那是它的自由。我们没有理由限制或剥夺青蛙歌唱的权利,也没有把它们驱离自己家园的权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受法律保护的两栖动物,蛙声一片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标志,城区里能听到蛙鸣声声,是我们的福气,是近年来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珍贵成果,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当我们转变了心态,昔日听来是恼人噪声的蛙鸣,就会成为悦耳的仙乐。
我们应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请市民朋友对爱唱歌的小青蛙,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四)
生态环境局对市民青蛙噪声投诉的回复,长了腿一般迅速传遍江淮市大街小巷。不少市民晚饭后还会专门来西家大塘听蛙鸣,西家大塘成了网红打卡地。
蛙鸣最欢畅的时候是雨后。每每雷雨骤停,只要有一只领头的青蛙鸣叫第一声,四周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和鸣。高音、低音,一阵阵、一片片,简直就是绿色海洋里的一场免费音乐会,让欣赏它的人为之陶醉,为之沉迷。
无心插柳柳成荫。西家大塘附近的房地商没投入一分钱,却收获了一则成功的创意广告,人气更旺了。那位激烈的投诉者开设小店卖起了蛙鸣文创产品,如今心里乐开了花。
一个学一个,周边居民纷纷做起了生态旅游。
真是复活一片塘,造福半座城。
后来,市政府顺应市民要求,将西家大塘建成了蛙鸣特色主题湿地公园。
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附近的中山门小学成立了爱蛙小组。锁金村街道联合有关单位创办了生态环保大讲堂,成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品牌。
荷叶田田,荷花娇艳,芦苇摇摇,莆草袅袅。呱!呱!鼓——哇!鼓——哇!一声声古典而诗意的蛙鸣,时而雄浑低沉,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远,又时而近。
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夏天的夜晚,西家大塘的青蛙——这大自然的歌手唱得更欢了。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低碳绿色共谱新乐章,绘制美丽中国蓝图——生态环境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③
砥砺初心使命 凝聚前进力量——“十三五”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综述
这些地方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扬了!原来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