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江堰:岷江头上的金箍

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19-11-19


▲ “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是都江堰千年不倒的秘密。摄影/张铨生


-风物君语-

青城山下白素贞都江堰

水中屹立两千年~





每年汛期,都是川西平原的一道坎。

▲ 夜晚的南桥。摄影/S.W

汛期时,大暴雨汇入岷江急促的水流,经常裹挟着泥沙,突破河道冲向道路、冲向民居农田。


当失控的洪峰冲至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却仿若被戴上了金箍,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体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处,自动分流、排沙、泄洪。水流开始变得有条不紊,宛若道家手中顺滑的拂尘。


▲ 都江堰水利工程。摄影/艾斌


屹立的都江堰,让人难掩骄傲。这座历经劫难的无坝全自动水利工程,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于风雨中,屹立两千年?



为何要修都江堰?


公元前270年左右,李冰收到了秦昭襄王颁发的一道委任书。命他前往蛮荒之地蜀郡,出任太守一职。


此时的李冰,刚过30岁,而立之年的他,对未来、对人生,满怀热情。


▲ 都江堰古城。摄影/艾斌

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郡,坦荡宽阔,是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然而当李冰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并未看见村落聚集、物阜民丰的兴旺景象,极目远眺,尽是岷江洪水肆虐后,留在川西大地的创伤。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时,李冰已经负责兴建过几处较大的水利工程。看到蜀地的萧条现状,李冰明白,自己若想胜任蜀郡太守一职,必须治理围困川西百姓的“恶水”——岷江。


▲ 一道岷江,串联了都江堰和成都城的多少故事?绘图/Paprika


发源自岷山的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达13.35万平方公里,水量是黄河的两倍。湍急的水流、复杂的地势,让川西大地时常囿于洪灾、干旱。


事实上,擅长治水的李冰被委任为蜀地太守,背后还有另一层深意


▲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摄影/石耀臣


此时正值战国末期,经过群雄逐鹿,不少诸侯小国被吞并,秦国、楚国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旗鼓相当的两大对立国。公元前316年,在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主张之下,秦惠文王举兵兼并了古蜀国。


之后,司马错在成都集结兵马、战船,自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路进入长江,一路南下来到了今天的重庆,彼时的重庆由楚国管辖。然而,由于不能及时补给,秦军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


▲ 上图:青城山天师洞;下图:都江堰放水节。摄影/张铨生

当时的秦国,无论是训练士兵,还是打造兵器、征集物资,都选择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造船和运输,却在岷江上游的汶山。把物资由成都运输至汶山码头,至少要走50多公里的陆路,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人工来说,都十分不便。


李冰治水的背后,还肩负着秦国的雄心伟略。将岷江改道,引水至成都,对于秦国的战争布局而言,尤为重要。


▲ 都江堰出土的李冰像。摄影/张铨生


已经修建过大型水利工程的李冰深知,要想岷江水平稳的流经成都,建立运输航道,必须修建一座引水、防洪的水利工程。


于是,李冰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沿途数百里对岷江沿岸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分析,经过实地测量、研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成都西侧的灌县(今都江堰市)。


▲ 俯瞰都江堰。摄影/张铨生


公元前256年,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岷江上,拉开序幕……



天府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当水势浩大的岷江水来到灌县境内,河道变得又平又宽,江水中的泥沙淤积,将河床抬高,水灾频繁发生。


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向的玉垒山,则阻挡了滚滚东流的江水,使得岷江水流不再畅通无阻。这样的特殊地理结构,让玉垒山以东,常因缺水发生发生旱灾。


▲ 也正是水利造就了都江堰的美丽。图/视觉中国


在我国传统的治水理念中,一直信奉大禹的“堵不如疏”,关于这一理论,李冰深以为然。李冰认为,治理岷江的关键,在于打通玉垒山。


当然,打通玉垒山,并非一劳永逸。玉垒山疏通后,仅能解决岷江下游的干旱问题。岷江水流不稳,以及河沙淤积的问题依旧存在。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体。绘图/Paprika


丰富的治水经验告诉李冰,只有顺应地势、不与水敌,方能高枕无虞。“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制定的“咒语”。


