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实践在路上——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子助力冯家河村扶贫攻坚

2017-08-24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0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做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7月下旬至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组织研究生驻村扶贫团队前往铜川市王益区开展驻村扶贫攻坚工作,电气学院研究生积极响应并参与了这一工作。


1 冯家河村概况

    冯家河村位于铜川市原市政府机关所在区王益区。王益区为市内主要的工商业区县,原以矿物和煤炭开采加工为主要产业,城镇化率达 90%左右,农村人口少。因此王益区内贫困村及贫困家庭数量少于其他周边区县,且相对硬件条件较好。冯家河作为王益区的扶贫样板村,位于王家河街道办后山地带,与区内有硬化的水泥道路相通,全村共有 3 个村民小组(冯家河组、郭家河组、爱卜组), 158 户家庭,586 人,党员 22 人,其中贫困户 10 户(含政策兜底的五保户)。村中有耕地 1149 亩,以种植苹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种植其他农作物(核桃、大枣、樱桃、蔬菜),开展养殖业(羊、蜂、鸡)和劳务输出为辅。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铜川市政府研究室和区商务局作为冯家河村精准扶贫的帮扶单位,分别派出了高杰研究员和李存刚、王伯虎职员到冯家河,作为扶贫领导小组的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包村干部。


2 已有扶贫措施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陕西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在我们志愿者到达时,村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陕西扶贫工作在今年 6 月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回头看”后重新得到了肯定,并在全国 22 个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中达到了中上的水平。具体工作展示如下:

1)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贫困户档案库

2)广泛的扶贫政策宣传

3)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

原有住房

新建住房

4)扶持果树种植之外的产业发展

市长杨长亚支持村民党龙建立长龙蜂业合作社

受镇上企业资助,村民老柳发展养鸡业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村上设立的公共垃圾回收站

3 基础设施建设

    冯家河村距离王益城区约 12 公里路程,主要以水泥硬化的山路为主,距离最近的公交站5 路终点站约 5 公里。村内居民沿河谷居住于在10余公里的水泥村道两侧,并配有60余盏LED太阳能路灯。包茂高速、西延两条高速公路设高架桥穿村而过但不设置引桥入口。农村配网改造工程已在2016年完成,村内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现正在进行智能电表更换。村内建立了手机信号基站,实现村内4G信号的全覆盖。为改善居住条件,对居住于窑洞的贫困户,政府均出资修缮了厨房和洗浴室,并对窑洞进行了加固,保证贫困户日常正常生活。


    尽管是扶贫样板村,但村内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在区内尤为严重,主要以抽蓄上来的井水为生活和农作用水,供水质量受天气条件影响大,对主要的苹果种植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村委已就水利建设成以下 3 点共识,一是在冯家河村河沟建设3 道水坝,用于存储水源;二是在耕地上分散建设通电桩,用于抽取水源灌溉农作物;三是改善从邻村的矿务局水源引进,作为后备水源,废除在本村中打800 米深水井的计划。


    王益区各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到村工作,建立村一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既帮助村民销售本地的农产品和特产,解决村内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也将其他商品引入销售给村民,并提供某些便民服务比如水电、宽带和话费的代缴,收发快递,进行电商的学习培训,与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等等。


    冯家河村爱心院是村委的驻地,大院内设置有卫生室、小型商店、派出所、地质水情监测站、村民活动室等保障单位。村内原有的一所小学已经撤销建制,村内孩童以前往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小学就读为主,并有校车接送。以苹果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冯家河村,却缺乏果库(冷库)作为储存单位,不利于村民存储应季水果避开收购高峰时的压价风潮。


4 经济产业情况

    不止冯家河村,王益区共有 7 个村以苹果种植为主要产业,因为沟里的昼夜温差大, 且村民培养用心,所以当地苹果的优点在于口感好,水分足, 2014 年副省长也曾表扬过铜川苹果好吃。 但是目前冯家河没有形成统一代理收购苹果的专业户和渠道,仍以外地客商( 四川、重庆为多数) 来直接收购为主, 从而导致定价权掌握在客商手中,村民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村内的苹果仍以直接收购为主, 缺乏包装和再加工的企业。冯家河村苹果年产量 2000 吨,直接价值在 800 万元左右,如果能建有果库并配有小型的苹果加工和包装企业,也将有效解决苹果压价问题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养蜂业和动物养殖业在冯家河村也有发展,但是规模较小。


5 贫困家庭情况

    冯家河村共有 10 户贫苦家庭 18 人,主要分布于郭家河组共 7 户 14 人,冯家河组1 户共 1 人,爱卜组 2 户共 3 人,其中 3 户五保户已休养于王家河街道敬老院。


