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节气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贰
零
壹
捌
戊
戌
狗
年
处暑: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农历七月十三 距离处暑还有1天
处暑: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节气
处暑是每年的第十四个节气,它的到来,预兆着炎热的高温酷暑就要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处暑的风俗习惯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人在处暑的时候往往会进行祭祖、迎秋等活动。如今处暑的有趣风俗越来越多,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处暑有哪些习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老鸭味甘性凉,是一种适于滋补的美味佳肴,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北京的处暑百合鸭,选用的是当季养肺生津的食材来调制老鸭,养生价值丰富。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很抢手,老南京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
处暑百合鸭(图片来自网络)
(二)龙眼泡稀饭,滋补又养气
龙眼,亦称桂圆,性温味甘。处暑节气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龙眼偏温性,将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这种“龙眼粥”融入了福州的饮食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吃水果。
龙眼泡稀饭(图片来自网络)
(三)糯米丸子汤,滋阴又补益
老福州人在处暑吃的白丸子,是将糯米粉搓成小粒状,煮汤,加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还有养阴的功效,一举多得。
糯米丸子汤(图片来自网络)
(四)处暑喝凉茶,清热又去火
每当处暑期间,两广地区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处暑喝凉茶(图片来自网络)
(五)一碗酸梅汤,生津又止渴
温州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降低疲劳感,消暑提神,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酸梅汤(图片来自网络)
(六)东瀛美味,食欲之秋
荞面是用荞麦磨成粉制作的面食。镰仓时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来了石臼等研磨器具,带动了荞麦在日本的快速普及。江户时期,荞面已经成为庶民日常最为流行普及的主食,并影响至今。
荞麦面(图片来自网络)
(七)拜土地爷,祈求大丰收
在历史上,处暑是个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怕把丰收洗掉。社日要有祭品,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食俗: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红黄蓝白绿的胡萝卜、鸡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营养均衡,色彩丰富。
拜土地爷(图片来自网络)
(八)放河灯,赏五彩灯河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最初是为了普度水中的孤魂野鬼,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人们的祝福,还意味着厄运会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复返。
放河灯(图片来自网络)
(九)七夕节,穿针乞巧
处暑还与传统节日“七夕”靠近。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节日,民间的姑娘媳妇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习俗。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也会在人间河流放河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
七夕乞巧(图片来自网络)
(十)开渔节,看人欢鱼跃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一方面是感恩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另一方面为了祈盼好收成,久而久之形成了“开渔节”。我国著名的开渔节有象山开渔节、舟山开渔节、江川开渔节等。
百舸竞发(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打笋节,体验青羌文化
时值处暑,四川洪雅县瓦屋山镇近10万亩高山冷竹笋进入采摘期。笋民们为了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在处暑当天举办“打笋节”。通过举行祭山仪式、民俗文化展演等,向外界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青羌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打笋节(图片来自网络)
(十二)湖上泛舟,新秋采菱
菱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安中,补五脏,补饥,轻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菱角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棹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
采菱角(图片来网络)
中国农业博物馆 赵晓娇 供稿
点击“阅读原文”
识别二维码
打开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