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读书 | 与大熊猫“乖乖”交朋友
大熊猫,既呆萌可爱又独特而神秘,它是萌翻全世界的宠儿,也是行走于高山竹林间的“黑白精灵”。围绕大熊猫创作的文学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本《守望大熊猫》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熊猫科考纪实著作。这是一部秦岭野生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命交响曲”,书中充满了对秦岭野生大熊猫行为和生态的有趣描述。
《守望大熊猫》
作者:雍严格,庞旸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01
《守望大熊猫》这部科普著作是大熊猫研究专家、科普作家、科普编辑合作的结晶,内容包括秦岭大山中的守望、一生与大熊猫结缘、秦岭纪行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科普作家庞旸通过采访长期在秦岭进行大熊猫科学考察的专家学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主要是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撰写的有关大熊猫科考的纪实文字,也包括一部分庞旸整理的雍严格自述;第三部分则为庞旸等2015年赴秦岭考察大熊猫生境的见闻等。
作者简介
雍严格,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在职研究生学历,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
△母子情深(这是雍严格拍摄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摄于2003年9月22日三官庙保护站辖区的火地坝阳坡海拔1900米处,当时作者正巧赶上一只雌性熊猫带着她大约两个月大的幼崽走出洞穴到竹林中晒太阳。)
精彩书摘
与大熊猫“乖乖”交朋友
大熊猫,这种古老而珍稀、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它们的独特和神秘、丰富而多彩的行为特征,禀性温和且易自我满足的生活习性,随着我与大熊猫交往的时间延伸,与它距离的不断接近,它们的每一个微小行为常常使我感动不已,它们的形象时时冲击着我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深入到秦岭深处的大熊猫故乡——佛坪自然保护区,走近大熊猫“乖乖”,看看大熊猫在自然中的真实生活吧!
初会“乖乖”
1981年5月的一个早晨,我们沿着古家湾的小桥向竹林深处穿行。这时在距离我们10多米的溪流边,一只肥胖的成年大熊猫,正伏在一块布满苔藓的石板上,时而低头在溪中饮水,时而抬头向四周观望。多少天来,我们都是顶着朝霞,又披着星光穿行在绿色的竹海之中,寻找着隐居在竹林深处的“隐士”——大熊猫,一次次见到的只是它们剥掉的笋壳和留下的残桩,偶尔见到一只大熊猫,也都是一见面便扭头离去。多少次,我们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出巡,又带着惆怅的心情回到营地。今天,我们则慢慢地向它靠近,但还是被它听见了脚下发出的响声。它向我们张望了一下,便起身向竹丛中走去,直到坡跟的一处岩石前停下。只见它用嘴衔住一株粗大的竹笋,向下一按,便伸出左前肢接住,席地而卧,双肢握着竹笋,像人吃甘蔗一样剥皮食瓤,一根接着一根地进食。在我们试图把15米多的距离再缩短一点的时候,它马上停止取食,起身向前移动。我们停下它亦停下,15米的距离相持了三个小时,后来我们学着它的样子,脚手并用在地上爬行,掰掉竹笋,剥掉笋壳,让口中发出“吧唧、吧唧”的咀嚼声,距离又缩短了三米。初次相遇,它不像其他熊猫那样逃之夭夭,而是和我们总保持着不即不离的距离,它就是我们命名的“乖乖”。
友谊的建立
我们和“乖乖”经过三天的相处,长达两公里的伴行中,彼此距离终于缩短到三米,而它惧怕人的心理也随之缓和,吃饱后便在树下或岩洞内安然地仰卧休息。我们见它在取食或休息时,常用后肢搔痒,或是低头咬啃后肢和腹部的皮毛。我们为帮助它解除一点痛苦,就用竹枝为它搔痒,扫掉它身上喝满鲜血的血蜱,它却表现得安然自得,我们便逐渐靠近它,用手直接为它搔痒,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认出了“乖乖”是一只雄性的成年大熊猫,从牙齿的磨损程度看,它有13岁左右。“乖乖”在活动或休息时,反应最敏感的是周围的响声。每当人们偶尔踩断一根枯枝或发出别的响声,它都要向声响处张望,这可能是大熊猫在自然界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以便及时发现天敌或同类。这也是大熊猫初与人接触时,对人反感的原因之一,这提醒我们以后要倍加注意。每当夏初气温升高时,“乖乖”总喜欢到竹林中偏岩下休息,岩洞在树荫遮蔽下比其他地方凉爽,特别是它黑白相间的毛色往往与岩石浑然一体,跟踪时要不是寻着足迹到它的面前,还真是不易发现,有一次我竟在它的面前往返三次,都未看见,当我正在奇怪足迹消失的原因时,它的鼾声才把我的视线引到岩石边。一个星期后,我们又在河东侧名叫花椒园的竹林中见面,它见到我们只抬头望了望,又躺下睡觉,只是每隔一刻钟左右,挪挪它的臀部,拉出两三团中间大两头尖的粪便。似乎我们是早已相识的朋友,彼此都很随便,直到两小时后,它才从梦中醒来,抬头嗅了一下前面,拿起我们早已为它准备的竹笋,毫不客气地香甜地吃起来。30多斤竹笋竟在不到两小时内吃完,还不断地从人们手中接过竹笋,有时还将一只前爪搭在人的膝盖上,时而在人们的逗引下,竟像小孩一般站起来,后肢着地,前肢扶着人的双肩要人们手中的食物。就这样通过人工喂食,双方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除,建立起了初步的友谊。