    在生产资料方面,贫困家庭可用耕地面积少,人均仅1亩左右,林地方面以公益林为主,缺少高经济价值的作物;身体健康方面,贫困户主要为留守老人年龄均比较大,伴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轻度脑梗等),其他如干活时腿部受伤导致双腿残疾,中年人智力不足仍需要照顾等等问题均很严重;技术和劳动力方面,贫困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小学和文盲程度,导致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村里的简单工作,如保洁卫生和修葺房屋,并缺乏科学的苹果种植方面的技术;资金方面,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往往在 3000 元以下,使他们难以对生产进行足量投入,仅苹果种植为例,培育过程中农药购买、反光膜铺设、苹果套袋等都是很大的投入,其他如养羊、养鸡等,后期也需要投入大量防疫和笼舍方面的资金。


    居住条件方面,政府已为居住在自己住房的贫困户修缮了厨房和卫浴房间,用水泥或砖石硬化院内的场地,对原来住窑洞的贫困户对窑洞亦采用砖石进行了加固,同时发现,在 7 月底极为炎热的天气下,这些贫困户住房内均无电扇等纳凉设施,而水泥住房背侧窗户开口都很小,通风不佳,导致屋内闷热,不利于休息;医疗健康方面,医疗脱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已深入开展到冯家河村,贫困户医疗费用可报销 95%以上,住院时可以不收取押金,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走访过程中发现,贫困户的男主人多数有抽烟习惯,导致口腔健康状况不佳,牙齿均明显有变黑和错颌畸形的倾向,女主人情况相对较好;家庭婚姻方面,走访的 7 户贫困户中,52 岁的唐加宏、79 岁的陈志勤和扶忠的大儿子至今仍为单身,这也是冯家村的一个缩影,年轻姑娘往往选择外嫁(如杨文兴大女儿外嫁西安)或者外出打工(唐家钰两个女儿均在福建打工),即便有外地姑娘嫁过来,也有很多因贫困选择离婚或者在外出打工时选择离婚不再回来。


访问贫困户

6 致贫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发展乏力

    虽然发展了苹果种植业,但是品牌建设与宣传不到位,苹果种植相关标准没有统一,灌溉设施落后,受天气影响严重,苹果收购与销售手段原始落后,没能使苹果种植成为农民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2)主要劳动力外逃,农村活力有限

    由于支柱产业发展乏力,收入有限,因此冯家河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里人群主要为老年人与幼儿,人群本身劳动力有限,活力不足,思想意识落后,极大限制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3)思想意识落后

    村里存在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懒汉”思想,要加强思想工作,帮助其从思想上走出贫穷。

4)金融支持不足

    由于长期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资金缺乏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5)公共服务不足

    地面虽然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照明设施,但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依旧落后。同时缺乏富民指导,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村里没有学校,村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浪费了劳动力。


7 扶贫对策建议

1)脱贫救困基建为先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凸显了基础建设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冯家河村交通条件不佳,现有水泥道路宽度不足难以满足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条件,阻碍了村内向外界联系,需要进行道路拓宽以及养路护路工作。而水资源储存和供给设施的落后,恶化了村民日常生活和种植业发展的条件,资金需要花在关键地方,防止出现投资数百万的滴灌工程因供水不足而拆除的闹剧。最后需要为主要的水果种植业建设配套储存仓库,保证应季水果在合适时机合适价格出售,维护果农切身利益。

2)心系桑梓对点帮扶

    目前已有铜川市模范企业,秦岭山水豆制品公司老总吴鹏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从宝鸡购买 200 余只能产优质鸡蛋的芦花鸡和若干兔子交予柳德财养殖,并修缮了他的住房,修葺了养鸡养兔的笼舍。通过企业家一对一帮扶是很好的扶贫思路,实现了企业家回报社会的理念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3)育德扶智创业致富

    受文化水平影响,未脱贫村民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增收致富信心不强,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依赖思想突出。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应该学习冯家河村党龙同志发展蜜蜂养殖业的例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学习科学生产技能,完善产品加工包装,拓展销售渠道,才能形成稳定的生产链而不为收购客商把持,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同理冯家河适合联合区内其他产苹果村,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深度挖掘苹果价值。

4)为民谋利当计长远

    中央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大量驻村第一书记由区市机构下派到村中开展3年的挂职工作,许多将在今明两年到期返回原岗位。扶贫工作不在于短短几年而更在于长久之计,在此期间需要提高当地村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为以后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只有完善健康的产业才能带动一个区域的村民整体脱贫致富,长时间的保持富裕的生活状态,而一个完整的产业的培育往往需要十余年政策方面的扶持。


8 下乡实践感悟

    就国家扶贫攻坚的大政策来说,“精准扶贫”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基层组织是否有能力实现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无疑这对于当地基层组织能力的考验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聚集了大量优质的智力资源可以调用,而这种智力资源正是基层组织所稀缺的,积极发挥高校与基层的资源互补优势是非常有意义的。高校可以为基层带来优质智力资源,而基层可以为高校提供最贴近实际的实践场所,可以说这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深入基层,为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献言献策,即磨炼了意志,又开拓了视野,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展高校与基层的合作做了一个良好的开头!


供稿:王大伟,杨霖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