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丨清明

2016-04-04 中国农业博物馆

清明

春季的节气

4月4日 农历 二月二十七

────


图:清明上河图(局部)


今日4月4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节气。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白桐花开放了;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洞中;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之说,此时春播已到了关键时期,农民要积极行动起来,投身春播春耕工作中。


全国各地农谚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杏花朵朵开,春播巧安排。

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才开二月花。

枣发芽,种棉花。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雨下清明前,谷雨雨不干;雨下清明后,干到立夏头。



图:清绵乙绘《耕织图册·浸种 耕图》


清明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因此,清明节成为了华人的重要节日。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很早。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图:风俗画“清代扫墓图”


寒食节相传来自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续各谋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的,在重耳被饿晕了的情况下,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称为“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图: 风俗画“清明活动图”


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许多民俗活动,诸如春游、踏青、插柳和植树等。斗鸡、放风筝、荡秋千、击球等活动也很盛行。


图:风俗画“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节气气候湿润,容易使人产生“嗜睡”的感觉。养生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清明这个节气应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早睡早起,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定时定量进食,多吃蔬菜瓜果。保持室内外的清洁,调节好室内温湿度,对人体很有益。





编辑:吕珊雁
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二十四节气》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博讲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