△雍严格与大熊猫
“乖乖”的取食
每年春末夏初,“乖乖”常在海拔1300米到1600米之间活动,在河两侧竹林中选食巴山木竹竹笋。我们在5月作过统计,它自由觅食每天可以净食43公斤去壳的竹笋笋肉,在人工喂食的情况下,最大日食量可达76公斤,秋冬季节取食竹叶一昼夜可达25~30公斤。在人工喂食中,除了竹笋外,“乖乖”更喜欢糖类食物。当人们把牛奶糖放入它的口内,它则嚼食不止,连流在胸前的涎水也舔得干干净净。每次人们把糖喂完或是控制喂糖量时,它仍在人们身上嗅闻不止,甚至伸出前肢在人们装糖的衣袋上抓摸。“乖乖”初次接受一种新食物,总是由气味的引诱,达到对形状的接受。当我们将整个的苹果递到它的面前,开始只是嗅闻,反复几次,总下不了决心。直到我们用刀切开,它用舌头舔舔,尝到了甜味,便连续取食,以后见到苹果便整个地抓去取食。我们在喂它鸡蛋、土豆、猪肉时,只有调上白糖,它才肯接受。在这之前,我们曾将野羊肉喂给它,它嗅闻后,表现恐惧,如同怕蛇的人见到了蛇一样,吓得喷着粗气逃向一边。为了让“乖乖”吃到水果罐头和稀饭等流汁食物,我们将食物装在搪瓷碗中,它由卧地舔食,很快学会用双肢捧碗,其姿态非常优美。在人工喂食中,“乖乖”能准确地识别有虫和变质的竹笋,识别过程全靠嗅闻。“乖乖”在冬季取食巴山木竹竹茎时,总是伸出前肢靠力感从竹丛中挑选一年生的嫩竹,它抓住一株竹子的杆茎,轻轻一摇,便以竹子顶部竹叶的多少的动感加以判断,被选中的都是竹叶少而动感小的嫩竹。嫩竹茎皮薄,内含木质素和纤维素较老竹嫩软,适口性强。它在取竹叶时,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再用门齿从叶柄部咬断,衔在右边嘴角,等到有10~20片竹叶时,便用前肢握住,将竹叶卷成筒状,像人吃馅饼一样逐段嚼食,当竹叶上有积雪时,它在未卷筒前,先用前肢将霜雪拍掉后才吃。
有趣的行为
严冬季节的三官庙,满山遍岭披挂着白色。在灰窖弯沟口的一棵大松树下,“乖乖”从卧穴中站起来,看见我们来到了它的面前,它还没有忘记等待我们给它喂好吃的东西,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只喂给它几块水果糖,没有送给它更多的东西,目的是让它自然地活动,以便取得一些科学的数据。我们跟随它在雪地中爬来爬去,冰雪将我们的衣裤鞋袜冻结在一起;夜间零下7摄氏度的严寒,使我们周身发麻,只好趁它去沟边取食之机,扒下一把桦树皮燃了篝火御寒。红红的火苗在夜空中闪烁,这时“乖乖”见到后竟向火堆靠拢,坐在火堆旁的竹丛边连续取食。这与当地老乡告诉我们,熊猫曾在大雪天到他们的家中烤火取暖的传说相似。也许是它喜欢在火光照射下取食更加方便,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一直为它照着手电。我们同“乖乖”在林海雪原中连续相处48小时。它每昼夜的活动时间占2/3,休息时间占1/3,它的活动不受季节的限制,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为了方便在野外认识“乖乖”,我们拿来了红色颜料,给它标记,它却从我们手中夺走颜料桶,自己把颜料倒在头上和身上,白色的外衣立即变成了大红袄。但时间不久,化学颜料全部消失,全身皮毛如同用水洗过,显得更加黑白鲜亮。
为了建立联络信号,我们又拿来牛铃,在它面前摇动,准备在其适应后,给它戴上牛铃。当它听到铃声后,竟又夺过牛铃自己摇了起来,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我们为它在耳朵上戴上了一个标记,这为我们以后的多次交往增添了方便。我们同“乖乖”在一起,时常打开收音机,每当收音机中传出悦耳的音乐和歌声时,它便停止取食,依坡坐卧静听,有时便慢慢入睡,进入梦乡。“乖乖”平时很少同其他熊猫待在一起,只有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经常地在它的活动路线上的杨树或栎类树上涂抹肛周腺,以便与雌性大熊猫取得联系。1983年2月中旬,它在灰窖弯同我们分别,直到一个月后我们又在这里见面,当时它表现得非常疲劳,身体也比以前消瘦,嘴角和背部有好几块伤疤,有的尚未愈合。显然它是刚参加完一年一度的选美集会后才回到这里,直到半月后它才恢复精神。
……
——摘自《守望大熊猫》
号外~号外~
《看熊猫》杂志新鲜出炉啦~
《看熊猫》是一本以大熊猫命名的杂志。里面有萌萌的大熊猫,也有关于熊猫的科普知识,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
订阅方式:长按识别上图中的二维码或者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选择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