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短之至,一阳始生——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贰
零
壹
捌
戊
戌
狗
年
冬至: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农历冬月十六 今日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来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在过去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被称为“冬节”,民间有“冬至如年”的说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节气释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每年的12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斗指正北时为冬至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时点,《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节气物候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会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物候”。中国古代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了冬至节气三个有代表性的物候特征:“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冬至时阳气虽已滋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在潮湿阴冷的土壤中存活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以休眠的姿态,静候春天的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候麋角解。冬至为一阳始生,大地寒去回暖,阳气将萌,雄性麋鹿已感觉到阴气渐退,头上的角开始脱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麋角解。说见鹿角解下。”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候水泉动。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封冻已久的天地正在慢慢苏醒,山中的泉水已经开始暗暗涌动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文人们还常以“早梅绽放”、“腊柳抽芽”来判断冬至节气是否到来。(宋)朱淑真《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腊梅吐蕊、杨柳抽芽是天气即将回暖的物候特征。于冰天雪地,梅花含苞待放,腊柳抽出新芽,春天就不遥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冬至气象特点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但由于地理地域和气候原因,冬至期间南北方气候差异很大。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冬至农事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俗称“上冬天”。但农闲不忘农忙,应及早准备来年春耕之事,是抓紧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
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板结冬壤,要抓紧耕翻、疏松土以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冬至祭天
冬至祭天是中国古代宫廷重要礼制。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起始点。据《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冬至日祭祀天神和人鬼,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到了冬至那一天,天子要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举行迎冬之礼。冬至祭天这一礼制在唐宋时期得以延续。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祭天大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六、冬至祭祖
冬至祭祖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礼制。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冬至日,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到供奉列祖列宗的“宗庙”或“祖祠”祭拜,称为“祭冬”。外出离家的人,无论多远都要在冬至前赶回家祭拜祖先,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如果外出不回家,就表示不认祖宗。
在中国台湾还保留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他们用糯米粉捏成象征吉祥福禄寿的鸡、鸭、龟、猪、牛、羊等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典之后,还会设宴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这种习俗谓之“食祖”。
冬至祭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祭冬礼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祭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七、冬至如年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
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重要的日子。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时,才将正月和冬至分开,把农历的一月当作正月,但仍把冬至当作了一个重要节日——“冬至节”。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要迎“日至”之礼。
“冬至大如年”。自汉代始,到了冬至节,朝庭上下放假休息、边塞闭关、军队待命、商旅停业,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官员相互间投递名帖以示祝贺;亲朋相互拜访,各以美食相赠;晚辈礼拜尊长、敬献袜履;学生礼拜老师,以行尊师之道,全社会像过节一样。
投帖之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贺冬之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隆师之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冬至食俗
“冬至到,吃水饺”,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正是阴阳转换交替的节气,故称“交子之时”。饺子,寓意交子。河南人将饺子称为“捏冻耳朵”,意谓在冬至吃“捏冻耳朵”,冬天不会被冻掉耳朵。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风俗习惯。
“冬至馄饨夏至面”,馄饨是北京人冬至重要的节令食俗。“馄饨”也与“混沌”谐音,以喻宇宙之初,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得以生存繁衍。冬至吃馄饨,以此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在北方还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山东滕州等地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
在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米团、长线面的习俗。汤圆是江南地区冬至必备食物,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而在安徽合肥,冬至要吃“冬至面”,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意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节令食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冬至数九画九习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进入冬至节气,由于天寒地冻,人们开始在漫长的冬日以“数九”的方式来计算寒冬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顺序,并以此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农村活动。
为了更形象的记录数九变化,人们还发明了用图、表、字句逐天记录九九进程的做法。画一枝素梅,画梅红遍,而九九毕,称之“九九消寒画”;有的画表一幅,九行八十一格,日涂一圈于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格满则寒消,称为“九九消寒表”。
九九消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冬至养生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重要时刻,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历代养生专家都非常重视冬至节气的养生。
冬至养生,重在养心。冬季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要顺应节气变化,不要扰动阳气,要以静制动。冬至养心,重在保持良好的心境,要静神少虑,不为琐事劳神,不强求名利,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冬至养生,养肾为先。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养肾至关重要。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时期,饮食上也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适当吃些狗肉、羊肉、鹅肉、鸭肉等动物性食物进行温补,俗语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冬至养生,防寒保暖。冬至最重要的养生是保暖,只有身体保暖,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头和脚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一旦足下受寒,寒气极易从脚下直逼人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科学、合理、适度养生,将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一、节气谚语
冬至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关于冬至的谚语饱含着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对冬至节气天象、物候、农事的观察与总结。
1、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2、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3、晴冬至,年必雨。
4、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5、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6、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7、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8、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9、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10、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十二、冬至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释】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夜深:犹深夜。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译 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农业博物馆 李建萍
识别二维码
打开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