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丨惊蛰

2016-03-05 中国农业博物馆


惊蛰

春季的节气

3月5日 农历 正月二十七

────

今日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人们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此时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惊蛰全国各地农谚有:

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秧成杆。

冻惊蛰,冷清明,麦子必有好收成。

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

惊蛰清田边,虫死几万千。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雨打惊蛰前,高田变湖田;雨打惊蛰后,低田种瓜豆。



图:清徐扬绘“姑苏繁华图卷.稼禾管理”


惊蛰各地都有民俗活动。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如湖北土家族民间有“射虫日”,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的仪式。又如浙江宁波惊蛰“扫虫节”,农家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巫术仪式,将一切害虫“扫除”。在民俗中,扫帚什么都能扫,如扫除妖魔鬼怪、扫魂、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民间旧时送葬,棺材后头挂把扫帚,用来扫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如遇上虫害,江浙一带家家户户纷纷将扫帚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



图:《清代俗语图说·弗信阴阳但听雷声》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这天,河南南阳农家主妇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熏虫,并剪制鸡形图案,悬于房中,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也还保留着鸡吃虫子的民俗,旧时几乎所有客家农村的屋顶上都立有瓷公鸡,俗称“凤鸡”,民间认为“凤鸡”具有镇风煞、克蚁害、护宅保平安之效。鸡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被视为吉祥物,鸡鸣报晓,鬼怪避之,鸡吃毒虫,翦除五毒,故宋代《风俗通》有云:“除夕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荆楚岁时记》亦云:“贴画鸡或斫铸五彩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素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图:祭白虎


祭白虎也是惊蛰的一种习俗,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惊蛰出来觅食。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这一习俗不仅在南方流行而且传播到新加坡,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



图:版画“惊蛰图”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之季,但又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因此,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应该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从中医学角度上讲,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症,如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季注意调理起居饮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首先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造成体质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虚而入;其次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再而饮食上以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讲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