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丨雨水

2016-02-18 中国农业博物馆

雨水

2月19日

────

明日2月19日,太阳黄经达330度,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水獭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杜甫诗)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图:农民画“雨水”


雨水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


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对农业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土壤中的水汽不断上升,凝聚在土壤表层,夜冻日融,开始返浆。因为降雨增多,空气湿润,天气暖和而不燥热,非常适合万物的生长,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正是,“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对以耕作为主的农民朋友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关键季节,进行春耕、春种、春管,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愿望。就大田来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雨水节气在全国各地亦有一些农谚:


雨水节,皆柑橘。

雨水甘蔗,节节长。

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

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图:元王祯撰《农书.圃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雨水节期间,正好是农历的元宵节,汉族以及有些少数民族都陶醉在元宵节的活动中,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耍龙灯,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无形中把雨水节的故事淡忘了。雨水这天在各地有许多民俗“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的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图:清风俗画“元宵节图”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还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时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图:清风俗画“元宵行乐图”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雨水时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名曰“拉保保”。


雨水时节,正是养生的好时机,调养脾胃首当其冲。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强调这个季节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北京有一种食品叫“望春蜜饼”,在酥松皮中加入蜂蜜,并以蜂蜜柚子为馅,入口香甜沁人心脾。蜂蜜和柚子是常见甘味食物,能够健脾消食。此饼是调养脾胃的佳品。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图:版画“庆赏元宵”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讲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