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明月高照——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贰
零
壹
捌
戊
戌
狗
年
秋分: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农历2018年八月(小)十四
秋高气爽 明月高照——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篇
农民画《秋分》 王小俊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刚好位于秋季之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秋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延伸出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比如采集祭月、送秋牛、吃秋菜等,中秋节也在秋分节气前后。
一、节气释义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谓“秋分”包括两层含义:
一、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刚好将秋季平分。
二、此时太阳处于黄经180°,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秋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南移,北半球逐渐昼短夜长。
秋分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二、节气物候
一候雷始收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雷始收声。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第一候雷始收声 摄影:杨晋
二候蛰虫坯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蛰虫坯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秋分第二候蛰虫坯户 摄影:杨晋
三候水始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
秋分时节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第三候水始涸 摄影:杨晋
三、气象特点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特点包括: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秋高气爽 明月高照 摄影:杨晋
四、节气农事
秋分节气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机。随地域不同,秋分节气的农事活动亦互不相同。
《嵩山二十四节气图卷——秋分》
陈金平、李俊龙、常松木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摘棉花
棉花从开始裂铃吐絮到吐絮收花结束的时间段称为吐絮期,秋分时节棉花开始吐絮。西北等地的新棉需要开始进行分期采摘。适时分期采摘新棉坚持“四分四快”,就是分收、分晒、分藏、分售和快收、快晒、快拣、快售,以提高棉花品质。
瓷塑棉花姑娘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秋果收获
秋分时节各地品种不同的秋果纷纷成熟:在北方,东北的苹果梨、南果梨,华北的板栗、苹果、葡萄、柿子,西北的石榴、大枣等进入完熟期;在南方,猕猴桃即将成熟,晚熟芒果、夏植香蕉在秋分后也进入采收期。
宣传画《苹果丰收》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粮食秋收与秋种
秋分至寒露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灌浆和产量形成的最后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对农作物收获前的田间管理工作,特别是注意在南方双季晚稻和后季稻开始抽穗开花时节加强后期水浆管理。北方高粱逐渐成熟收获,开始广泛种植冬小麦等耐寒越冬作物;南方在加快晚稻收割同时,尽快进行脱粒、入仓等后续粮食加工工作。
农民画《秋分》 王小俊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蔬菜田间管理与采收
秋分时节蔬菜逐渐进入采收期,此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以延长采收供应期。同时菠菜、大蒜、秋马铃薯、洋葱、大白菜等秋植蔬菜开始进行播种定植。
宣传画《菜绿瓜肥产量多》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畜禽管理
秋分时节在收获加工粮食的同时,还要为牲畜贮藏越冬青粗饲料。开展畜禽秋季防疫,加强成鱼饲养管理,防治鱼病,增投精料,以促进成鱼快速成长,可开始分期捕捞上市。
宣传画《丰收年》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五、节气民俗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城西侧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社会的发展逐渐传播至民间,至今仍然具有深远影响,成为中秋节的源头之一。
淮南二十四节气剪纸长卷(局部)-秋分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吃秋菜 图片来源网络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被称为“秋官”。
秋牛图 图片来源网络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粘雀子嘴 图片来源网络
中秋节
秋分与中秋节虽然相关,但却有本质区别:秋分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个节气,表示的是气候的变化;而中秋则如清明、端午、重阳一样,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气候无关。从时间上看,中秋往往在秋分前后。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月活动,一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将领裴寂受到圆月启发,发明了圆形干粮月饼。
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便是吃月饼。据传“月饼”在唐朝便已经流行,而真正与中秋节产生联系是在明代。元朝末年,起义军在中秋通过赠送麦饼夹带纸条暗中联络,此后民间便于中秋食月饼以庆祝胜利,之后月饼逐渐用于自食和赠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
玉兔捣药月宫月饼印模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中国随地域不同,中秋节民俗也各有特色。如守月华流行于江苏、浙江、湖北一带,夜烧塔盛行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吃团圆馍的习俗流行于陕西关中一带,广西壮族则有中秋之夜请月姑的习俗。
北京流行中秋时供奉兔爷的习俗。把兔子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古而有之,明朝纪坤的《花王阁剩稿》是较早记述兔儿爷的文字,表明最晚自明代中叶,民间中秋已有在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所谓兔儿爷是民间叫法,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可见这项风俗无论在北京的民间还是宫廷都很盛行。早期的兔儿爷使用黄土捏成蟾兔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形象也愈加丰富,现在典型的兔爷儿是京剧中武生的打扮。
泥塑骑虎兔爷儿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六、节气养生
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预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七、节气农谚
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
秋分时节大部分农作物均已成熟,此时随着太阳直射位置日渐南移,气温不断下降,广大农民必须抓住这最后时机抢收庄稼。若不能及时收割,会对秋耕、秋种等一系列后续农业生产环节造成严重影响。
分后灶,白米遍天下;灶后分,白米像锦墩
传统上中秋之日需要祭灶,所以中秋又成为“灶日”。在秋分之日如果遭遇风雨,地里未收割的庄稼就会遭到损害而减产,所以古人认为,若秋分在中秋之前,则预兆来年五谷丰登;若中秋在秋分之前,则预兆来年收成堪忧。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三秋”农活大忙,贵在一个“早”字。适时早播过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节,来年粮食就会有很大可能欠收。
中国农业博物馆 陶东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