为顺应岷江水势,李冰于江心筑造了一道金刚堤,这是他修筑都江堰的第一步。金刚堤的修筑,将岷江水一分为二,靠西的支流为外江,顺岷江而下。东侧支流为内江,水流流向宝瓶口。


▲ 鸟瞰岷江上的水利工程和远处的都江堰市。摄影/张铨生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对岷江水流量进行有效控制,既能保证沿江两岸的农田灌溉,又能通过分洪,降低季节性的洪水灾害


不同于多数水利堤坝使用石块堆积,金刚堤则由竹笼填满石块叠加而成。因为岷江水流过于湍急,单纯使用石块,很容易被水流冲走。


川内盛产竹子。喜好从大自然获取灵感的李冰,请人将竹子编成宽2尺、长3丈的巨大竹笼,竹笼内填满石块和鹅卵石后,投入江中后,完全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力。由于金刚堤堰的前端形似鱼头,因此金刚堤也被人叫做鱼嘴


▲ 鱼嘴调节水量的原理。绘图/Paprika

控制水量的问题解决后,泥沙淤积的问题,自然不能被李冰放过。观察地势后,李冰在玉垒山侧的宝瓶口处,设计了第二道关卡,于金刚堤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宽度达200米以上、高2米的飞沙堰,并且特意挖掘了一处平水槽


当岷江水呼啸而来时,可以在宝瓶口处的弯道,形成环形水流。当江水高过飞沙堰,水中夹带的泥沙及石块,便顺着水流的惯性,顺势流到外江,这样就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了。


▲ 都江堰水利工程排沙原理示意图。绘图/Paprika


在修筑这些堤坝之后,李冰向江内投入了三个石人和五个石犀,作为水尺,用来检测水量及泥沙淤积情况。在后人眼中,神奇的石人和石犀,仿若是李冰的化身,成为了各种传奇故事的主角。


“三分治、七分养”,世上难有万全之策。为此,李冰还为都江堰制定了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


▲ 水流湍急。图/视觉中国


李冰的种种巧思,让曾经的“恶水”,改邪归正,变成了哺育川西平原的母亲河。疏导过的江水,航运便利,确保了成都市的永久选址


自此之后,土地肥沃的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之一。昔日的蛮荒之地,凭此逆袭,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天府之国。



得都江堰者,得四川


“都江堰、都江堰,一岁成功,百岁饭。”因一座水利工程,山西人李冰,在四川人心中封了神,成为了享受香火的“川主”。据统计,在四川民间,“川主庙”的数量,仅次于土地庙。


▲ 都江堰二王庙。摄影/张铨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让四川人吃饱了饭,也让四川在全国的地位,逐渐攀升。在此后的多次王朝争霸中,由都江堰守护的川西平原,一度成为决胜的关键。


公元前223年,秦国率领百万大军,自成都沿岷江航道顺流直下,一举消灭楚国。两年后,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秦帝国。


▲ 澜索。图/视觉中国


蜀汉时,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西晋太康初年,晋将“王濬楼船下益州”,而后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从古至今,被争抢的地方,无非地理位置优越及经济富庶。川西平原的富庶,大半的功劳,都离不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


▲ 青城山建福宫。摄影/石耀臣


成都有句民谚:“搬不完的灌县(今都江堰市,下文统一称作灌县),填不满的成都。”因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县古城兴起于岷江之畔。


据《四川地名考释·灌县》记载,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经得到湔氐等少数民族的大力相助,为了表达谢意,李冰修筑都江堰后,又组织人力开凿了由龙溪、娘子岭通向冉駹(今藏羌所在地)的山道。


▲ 老城门。摄影/S.W


这条山道,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前身。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灌县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西南地区的物资在这里集散,商旅驿站层出不穷。直至民国十年左右,灌县西街的鼎盛繁华仅次于成都的骡马市贸易。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摄影家伊莎贝拉·伯德女士来灌县考察后,在其著作《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中,直言灌县是中国地理位置最佳的城市


