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清明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双面”清明
“清明”二字源自《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者净也,明者亮也,与其他节气分别反映季节交替、物候变化、天气现象不同,清明更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下身处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脚下湿润的土地散发着泥土清香,眼前的流水清澈见底、天空蔚蓝明净,柔暖的春风轻浮脸庞,闭上眼睛深呼吸一口气,沁心入脾,回味悠长。
除却感官上的享受,清明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双面性”,从形式上看,它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独树一帜;从内容上看,由于其融合吸收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等传统节日内容,因此它既涵盖“拜扫祭祖”的哀思情绪,也包含了“踏青游春”等喜庆活动,恰似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难怪有人称清明为“悲喜交加日、啼笑皆是天”。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清明作为节气,其意义在于提醒人们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作为节日,其核心内涵和情感便是忠孝和缅怀先人,其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在唐朝之前清明还只是个节气,从唐开始才将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融合,并由宫廷引领潮流,融汇了多个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节冷食、禁火、插柳、秋千、蹴鞠等习俗与上巳节游春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历更早的寒食、上巳被遗忘,世间只知有清明。
作为舒适感官体验和丰富文化内涵兼备的“双面性”节气,清明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文学作品咏吟的对象。这其中既有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迷纷乱,有苏东坡“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也有明代王磐“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的眉欢眼笑。
惆怅也好,欢笑也罢,在清明的“双面”中,人们既缅怀先者、慎终追远,又享受春光、憧憬未来,在“旧”与“新”的双面转换中,清明就像连接过去和将来的一座情感驿站,短暂怅然后,会有新的精神、新的期望带我们走上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