▲ 都江堰景区内精美的建筑细节。摄影/柒哥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成就了一座繁华的灌县古城,还在明朝时,促使四川诞生了天下首富——蜀府。明代抗倭名将谭纶,曾在奏折中称:“蜀府之富甲于天下。”


蜀王曾分享过自己的“致富经”。他认为,蜀府丰厚的收入,得益于茶马古道,更得益于自己对于财富的使用。


▲ “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的交通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图/视觉中国

▲ 南桥局部。摄影/S.W


自第一代蜀王朱椿开始,蜀府就十分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他严格遵守李冰在一千多年前制定的“岁修”制度,每年花费大量的钱财,组织堰工修整都江堰,为此还培养了不少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陈瑄,就曾在蜀府的组织下,为都江堰修筑堤坝。


只要是都江堰相关的事宜,蜀府从来不吝于出资。甚至在道家塑造的人物——李冰的儿子二郎神,在灌口的神祠毁于火灾,蜀王也有出资重建。


▲ 上图:天官赐福;下图:离堆公园。摄影/柒哥


蜀府对于都江堰的维护,确保了蜀地百姓的耕种作业,连年的丰收,是蜀府赋税源源不断的重要来源。



灾难中的都江堰


作为一座两千年的古老工程,风雨中耸立的都江堰,并非一直顺遂


1933年,岷江上游的茂县,发生了7.5级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洪水给都江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都江堰的修缮工作,一度被搁置。


▲ 都江堰宝瓶口。摄影/艾斌

十多年后,1949年7月,一场暴雨过后,失控的岷江水,以每秒4430立方米的速度,将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等堰堤冲毁,而后奔腾进入灌区农田,受灾农田达14万亩。


此时的四川尚未解放,川内的地下党,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十分忧心。当时的地下党川康特委,特意派出马识途、王宇光,躲过重重封锁,辗转行至西安,向当时准备率领62军挥师南下的贺龙,汇报川内的情况。


▲ 玉垒山中的玉垒阁和中式建筑。摄影/S.W


“进入成都后,解放军第一件要办的大事是什么?”面对贺龙的询问,马识途脱口而出:“修整都江堰。”生于重庆的马识途,对都江堰的重要性,并不陌生。


听闻原由后,贺龙特意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并做出决议:只等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同时又从军费中拿出银洋5万元,作为工程经费,派遣184师先头部队,赶往都江堰,做好抢修准备。


▲ 天府源头第一闸。摄影/S.W


1950年的新年第一天,四川刚刚解放4天,贺龙直接下令,抢修都江堰。62军的解放军,多来自于北方,大多人甚至不会游泳,更不要说修筑水利工程。


原国民党时期的水利局干部,在得知解放军抢修都江堰后,把所有的对立、猜忌一并抛开,共同参与进都江堰的修缮工作。1950年3月底,本来需要近五个月岁修时间的都江堰,仅仅三个月就顺利竣工


汹涌的江水。摄影/柒哥

当时的成都军管会李井泉,在写给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报告里,专门提及此事:郫县有一个士绅,说空气完全变了,原来有50%的人支持你们,都江堰岁修后,现在有90%的人支持你们了。


都江堰在四川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 岷江与民居紧连。摄影/张铨生


灾难从不讲道理。2008年5月12日,距离都江堰70多公里的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被波及的都江堰,全市三分之一的建筑倒塌,二王庙倒塌、青城山老君阁严重损毁。


两千年前,李冰在设计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仿若早已预料到今天。防震的主体建筑,让都江堰水利工程,依旧矗立在岷江水中,基本无恙


▲ 源源不断的游客来到这里。摄影/柒哥


时光流转两千年,阅尽千帆的都江堰,依旧耸立在岷江之上,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 END - 

文丨莺时

图片编辑丨袁千禧

地图编辑丨Paprika

封图 | 柒哥


📖

参考资料

《都江堰与明朝首富》胡开全

《都江堰治水中的和谐思想探析》官性根

《都江堰与古代成都平原经济发展文献研究》余文倩

《李冰与都江堰的创建历史》 段跟定

《都江堰文献集成》冯广宏

《都江堰水利述要》四川省水利局

《开国元勋李井泉》人民出版社



 点击下方图片,跟地道风物一起走遍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